上篇 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研究
篇首语 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概述
在文学领域里,所谓“隔膜”,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情感上的不相通和彼此之间的不理解而出现的一种个体的内心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往往与孤独、寂寞等词语密切相关联。这是因为孤独会使人产生寂寞之感,而寂寞又会在人与人之间平添一道隔膜的鸿沟,个体难以逾越这道心灵的鸿沟,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面对孤独和寂寞,个体又往往会采取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态度,抑或是以猜疑戒备等消极心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没有沟通或难以相互理解的现象都是隔膜的表现。正是由于隔膜的存在,人们彼此之间会产生隔阂、矛盾、冲突、争斗等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现象。这些不和谐现象又往往会加重人们彼此之间的隔膜,从而使人类个体更加孤独、寂寞。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隔膜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作为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只能是在相对意义上存在,并没有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彼此完全理解,因而在生活中,人们才会发出对“理解万岁”的生命呼唤,产生一种乌托邦的理想。这从一个反面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彼此不能相互理解的隔膜是在绝对意义上存在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便开始在小说创作中表现“隔膜”这一文学主题。隔膜存在于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及不同生命个体之间。鲁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将世间一切隔膜的存在形式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警醒世人。
“隔膜”作为一种社会病象在“五四”时期被普遍地感受和发现。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故乡》等,就是最早表现隔膜现象的短篇小说,其中《故乡》的中心思想就是悲哀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孔乙己》更是表现了世人的“凉薄”。1922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叶圣陶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小说集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为人们所注意甚至是习以为常的种种客套,深刻地揭示出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可悲、可怕的隔膜。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隔膜主题。本篇首先通过对鲁迅小说隔膜主题含义的概括,即:一是表现隔膜的基本义项——“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的一般隔阂;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的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然后就中国现代小说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阐释或分析,其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鲁迅是20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的开创者和表现者,他的现实题材小说《呐喊》《彷徨》描写了现实中各色人等之间的“隔膜”,而《故事新编》则描写了古人与古人、古人与现代人等方面的“隔膜”,可以说“隔膜”之雾,遍披华林,纵贯古今。第二,叶圣陶是20世纪初叶中国小城镇市民社会“隔膜”主题的表现者,他主要描写了小知识分子与普通市民的难以沟通的寂寞和普通市民之间互不了解的百无聊赖的情状。第三,巴金是20世纪初叶封建大家庭“隔膜”主题的表现者。和鲁迅对“隔膜”主题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那种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的深刻不同,巴金主要表现家庭成员间由“隔膜”而引起的“代际冲突”“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以及兄弟妯娌之间的冲突等。第四,老舍是20世纪中国城乡“隔膜”的表现者。他最早表现了进城的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冲突等,而由这些“隔膜”,最终造成最初进城的农民如祥子的生存悲剧、婚姻悲剧以及生命悲剧等。第五,丁玲是20世纪女作家中最早从现代女性意识的角度表现“时代女性”与中国“传统”各个方面的“隔膜”的作家,她特别擅长从女性的觉醒和社会普遍的封建观念之间的冲突入手,表现现代女性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求学还是就职都难以“生存”的悲剧。第六,钱锺书是20世纪中西文化“隔膜”的表现者。其《围城》主要通过一群归国的留学生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在表现中西文化“隔膜”的同时,重点表现了他们对西方文化和东方固有文化的双重“隔膜”等。
“隔膜”主题曾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显性主题,不仅以上作家作品有如此深入的表现,其他作家作品也有不同的表现,只是限于角度和篇幅不能一一论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