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变得主动——如何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Q家长提问:我们非常清楚学习做事的重要性,但孩子总是在不断提醒之后才愿意去做,学习和干活都好像是给爸妈做的,不是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请问该如何培养他的主动性呢?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当一件事情从“家长想”变成“孩子想”,从“父母要”变成“孩子要”,就走上了内动力的快车道。
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原因也很复杂,现在我们直接聚焦到解决方案的核心逻辑上。
抽离出兴趣背后的自驱力来看,有共同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 我想要(意愿);
• 我可以(被允许);
• 我做到了(能力);
• 我很棒(自我成就)。
有时还需要加上这一条:我不是一个人(同伴)。
那解决方案就要从这几点入手:
一、学习
1.意愿:培养学习主动性,意愿先行
如果孩子暂时做不到事事主动,时时主动,可以先从一些小的点切入,从他喜欢的学习科目开始,慢慢扩大胜利成果。比如,培养孩子爱上阅读,不妨先从浅一点的故事读物甚至小笑话开始。
2.方法:帮孩子找到有趣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时,孩子是愿意学的,只是在一些知识点上遇到了拦路虎,被困难挡住,感到气馁而放弃。父母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允许孩子按照他的节奏进步,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帮助孩子一起想出适合他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做乘法计算经常出错误,不要只是逼迫孩子不停地背口诀,可否试试用扑克牌抢答、玩转乘法卡等游戏的方式呢?
3.效能:单位时间内又快又好,行动有显著结果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后,帮助他不断提升效能,可以先从小任务开始。父母应关注其完成任务是不是又快又好,同时不再给他增添新的任务,孩子就会看到自己只要努力就会产生正向的结果,从而建立自信和满足感。
4.能力: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达成自我肯定
前面已经数次提到及时反馈和奖励的重要性,这个奖励不要只理解为物质上的,比如给孩子购买一套书籍、喜爱的玩具等,更有效的奖励是精神上的,比如一个肯定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正向的“贴标签”(你是个努力的孩子,你又一次非常认真、快速地完成了作业)等。
5.伙伴的正面影响
现实中和书籍中的人都可以作为伙伴,比如放学后可以约好朋友一起回家,写完作业后共同玩耍;父母也可以在书籍和故事中找到孩子的榜样,使其变成陪伴他的虚拟伙伴,给予影响。
二、做事
我们可以把事情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新事情,第二类是重复的旧事情。
对于孩子没有学习过的事情,家长认真考虑、充分准备后(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完成,非常有效。
1.我先做到
希望孩子学会的事情,父母先做到;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父母先具备。
2.我做你看
父母亲自示范,边做边讲解,孩子在旁边认真观看。
3.教会你做
再来一遍,父母仍然边示范边讲解,孩子跟随一起动手做。
4.你做我看
父母停下手,在旁边观察和指导,让孩子独自实践,中间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或者重新教一遍,直到确认孩子能够独立完整完成。
5.无须监督协助
这就是家长们期待的一种理想状态。孩子做的时候连看都不用看,也不用协助,因为知道孩子可以做得很好,孩子也自信满满,能够圆满完成。
经过这样系统、长期的做事训练的孩子,不仅在家里是父母的小帮工,在学校里也是老师的好帮手。他们愿意为他人帮忙,遇到问题总会主动挺身而出,做事时也显得比较能干,在同龄人中很出色。有些孩子上了高中后甚至会全校闻名,校长点名赞赏。
对于之前就已经会做的需要不断重复的事情,比如练字、洗碗等,孩子有可能在新鲜劲过去后的某个阶段进入枯燥期,不愿做,父母可以耐心陪伴他一起做,用鼓励和坚持带领他度过枯燥期,直到形成良好自然的习惯为止。
未来,主动做事、学习的孩子,一定会大大减轻父母管理、督促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极大提升,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