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复调小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版自序

这是我的一本论述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的集子,收录了我已发表的大部分有关鲁迅的论文。十九篇文章按内容编排,大致分为三辑:第一辑五篇,探讨的都是单篇的鲁迅小说。第二辑六篇,则属于对鲁迅小说的综合性研究。其中《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虽仅就一篇作品立论,实际却是论文《〈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一个具体见解的延伸和展开,可以看作对该文的一种补充阐释。第三辑八篇,除一篇商榷性文章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鲁迅思想的考察和接近,或许有助于读者增进对思想家鲁迅的方方面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作品的理解。

书名叫作《论鲁迅的复调小说》者,一是因为集内收有近作《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它是我最近五六年来一直考虑较多的论题,虽然由于种种烦杂事务的影响,文章未能按原先设想的那样充分展开。二是因为鲁迅的复调小说,也是本书较多论文关注的一个中心。无论是在一些文章中探讨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也好,还是另一些文章中讨论的鲁迅小说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有些文章所涉及的鲁迅作品叙事角度的灵活多变也好,事实上几乎都与复调小说的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集内论文,最早的一篇《读〈社戏〉》写于1959年,距今已四十二年;最后一篇《东西方现代化的不同模式和鲁迅思想的超越》,则是2001年12月在韩国“鲁迅·现代性·东亚·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由于写作时间跨得这样长,我自己的思想也有一些变化,因而文中某些见解,前后未必都很一致——在鲁迅小说创作方法的认识上尤其明显。记得1978年4月写《〈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时,我的认识还停留在现实主义层面上,对《狂人日记》中象征主义方法的作用估计不足;到1981年写《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时,才提出“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双管齐下”的新看法。但那时把《补天》《奔月》《铸剑》仍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后来,随着接触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增多,随着有关鲁迅的各种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发现,随着对鲁迅创作思想考察的逐步深入,我的看法改变了,认为《故事新编》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小说,因而写成了《鲁迅与表现主义》一文。这些情况如果从头读来,读者自己当能感觉到,为了保存文章的历史原貌,除文字上稍有润色外,一般不做改动。敬请读者鉴谅。

本书得以出版,我要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今年是文苑巨星鲁迅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鲁迅生前曾在北大任教,后来又以上海为战斗和事业的归宿地,我这本纪念鲁迅的专集能够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莫大的荣幸。

是为序。

200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