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国师篇](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18/40626918/b_40626918.jpg)
第163章 162.游子归来
收了向日葵和花生后,玉锦兮在地里接着种上了白菜萝卜和胡萝卜,这些都是北方冬天的当家菜,许多人家都会种。
她空间里倒是有不少稀罕菜蔬的种子,不过这块沙地虽是属于她,可仅限于她在任的时候,还是种些寻常货就好了。
向日葵、花生、马铃薯、红薯、玉米。玉锦兮一个一个地数着,五种作物同时推广对于她来说足够了,再多了她忙不过来。
其实玉米的推广暂时可以不算,因为玉米的产量比不上土豆和地瓜,户部又把它列为头等大事,她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向日葵和花生需要到明年才忙活,今年她只需要时不时去农户的地里看看土豆和地瓜成了。
等这个村子的土豆和地瓜丰收之后,蕃育署的农户们怕都会抢着种这两样高产的作物,就不用她费心费力地推广了。
幸好她当时当机立断,在那个村子里树起了足够高的威望,否则让他们舍弃种惯了的谷子,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谷子碾去外皮之后便是小米,营养虽高却低产。农户们种它是看中了米糠可以喂鸡鸭,不过玉锦兮说土豆和地瓜也可以喂养鸡鸭之后,那些农户就放心了。
就这样,村长也做了许多人的工作,并且只发动了庄稼被祸害的那些人家。至于田地离南苑猎场比较远的农户,仍然坚持着以前的种植模式。
瞧瞧,推广一个新作物有多难?!玉锦兮叹息,觉得自己要是想把空间里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推广到大月,怕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成。
也好,好歹给自己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就在她为新作物的推广殚精竭虑之时,朝堂上传来一个爆炸性的大消息:出海的船队回来了!
船队在高仓靠岸,这个消息是高仓那边八百里加急传过来的,据说李海宝大人正快马加鞭往京城赶,不出几日便要到了。
光熹帝大喜,吩咐下去做好接风宴的准备。
光禄寺立刻精心列了菜单,然后到上林苑来要东西来了。托前期有节制的福,碰到这种临时的盛宴,他们也不愁没东西供应了。
玉锦兮看过账单,按照这个节奏下去,没准儿今年一直到年底,蕃育署也放不了假。
看来光禄寺不但学乖了,还光明正大地恶心了他们一把,叫你们坑我们,今年让你们一天也捞不着多歇。
不歇就不歇,她种了足够多的白菜萝卜,到时候给衙署里的人做饭就是了,反正也不值钱。
不过这是后话,她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
李海宝回来的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快,在朝廷接到消息的第三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人虽然黑瘦了不少,但看着十分精神,浑身上下还透着说不出的兴奋,一点儿都不像是赶了远路的。
许多目睹他进京的人就判断,这回出海虽然耗时甚久,但怕是有大收获。
大家猜想的不错,李海宝带来了好消息,光熹帝特意留了几个阁老留宿,就是为了能够让他好好说一说出海的事情。
李海宝沐浴更衣,又被强压着睡了两个时辰,这才在晚膳过后去了御书房。
光熹帝一看他就笑成了一朵花,不但不让他行礼,还问歇过来没有。
李海宝笑道:“多谢爷惦记着,奴婢歇好啦!”
乾清宫大太监曲庆保亲手搬了椅子来给他坐:“海宝叔,您坐下歇歇。”
李海宝拍了拍他的肩膀,告罪坐下了。
光熹帝道:“趁着几位阁老都在,海宝你把出海的事情都跟他们说说,免得还得说两遍。”
李海宝便端着茶打开了话匣子。
至于为什么他这回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回来,是因为他是一路之上占着地盘过去的。铜庆知府林德田呈上的那张海图十分好使,沿途有不少以前他们上回没注意的海岛,都是无人居住的,有的海岛上还盛产香料,因此他就带着人每个海岛上都做了记号。有树木的就立个木牌刻,没有的就在石头上刻。后来觉得这个效率太低,就在某一处海岛上伐了木头带到船上,由专人刻了“大月领土”四个大字,再发现海岛的时候就在下面刻上年月日往岛上一插,这地儿就归我们了!
君臣们被他说得兴奋莫名,这可是开疆裂土的历史功绩,是要载入史册的。
至于那海图是不是去天方的,这个没问题。不过他们在路上经过了不少国家,有的国家还好,有的却打得一塌糊涂,他们帮着其中一个国家安定了内乱,那个国家就派了使者前来,说是要归顺大月,就是没人懂得他们的语言,需要通译现学。
天方十分繁华,他们在那个地方待了俩月,把带去的丝绸和瓷器卖了个好价钱,好嘛,比在交趾那地方贵上十几倍!那地方的香料和宝石非常多,也便宜,他们进了不少货,有的在半路上卖掉了,大多数带回来了。哦,对了,那个盛产香料的海岛,他们回来的时候特意去了,采集了不少哦,有的还是极其名贵的呢。
据天方的人说,欧罗巴的瘟疫还没过去,不过好像已经好很多了,为了稳妥起见,他们没敢再往前走。主要是去欧罗巴就得走陆路了,耗时太久,想着出去的时间太久了,便从天方折返了。
能挣多少钱啊?不太好说,看那些东西的卖价了,几百万两银子是有的,要是价格不错的话,上千万两也没问题啊!
风险?自然是有的。还真遇到过几次飓风,不过那张航海图十分好用,有的停靠之地非常隐蔽,若没有那海图,还真是找不到。
对了,我们还弄了些稀罕的作物回来呢,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在咱们大月种。有一种大米非常香,比咱们现在吃的米香很多,爷咱们种一种吧?
光熹帝非常高兴:“去年户部种了些新作物,叫马铃薯和红薯,亩产足有几千斤,谁知道那帮蠢材不会储存,留种的那些尽数烂掉了。你带回来的那长在土里的东西倒是像那个,正好可以拿来做种子。”
郑相的户部尚书刚交接给荣世广,急忙起身请罪。
光熹帝心情好,不跟他计较:“这事儿跟郑相无关,都是底下人不会办事儿。新作物本就难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海宝没想到大月居然已经有了那些东西,不由好奇地问:“爷是从哪儿弄到的?”
光熹帝道:“就是以前奉上航海图的那个。”
李海宝问:“不是林德田吗?”
光熹帝摆手:“不是他,李相你跟海宝说。”
李相便把玉锦兮和林德田之间的那点儿事说了,还说玉锦兮后来又献上了一张更为全面的航海图。
李海宝对航海图十分感兴趣,立刻要了来仔细看,一边看一边感叹:“若是早就拿到这张图,奴婢至少能提前半年回来。”
然后他就发现了新的线路:“这条线好,跟那个盛产香料的海岛不远,定有不少好东西。爷,咱们什么时候再去?”
光熹帝哈哈大笑:“你呀,这是在外头野惯了,竟是一刻也闲不住。先把这回的料理清楚,有的是时候让你去。先歇几天,瞧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把后头的事情让底下人多干些,等你精神足了,再去看看就行。别看那图了,拿回去慢慢看。”
这是只有亲近之人才有的待遇,几个阁老都没份儿。
李海宝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海图上移开,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君臣一直说到亥时方散,到了第二天李海宝又急火火地来了,说他才想起来,那个献海图的玉锦兮在哪儿呢?这可是个人才,下回出海的时候能把他带着不?
光熹帝对这个忠心耿耿的亲信十分宽容,让乾清宫的大太监曲庆保跟他细说。
李海宝听完了之后赞叹道:“这个人好,爷把他搁在上林苑也好,正合用。”
然后就想去上林苑监找人。
曲庆保急忙把他拦住了:“哎呦我的海宝叔啊,陛下不是让您歇一歇的吗?您就别跑了,奴婢让人给您叫来不就成了吗?再说了,您这刚回来,陛下时不时就要找您说说话儿的,没准儿您这前脚刚走,奴婢后脚就得追您去。”
李海宝只好作罢,想想海船上的东西卸下来再走漕运到京城,怕就到了俩月之后去。至于下一回出海,怎么也得一年之后了,的确也不用着急,不过却把玉锦兮这个人记在了心上,想着总要找机会见见才好。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光熹帝宣布,过完中秋节之后,在南苑猎场秋狩!
秋天是京城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猎物正肥,马儿正壮。一时之间,整个上林苑监都忙碌不堪起来。
玉锦兮这个蕃育署的典署,离上林苑监所在的南苑猎场最近,还被抓了壮丁去帮忙。
说得更准确些,是让大乖它们去帮忙,不是猎田鼠逮兔子,而是帮着找田鼠洞和兔子洞,好把它们填起来,免得误伤了马蹄。这回陛下可是要亲自下场的,他心情好嘛!
还有那些麋鹿啊黄羊啊什么的,在圈里都待傻了,也需要大乖它们帮着赶一赶,好让狩猎多些乐趣。
对了,还有那百十亩良田,也该到了种植冬小麦的时候,玉大人您过来指导指导呗?
你以为就这些吗?远远不是,伍人华特意找她说了一句,秋狩的时候,她玉锦兮也要参加。
玉锦兮问:“是帮着维持秩序?”
伍人华:“不是,是海宝哥要见你。”
李海宝大人啊?她还真认识,只是人家不认识她。
玉锦兮欣然应允,到了秋狩那天,拍拍身上的土,又嘱咐了抓田鼠掏兔子洞正上瘾的大乖它们几句,从地里直接去了伍人华的值房。
李海宝和伍人华同是光熹帝潜邸旧人,一个是贴身大太监,一个是贴身侍卫,两个人的关系可想而知。李海宝来南苑猎场参加秋狩,就直接住在了伍人华这里。
两个人正口沫横飞地追忆当年,一个下人也不用,免得让人听了不该听的去,尽管他们都有意识地避开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机密。
玉锦兮来的时候,伍人华正乐呵呵地说自己有一回不小心掉到河里的事情。见她来了,立刻招手道:“玉大人快进来。”
对着李海宝道:“海宝哥,这就是玉锦兮,如今是蕃育署的典署。”
玉锦兮拱手行礼,对于这样一个郑和式的人物,她是打心眼儿地钦佩的,人家可不像她似的有空间帮忙作弊,还有许多后世经验,而是实打实的拿命去拼。尤其是他居然还想着在无人的海岛上留下大月人的足迹,着实令她佩服。
李海宝也很欣赏玉锦兮,这位瘦弱的年轻人,不像他那样率领着船队和大军,有无数人襄助,而是单枪匹马地跑去了欧罗巴,还绘制了详尽的航海图,更带回来新鲜作物和无数异邦商品,着实令他佩服。
两个人互相欣赏,很快就热络起来。
伍人华很快就插不上话了,这俩人的话题除了出海,还是出海。什么海上日出的瑰丽壮观啊,什么飓风来时的惊涛骇浪啊,什么在大雨之下的沐浴啊,还有交趾的花梨木,波斯的美酒,天方的地毯宝石香料啊等等等等,时不时就相视大笑,倒是让他这个土包子开了不少眼界。
李海宝特别遗憾的事情是没有去欧罗巴看看,据说当地的钟表和玻璃十分有名,天方以前也是有不少欧罗巴的商品的,但由于瘟疫爆发,已经很久不见钟表和玻璃了。
玉锦兮神秘一笑,从怀里掏出一个拴着金链子的怀表来,当场就送与了李海宝,把伍人华羡慕嫉妒坏了。
李海宝如获至宝,玉锦兮一边教他辨认钟表,一边趁机建议可以让大月的能工巧匠拆了钟表,好了解其中构造,看看大月能不能生产出同样的东西来。
至于玻璃,嘿嘿,她可是好好地学过的哦。李大人您有没有兴趣,咱们要不要合伙开个玻璃作坊啊?
伍人华立刻表态:“我,莫忘了我!”
转头对李海宝道:“海宝哥您不知道,玉大人可会做生意了。就他那玉萃斋,可赚钱了。”
李海宝恨铁不成钢地指着他道:“你啊,还是这般顾前不顾后,这是咱们能插手的事情么?这玻璃作坊,得爷去开,咱们能跟着喝口汤,就算是好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