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随着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有效控制,经济复苏有序稳步推进,2020年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整体呈现“V”形反弹趋势,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中国尽管全年GDP同比增速仅为2.3%,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将继续维持反弹趋势,经济增速预计上涨至8.8%左右。在未来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外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风险、中美贸易摩擦、汇率波动扩大、重要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变动等问题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价格危机、地方政府债务、汇率及货币危机、国际金融传导和外资撤离等潜在风险点正日益成为掣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后疫情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该如何走?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本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本报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2021年中国经济展望,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撰写;下篇为专题报告,由外部专家和团队成员撰写。
上篇第一章从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两个方面回顾了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实体经济方面,经济增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幅低于往年,但边际反弹趋势明显。官方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3%。价格方面,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价格均呈现高开低走、逐月下滑的走势。货币金融方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新增信贷平稳增长;M2从上半年的持续宽松转入下半年的正常化,但财政投放力度仍持续加大。汇率方面,由于中国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均快于国外,人民币持续升值。
第二章分别从国际经济形势、地缘政治风险、中美贸易谈判、新冠肺炎疫情、汇率波动以及重要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变动六个方面对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世界经济形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进一步走弱,中印冲突、南海局势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均充斥着不确定性,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但国外仍具有大规模暴发的可能,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又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共同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造成严重的扰乱。此外,美国单方面退出国际组织的孤立主义行为对中国经济也具有潜在的影响。
第三章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个方面预判2021年中国总需求的自然走势。预计2021年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同比增速均会出现上涨。低基数效应、价格上调以及国内“稳消费、促内需”政策等因素支撑整体消费增速上涨;随着低基数效应和国内调结构政策的推动,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上涨;疫情影响边际减弱、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内稳外贸政策出台以及低基数效应共同助推出口增速提高;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履行、国内需求继续恢复以及低基数效应共同支撑进口增速稳步提高。
第四章分析了2021年中国总供给的自然走势。受国际能源价格维持低位、减税降费政策便利化改革、国内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土地价格及房租下跌等影响,预计2021年总供给自然增速将呈现一定程度的扩张。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老龄化问题加剧、中美关系仍存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出现将对2021年的总供给自然增速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
第五章分析了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风险点。房地产企业债务增加,现金流风险较高,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潜在风险;地方不良债务进一步增加、隐性债务压力较大以及地区债务风险出现分化导致债务违约风险不断提高;在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外利差以及正常货币政策的支撑下,人民币的强势升值对进出口企业造成直接影响,进而给宏观经济带来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危机可能再次出现,进而传导至国内引发经济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资企业的撤离,进而引发供应链转移风险。
第六章在前三章基础上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自然走势和政策目标进行了研判。自然走势下(即没有政策进一步干预下),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供给和需求“双收缩”的局面。结合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自然走势,我们判断,自然走势下的2021年GDP增速在5.7%左右。我们认为,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保限产、畜牧禽类瘟疫等影响,供给收缩幅度小于需求收缩幅度,预计2021年自然走势下的CPI增速较2020年有所下降,约为1.4%。
第七章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章首先详细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即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大类政策,然后结合2021年中国经济延续供给和需求“双收缩”的局面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进行了分析,提出扩张性需求管理为主、扩张性供给管理次之、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保持“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与“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结合需求侧改革,共同实现扩张优质需求的目标;在供给管理政策方面,应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门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程度;在市场环境管理政策方面,应突出市场的调节作用,并加强法制建设,减少人为干预,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第八章是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综合2021年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我们预计2021年GDP增长8.8%,CPI增长1.1%,PPI增长3.0%。供给端,我们预计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0.7%,需求端,我们预计2021年消费增长15%;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2021年出口增长5.4%,进口增长6.8%。货币金融方面,我们预计2021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M2增速达到9.7%,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0.24万亿元。
下篇是本报告的专题部分,包括第九章到第十九章。
第九章对2021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进行展望。在后疫情时代,预计2021年美国GDP增速将回到长期趋势但压力仍存,总体基调大概率将呈现GDP绝对量边际趋缓的收敛态势,同时伴随美元汇率的大幅震荡,以及通货膨胀的上升压力;欧元区受制于过度依赖货币刺激、财政不统一、新冠肺炎疫情的二次暴发和英国脱欧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1年欧元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在6.3%左右;日本经济长期受困于低出生率和老龄化问题,而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预计2021年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但是整体趋势仍处于缓慢恢复之中。
第十章探讨在后疫情时代中国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开展与时俱进的外交。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地缘政治回归,多边合作面临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快了“百年大变局”的演化,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影响。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对立持续,国际力量对比深度变化,国际秩序在既有趋势上呈现新的特征。对此,本章认为中国外交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和塑造战略机遇期,化害为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十一章对未来中美经济关系进行展望。本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从合作到竞争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和对双方的影响;其次全面回顾了2020年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主要对比分析了疫情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冲击;最后对未来中美经济关系的走向进行了预测,从中美经济是否会“脱钩”的视角进行预判,对“脱钩”的原因、影响以及多种情景假设进行探讨,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是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21年房地产市场展望。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因疫情影响经历了先深度下滑后快速恢复的过程。预计2020年房地产投资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都会进入正区间,进入2021年,在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投资和销售将会继续保持回升,加上2020年较低基数,预计2021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同比增速会显著高于2020年,房地产政策预计仍维持从紧态势。但是,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镇化的速度放缓、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从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成为常态化、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在加剧等风险,有必要从各方面加强潜在风险管理,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十三章探讨如何从银行安全的视角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安全是金融安全的核心,是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稳健运行的保证。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速稳中有降,银行经营压力增大,中小银行风险事件有所增多,外加国际政治、经济摩擦事件骤增,商业银行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银行受到明显影响。在内外部不确定性逐步增加的背景下,银行业安全面临挑战,这需要更好地平衡内外部关系,维护银行业平稳运行。
第十四章主要讨论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并就如何防范外汇市场风险提供政策建议。回顾2020年,人民币汇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大背景下总体呈现“升—贬—升”三个阶段。展望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较好前景、美元指数面临持续下行压力、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理性等利好因素给人民币汇率提供了上升动力,但中美关系走向、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美国大选结果等不确定因素将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压力。综合而言,2021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宽幅波动且存在一定上升空间。此外,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的重构,本章认为中国外汇市场在未来需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工作,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审慎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第十五章对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行展望。2020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总体健康稳定,取得了长足发展,违约率处于低位。但是,考虑到疫情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世界经济下滑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信用违约延迟爆发的特点,预计2021年信用债市场的违约风险将有所放大,违约金额与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违约主体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企业性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发债主体的违约风险分化将加剧。为此,本章从如何更好落实总体安全观、如何建立债券市场违约管控长效机制、如何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如何提高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新动能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第十六章探讨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需要在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中和,在207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和。这大致上与“1.5摄氏度”温控目标一致。碳排放的减少预计将对煤炭行业、石油需求、天然气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造成不同的影响。
第十七章是对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的展望。2021年,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逐渐消退,供应商限制产量,根据对石油需求和供给的判断,我们预计,虽然中长期Brent原油中枢油价在55~75美元/桶,但在基准情景假设下2021年中枢油价为44美元/桶;受制于疫情对需求的持续性影响,2021年上半年油价将很难超过45美元/桶,至第四季度需求重回2019年水平之后供给不足的可能性显著增长,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升,甚至超过60美元/桶。
第十八章分析疫情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并提出应对措施。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极端气候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冲突的影响而面临挑战,但中国的粮食生产有条不紊,粮食市场基本平稳运行,粮食供给及时充足有序。尽管如此,中国在某些方面仍暴露出一些粮食安全保障的短板,例如进口依赖大、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危机意识不强等,因此如何补齐疫情中暴露的中国粮食安全中的短板,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当前进一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综合能力,确保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安全的重中之重。
第十九章对中国当前市场分割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在当前中国推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们聚焦于国内市场分割程度和一体化改革成效,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2004年至2018年30个省市的综合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指数,然后从全国层面、地区层面以及省级层面比较分析各类市场的分割程度和一体化改革成效。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整体市场分割程度确实呈现下降收敛的趋势,市场一体化改革进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整体市场分割程度的下降主要由商品市场拉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进程相对落后。因此,在当前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预计未来中国市场分割程度仍将保持下降的趋势,市场一体化改革重点将向要素市场倾斜。
本报告是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的年度系列报告的第五本。本系列报告的第一本是《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报告(2016):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经出版了俄文、韩文、英文、蒙古文、乌兹别克文、日文、哈萨克文、西班牙文8个文版,还有希伯来文、印地语、荷兰文、塞尔维亚语、阿拉伯文5个文版已签约,正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本系列报告的第二本是《中国经济展望报告(2017):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波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18—2019):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自该报告起,本系列报告定名为《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集中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问题。本系列报告的第四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0):供求双萎缩下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本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五本。
本报告的主编为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剑(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编为邵宇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篇作者: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所有成员(蔡含篇、纪尧、康健、李俐、邵宇佳、翟乃森、周圆)。下篇作者:第九章作者为纪尧、蔡含篇、翟乃森,第十章作者为高飞、王冬,第十一章作者为邵宇佳、潘浩然,第十二章作者为邹士年、王蓓,第十三章作者为周景彤、梁斯,第十四章作者为周景彤、范若滢,第十五章作者为盛军、盛洁,第十六章作者为陈巧玲,第十七章作者为郭荆璞、许隽逸、陈律楼,第十八章作者为田惠敏、张欣桐,第十九章作者为邵宇佳、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