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八:2020年重庆市就业创业发展情况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市推进,重庆市经济呈现企稳回暖的发展态势,通过“六保”“六稳”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就业岗位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就业创业形势总体稳定。预计2020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6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5%的水平。
一、2020年重庆市就业创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2020年以来,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的就业形势,全市保就业政策力度加大,就业形势逐渐回暖,各项就业指标趋于回升,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22万人,同比下降18.9%。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左右,低于年度控制目标,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1—9月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39,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存。
(二)主要特点
1.受短期疫情冲击,就业整体压力加大
2020年受年初疫情影响,经济阶段性承压,企业开工复工普遍推迟,劳动者的返岗务工也相应延后,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市场招聘需求下降,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影响较为直接和显著。一是各项就业指标走势疲软。1—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突破6%,同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将维持高位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9.22万人,同比减少11.5万人,就业规模在缩小。1—8月求人倍率达到1.64,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与2019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业人员数量有所增长,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数量有所下降。二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全市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23.7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签约率同比有所下降。农民工失业现象显现,4月底,全市留乡农民工有76.7万人处于未从业状态。2020年需新就业的残疾人和退役军人分别达到0.5万人和1.2万人,结存登记就业困难人员在6.3万人以上,在面临总量持续增长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较为复杂严峻。
2.保就业政策发力,就业市场逐步回暖
2020年以来,重庆加大了“保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出台了60余条细化政策措施,从“减降缓补”、金融支持、财税纾困等方面形成“政策包”,促进了劳动力市场逐步回暖。一是中小企业招聘需求回升明显。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中小企业招聘岗位向市场释放量有所加大,招聘和求职行为也出现了回暖。复工后第二周重庆市的招聘职位数环比增加30.21%,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速为57.38%,就业竞争指数由7.8上涨至9.1,回温状态明显。二是新基建相关行业用人需求增大。随着新基建推进,与新基建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对高素质资深人才需求加大,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集成等互联网战略性新兴岗位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明显增加,据统计,用人单位对软件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需求比高达8:1。
3.新就业形态涌现,就业空间逐步拓宽
疫情期间服务业加速向线上转移,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技能门槛低、收入透明、时间灵活自由的托底性或补充性就业岗位,有效促进了劳动者就业。直播、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和新雇用模式为“稳就业”注入新活力,未来将作为正规就业的积极补充。一是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生鲜电商、互联网医疗等新兴行业衍生出了新兴职业,该领域企业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招聘规模,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以淘宝直播为例,直播带货催生了助播、选品、脚本策划、运营、场控等多种新职业,招聘需求不断增大。据人民大学测算,2020年淘宝电商直播带动重庆就业人数达12.8万人。二是新型雇用模式加速显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各种新型雇用模式。“公司+员工”的雇用模式正在向“平台+个人”演变,灵活就业、柔性就业逐渐成为重庆市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重庆市滴滴司机、直播网红等灵活就业新模式就业人群规模持续扩大,市人力社保局数据显示重庆市目前大约有573万灵活就业人员,疫情期间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雇用模式有效对冲了疫情导致的就业岗位不足。
(三)主要问题
1.就业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
重庆市的就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受全球和我国疫情的变化趋势、经济走势以及宏观经济和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等多方变量因素影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一是中小企业就业稳定性下降。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直接,且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复工复产中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关停倒闭等风险。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和制造业加工企业,部分产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在短期冲击下恢复尚需时日,甚至出现产业链断裂风险,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现象。二是技术替代性失业现象显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换使得企业对技术要求提升,制造企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行智能化改造,导致部分岗位用工需求减少,在产业转型过渡期内加剧了技术性裁员风险。
2.就业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重庆市长期存在就业求人倍率偏高的结构性矛盾,加之疫情短期冲击,部分行业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一是新兴行业发展带来用工需求与供给不匹配。2020年疫情加速了社会对游戏、在线教育、医养健康等产品和服务需求,伴随人工智能、远程办公等新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基建的推进,研发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增加,劳动者在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技能、转型适应岗位需求,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加大,招工难的就业结构性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二是大龄劳动者就业市场竞争较激烈。重庆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叠加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大龄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45岁以上大龄劳动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不断提升,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面临的供需匹配难度加大。
3.新就业形态维权保障存在短板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新就业模式存在去雇主化、平台化的特征,雇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平台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使得劳动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存在短板,加大了个体就业风险。伴随重庆市网约车、线上直播、外卖平台等新就业形态就业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新业态灵活就业带来的员工权益保障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据统计,重庆市从事商品交易服务的新职业从业者中仅46.2%签订劳动合同,从事生活服务、物流服务的新职业从业者,有10%左右未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有待加强。
二、2021年重庆市就业创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展望
(一)国际国内经济放缓,就业市场风险点增加
2021年,受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可能放缓,未来将对就业形成较大压力,稳就业面临的挑战加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部分复苏,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比最初预期更长。在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就业市场将存在多方面不稳定变量影响,周期性失业问题可能凸显。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以及与国际产业链相关的就业岗位面临裁员等风险,非正规部门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失业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二)市内经济逐步回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形势,重庆市将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国家战略契机,加快推进“一区两群”协同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为稳就业营造更积极的产业及消费基础。就业将继续围绕“扩、稳、保、促、兜”五个方面,落实落细“六稳”“六保”,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实施更好的就业优先政策,控制大规模裁员失业风险,促进各项就业指标完成进度加快,积极对冲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风险。随着就业市场供需双方信心的恢复,2021年全市就业形势将好于预期、维持总体稳定向好的态势。汽车制造、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等产业发展将持续升温,释放更多的用工需求;电商直播等新兴行业崛起将积极拉动就业;中小企业借助减税降负政策利好,将持续发挥就业蓄水池的稳就业作用。
(三)2021年运行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呈现较快恢复,但不确定性仍然大范围存在。随着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效不断显现,国内经济会视疫情发展出现持续复苏。重庆市将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围绕“稳主体、做增量、保重点、强服务、防风险”等方面加大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全力稳住就业向好的基本盘。预计2021年重庆市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研判
一是加大失业风险监测。坚持网上监测、平台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基于“数据重庆”等平台,辅以汇博网等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大数据,密切跟踪疫情对就业形势影响和劳动力输出流向情况,持续跟进企业招用工情况。在重点监测规模以上企业及外贸出口企业用工情况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用工的关注。二是完善新业态就业统计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业等统计监测指标,加强各项指标与宏观经济数据比对分析,扩大就业数据信息来源。完善新业态就业风险监测、分析、研判、预防机制和风险排查化解机制。
(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培训供需精准对接。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建立“企业出需求—院校出资源”的培训机制。发动行业协会力量,通过龙头企业培训资源和标杆带动,带动中小微企业与院校建立对接联系,解决中小微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鼓励企业开展以工代训、以训稳岗促进培训托底帮扶就业。二是促进线上线下培训结合。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以重庆智能就业培训平台为代表的优质第三方培训集成平台作用,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增加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性。同时针对操作性较强的特色职业(工种)可采取线下现场小班上课的方式,增强培训效果。三是加强培训效果的监督评估。通过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注重培训后的就业率、工作能力、生产效率、工资收入等指标监控,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考核。
(三)多渠道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一是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就业。加大线上招聘活动频次,充分利用互联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实名制就业服务,推动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和网上办理就业手续,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针对性强的招聘,促进供需对接。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在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帮助。二是支持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强与输入地就业管理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接,通过点对点、一站式、专车包车等方式开展定向劳务交流协作,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出台鼓励当地重大工程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引导回流农民工参与乡村基础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优先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农民工提供线上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困难群体托底帮扶。出台失业保险扩围等政策,降低技能、年龄、学历的招聘门槛,扩展一批特定时期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四)快速落实减负稳岗政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稳就业政策体系。完善“减免缓返补”等支持企业减负稳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出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公益性岗位管理、毕业生基层岗位招录、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等配套政策。二是持续加大企业纾困减负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快出台降低企业成本的普惠性政策的同时,尤其要结合工业、出口、小微企业的特色要求,重视对小微企业出台差别化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申领稳岗补贴条件,帮助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五)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
一是加快完善鼓励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研究制定适合新业态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保补贴、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劳动标准。探索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二是加强新业态就业人群职业能力开发。聚焦重庆市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新三线”业态发展机遇,精准对接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电子竞技、视频运营等行业用工需求,加大专项职业能力开发培训。加快制定完善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将新产业新职业人才纳入相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新职业技能人才等级培训。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 伦 曲 燕 孙茂曦 杨琇涵
执笔:杨琇涵]
(1)就业竞争指数: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