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经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之四:2020年重庆市消费商贸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重庆市消费品市场面临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全市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有序有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出台多项提振消费政策,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在此形势下,全市消费品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逐季回升,虽较上年同期显著放缓,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1700亿元,同比增长0.6%左右。

一、2020年重庆市消费商贸运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重庆市消费品市场受到明显冲击。1—9月,全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8%、-3.4%,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见图1)。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全市消费品市场也逐渐恢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同比增速逐季改善。其中,批发零售业累计增速在第二季度回正,住宿餐饮业跌幅收窄但继续呈负增长态势,改善相对有限。

图1 2018年以来重庆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季度增长情况(累计)

(二)主要特征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止跌回正,消费品市场稳步复苏

2020年初,疫情对消费品市场形成极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回暖的良好态势。在年初严峻的抗疫形势下,全市多项消费活动陷入停滞状态,旅游、住宿餐饮、娱乐、汽车、住房等消费活动锐减,前2个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落24.7%。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全国及全市实现有序复工复产,经济稳健复苏。重庆稳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政策+活动”双轮驱动,陆续出台提振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支持洪灾受损商户恢复发展等政策措施,启动“百城万企促消费”全国消费促进月、“爱尚重庆·约惠夏天”惠民消费季、“爱尚重庆”金秋消费节等活动刺激消费,深化“十个一”主题消费,开展成渝双城联动促销,有力促进市场回暖和消费回补。随着各类稳经济促消费活动效应逐渐显现,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改善,1—9月累计下滑2.2%,位居全国第四,比上半年提升4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8%,名义增速、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4.3个百分点。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升势头向好,但仍处负增长区间,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依然严峻(见图2)。

图2 2020年以来重庆市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量及名义增速、实际增速(当月)

2.大类消费品表现分化,改善型消费加快回升

分商品类别看,1—9月16个主要零售大类商品累计同比增速呈现“七升一平八降”格局,其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消费品同比正增长,反映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消费品市场回暖态势有待进一步巩固。汽车消费成为拉动全市消费回稳的主要动力之一。在“长安欧尚X5”“林肯飞行家”等新车型上市及一系列汽车惠民消费促进活动的带动下,汽车消费逐渐止跌回升,7月、8月单月均实现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1—9月累计增长2.2%,降幅较第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29.8个、7.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增长2.9个百分点。生活类消费对全市消费回稳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消费分别同比增长10%和7.5%,2020年以来一直保持正增长态势。改善型消费走势分化。随着文化娱乐、大健康等服务需求释放,文化办公用品、中西药品、体育娱乐用品消费分别同比增长7.8%、6.5%、5%;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商品房销售下滑影响,化妆品、金银珠宝等享受类和家电、家具、建材等住房类消费相对低迷。

3.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态势向好

消费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更加深入,新兴消费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受到严重抑制,购物中心开业步伐有所放缓,但山姆会员店(龙湖礼嘉天街店)、龙湖重庆金沙天街等知名商业体开业在即,未来线下消费仍有支撑。同时,以直播电商、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为主的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对消费形成显著支撑。一方面,全市各大商业购物中心和商家纷纷搭建智慧平台系统,通过精准导购、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网上结算等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智能高效的商业服务和管理,引领消费体验升级。其中,观音桥苏宁易购广场同步上线云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24小时购物场景;来福士购物中心实现了线上购买、线下提货,并可随时在线上预订餐饮服务、购买电影票;重庆百货旗下各零售业态通过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社群分享等方式积极探索购物消费新模式;永辉利用无人自助收银、智能物流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多轨联动,疫情期间线上消费逆势增长,线上订单同比增幅近200%。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成效显著,“人气变财气”“流量变销量”“宣传为产业助势”的成果转化明显。全市超过30个区县利用淘宝、抖音、飞猪等多平台协同打造“重庆文旅精品馆”,通过“区长县长双晒直播”“文旅精品90秒”“区县文旅精品荟”“云上文旅馆”等形式,将直播展示的500多款文旅精品悉数收纳、长期运维,已吸引近400万网友进店,直接销售额达1300多万元,全媒体传播受众超过29亿人次。在直播带货、区县双晒等带动下,1—9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大增44.6%,较上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

4.线下服务消费稳步恢复,疫情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尽管疫情已由应急防控变为常态防控,但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以及以此为特点的线下服务仍受到一定限制,线下会展、旅游等消费受到严重冲击。一是会展方面,在疫情影响下,全市多个会议论坛、节庆活动、重大赛事延期或取消,上半年全市仅举办1次展会,会展业直接收入仅1亿元,较上年同期水平(63.1亿元)出现断崖式下跌。二是旅游方面,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旅游业形势有所改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市253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08.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86.3%。但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导致跨境游客大幅减少,1—9月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同比下滑96.1%、95.2%。三是疫情对剧院、影院等娱乐业的影响仍未消除。按照相关防疫要求,剧院、影院复工晚于普通工商业,文化宫、国泰艺术中心6月复工,重庆大剧院9月复工,且上座率需控制在50%以内;各影院7月启动复工,同时需要遵循排片场次减半、上座率最高不超过30%的规定,导致票房销售有限。截至10月初,全市影院复工率仅86.5%,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票房1.01亿元,低于上年同期17.2个百分点。

(三)主要问题

1.需求对消费的制约依然显著

尽管全市消费增速有所回升,但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导致消费品市场活跃度仍低于疫情前水平。一是就业压力大且收入增长放缓,对消费能力及消费信心形成较大负面压力。疫情叠加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20年多家企业裁员或停产,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增速显著放缓,对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形成直接负面影响。前8个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比上年同期下降21.6%;1—9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比上年同期收窄3个百分点。二是疫情对消费市场信心的影响依然存在。尽管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风险偶有发生,群众对观影、乘坐飞机等密闭空间消费行为的安全性仍心存芥蒂。同时疫情增加了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心态,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全市居民储蓄涨幅高于上年同期,对消费能力形成进一步挤压。三是海外疫情多发,外来消费将在一定时期内呈低迷态势。由于国外疫情的持续扩散,日韩、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客源国的出入境均受到严重限制,对全市的旅游、国际会展、国际赛事等均形成严重影响。

2.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相关消费外流明显

在疫情期间“宅”家需求下,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对全市以传统销售和服务为主的商贸模式形成较大转型压力。一方面,疫情促使大量的消费行为从线下转到线上,除网络购物外,新媒体、数字影音、数字阅读、动漫游戏、数字展览、虚拟旅游等数字消费需求明显提振,对数字经济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全市电商企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从事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少,网销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种类、知名品牌不多,在全国统一的线上大市场中份额不高。面对疫情期间提倡“线上消费”“无接触服务”的防控要求,多数企业临时铺设线上渠道,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在线教育、分享经济等新兴服务消费大量外流,利润被市外服务平台赚取。从目前的防疫形势来看,疫情在短期内不会消除,而疫情对消费模式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长此以往,对全市的电商业和商贸服务业将形成巨大打击。

二、2021年重庆市消费商贸行业的环境分析及展望

(一)国内消费环境分析

我国经济将延续2020年以来的稳定复苏态势,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和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有利于支撑消费品市场继续改善。一是国内政策将侧重于扩大内需和优化内循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增强。面临疫情和中美关系这两大不确定因素,下一阶段,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激发内需潜能,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引导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二是“新消费”将进一步发力。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对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释放国内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期,“新消费”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发挥,继续对冲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消费增长也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包括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制约消费意愿和能力、人员密集型线下服务消费将继续受到影响、收入增长趋缓影响消费升级步伐等。

(二)市内消费环境分析

2021年,重庆将继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一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继续发力。重庆将继续统筹实施“15510”消费升级战略“15510”消费升级战略——一大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大品牌:打响“时尚重庆、不夜重庆、山水重庆、味道重庆、康养重庆”品牌;五大定位:打造“国际购物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国际会展名城”“国际美食名城”“国际文化名城”五大国际名城;十大工程:重点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国际消费品牌集聚、‘渝货精品’培育、特色服务消费提升、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国际会展扩容提质、国际消费服务质量提升、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消费营销推广”十大工程。,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开放融合、特色突出的“重庆消费”服务体系,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重庆将继续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新形势,加快集聚国际消费资源,提升国际消费服务,打造国际消费环境,激发国际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全市服务业趋于回暖,农民工等低收入者收入恢复加快,而其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有助于整体消费提升。但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短期内不会完全消退,外来消费减少、线上消费分流等负面效应短期内也难以得到彻底改善。

(三)2021年全市消费商贸运行趋势展望及预测

综合分析疫情演变及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考虑到疫情虽时有复发,但对消费意愿的影响将边际递减。疫苗普及之前,居民消费倾向完全恢复固然还需时日,但逐步恢复已是大势所趋。叠加经济回升过程中居民收入的逐步改善,未来消费恢复的趋势还将延续。预计随着经济恢复和疫情影响的减弱,2021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将继续回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400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3.0%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重点人群就业扶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

加快落实“稳就业”和“保就业”举措,确保重点人群和困难人员就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一是着力稳就业。加大实施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援企稳岗政策,减轻企业用人负担。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二是加大就业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专项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落实培训补贴,提升职工就业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三是加大困难人群就业保障。加强社会底层救济兜底保障,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或个人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给予一次性临时生活补助,并鼓励企业吸纳社会就业困难人员,确保社会稳定。适度扩大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面向个人的发行额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降低企业、个人税负,促进创业带就业。

(二)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补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针对消费提振过程中遇到的堵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加快补齐消费软硬短板。一是继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十大工程”和“五大名城”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商圈、步行街提档升级,推动境外购物消费回流。创新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示范区。大力发展连锁便利店,培育社区便利消费。二是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加大促进老旧汽车置换政策力度,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等建设,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支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动家电更新消费。三是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健全区(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引导现代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

(三)继续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一是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使新消费成为发展新动能。针对在线医疗费用“报不了”、数据“流不动”、线上线下“打不通”等关键痛点,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实现线上医疗与线下联动。重点发挥在线教育促进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在线教育打破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教育生态局限性。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云旅游”,实现与线下游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服务向多元化、层次化、动态化发展。二是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安全有序推进数据商用,更好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和优惠服务。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三是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支持,研究对新型消费领域企业的税收优惠征管措施。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各类型支付清算服务主体降低手续费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炜科 陈 可
执笔:陈 可]


(1)“15510”消费升级战略——一大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大品牌:打响“时尚重庆、不夜重庆、山水重庆、味道重庆、康养重庆”品牌;五大定位:打造“国际购物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国际会展名城”“国际美食名城”“国际文化名城”五大国际名城;十大工程:重点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国际消费品牌集聚、‘渝货精品’培育、特色服务消费提升、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国际会展扩容提质、国际消费服务质量提升、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消费营销推广”十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