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经济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考量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全球化的中国贡献
1.有利于创新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支持和认可,成为联合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正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谱写各国合作共赢新篇章。“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建、共商、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通过推动沿线国家开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最终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五通三同”理念赋予了全球治理新的内涵,将推动全球治理进入新时代,在消除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组织和机构改革、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增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等方面均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凝聚世界人民新共识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现实问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现阶段能够凝聚各国共识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互联互通、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同时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破解发展瓶颈和问题的机遇,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的共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政经格局的稳定。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致力于和谐发展的国家的“一带一路”,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共赢之路。
3.有利于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提升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沿线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条的步伐,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东南亚、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身产业的不断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持续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将增强,双边或多边合作更为普遍,落后欠发达地区将逐渐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助力“南南合作”,缩小全球南北发展差距,促进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全球经济再平衡,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4.有利于创新发展支撑新机制
中国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强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能源开发、民间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的金融服务支撑。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构,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数量已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国际机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国家间金融市场对接,加强不同国家间货币当局的政策协调,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平台,鼓励多边开发机构和沿线国家联合融资,有效破解沿线国家间金融市场对接不足、部分国家汇率风险较高、涉外企业融资模式单一、金融机构服务滞后等发展瓶颈。
(二)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呈现新特点
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推进动力。“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战略、规划协同性增强,目前已有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合作文件,与欧盟的“容克计划”、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等战略都实现了良好对接。中国和亚欧等国的联系大大加强,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跨境经济合作区稳步推进,目前已建和在建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近30个,如中俄、中蒙、中越、中哈、中马等,既促进了中国与接壤国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又带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的主攻方向,“铁、公、水、空”互联互通建设如火如荼,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炼油化工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国际产能、园区、重大项目合作不断增多,文明交流逐渐上升为重要内容。
形成了新一轮开放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重要的是加快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及沿边区域深化发展,充分发挥了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地缘优势,促进了我国各区域板块的有机联动与区域合作,使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腹地、洼地变为开放的前沿高地,有利于我国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使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大幅提升,在开放国别上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结合、在开放领域上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在开放方向上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开放机制上尝试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开相结合,全方位主动开放的新局面正加快重塑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新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有着重要影响。“一路”有助于带动我国沿海地区深化开放发展,“一带”有助于带动我国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规划的经济走廊和通道建设的全面启动,“陆海”联动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内陆地区依托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乌昌石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加快布局大通道、大平台,促进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创新区域开发开放新模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均积极创新思维,推动形成新的区域开发开放模式。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意见支持各地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及全球其他国家开展改革试验创新。批准建立了18个自贸试验区,并于2018年设立了自由贸易港(海南),进一步促进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设立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合作项目等发展平台和合作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围绕强化区域开发开放功能,中央及地方积极推动大通关、大协作等,进一步提升货物进出和要素流动的便利性。通过这些举措,我国区域开发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形成了鼓励地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新格局。
增强改革创新发展新动能。“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此,从国家到地方,均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新的开放发展需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外资同等待遇、外资投融资便利性措施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无一不是在为“一带一路”建设去除过去束缚我们开放发展的藩篱和枷锁。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我们的发展新动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发展,倒逼我们改革创新发展。
增强了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加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出去”,我们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握相应的机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同时,我们一些富裕产能也能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企业可以在全球更大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推动我国建设一批跨国企业。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高质量地“引进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更多地让全球跨国企业参与进来,也能使我们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引进跨国企业和各种资源,帮助我们完善产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需总结新经验
需要增强对沿线国家国情的认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近百个,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也决定了在与这些国家交往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而只能是因地制宜。六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经验表明,越是对当地或国家的国情认识比较深入,就越容易建立合作基础,达成合作共识。因此,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沿线国家国情的研究,增进了解,以避免在合作时产生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等各种风险,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效。
需要注重国际合作的宣传和引导。“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让外界多了解,才能有舆论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六年来,通过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向世人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具体内容,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和内涵。强化智库在国际合作宣传引导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智库到国外调研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等的机会,发出“一带一路”的中国声音。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智库以及沿线国家相关智库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合作研究、联合举办论坛,增进合作共识。通过国际合作的宣传引导,深化国际社会的认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需要加强产业与基础设施合作并进。按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我国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倡议提出以来,我们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重点采取了产业合作与基础设施共建“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能力加快提升,使得我国外需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国内外需增长拓宽了空间,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需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体系来规范,而且这套规则体系又不能脱离现有国际规则,必须与之接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从国家到地方无不在对标对表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和经贸规则体系,加快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沿线国家加强与我国的合作。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有力地推动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