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高的新道路。由此,内蒙古自治区努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上有了明显改进,基本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内蒙古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1.3.1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大型上市企业配套项目太多,小型企业配套支撑太少;能源、冶金、化工、煤炭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高附加值、低污染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小;面向终端的服务产业延伸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消费对经济贡献较小、出口乏力等问题突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重化工业产出过剩、需求不足和结构体系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难度更大。
现阶段,推动内蒙古工业发展的引擎是煤炭产业,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一半左右,由此产生了产业布局的单一问题,且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产业格局。资源密集型工业占比过大会对非资源型工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对资源开采得到廉价的原材料产品、初步加工得到廉价的初级工业品,长时间会形成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会造成工业布局单一、生态环境成本高、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此外,虽然政府积极主动推进产业转型,支持发展服务业,但给予新产业的资金投入量不足,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在传统优势工业的影响下难以流向第三产业,使资金得不到高效的利用。
1.3.2 自治区创新能力低下,创新动力不足
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内蒙古自治区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处于劣势,产品研发制造能力较差,工业主要集中在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业及其他矿产工业、化工工业、乳制品,而高科技产业产量少,产值低。内蒙古仅比新、藏、宁、青、甘、贵六省区的科研投入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仅仅高于宁、藏、青三个省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高于青、新、藏三个省区。
1.3.3 重要产业与行业的企业发展能力不足
区域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群,小企业数量较多且分散分布在自治区各盟市,产业聚集程度过低。政府倾向于对大企业的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不足,导致工业发展的链条缺失,市场活力较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但是推动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以小型开放型企业居多,但是内蒙古高科技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行业创新水平低下。
1.3.4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均衡
内蒙古产业重化工业化、资源化、产品初级化问题非常突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全区的主导经济是煤炭经济,地方中小型煤炭企业生产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能力和回采率低下,造成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和消耗过大。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发展引擎是重化工业,2016年重化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全区重化工业产品加工和发展层次低,精细化加工的产品少,对原材料的依赖强,最终工业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品为主。经济粗放式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十分明显。随着内蒙古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率不断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内蒙古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之一。
2015年,呼和浩特市产值占全区GDP总量比重远高于自治区内其他地区,呼包鄂占全区GDP的比重为56.76%,但是发展最慢的阿拉善盟仅占全区GDP比重的2.5%,产业布局严重不均衡。
1.3.5 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发展不可持续
虽然最近十几年内蒙古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缺却很多。例如,供水、污水、排水和防洪设施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网、生活垃圾的处理、城市电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景观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沙漠,生态环境脆弱;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开采资源对环境破坏极大,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煤炭资源的开采。内蒙古露天煤矿集中在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地,开采过程中易造成地表塌陷,不仅造成土壤流失,而且对周边居民的生活水资源造成污染;自治区政府尝试通过绿化的方法促进生态的恢复,但是收效甚微,因此,当前要控制露天煤矿的开采和粉尘颗粒物的排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