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案例集(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教育扶贫的减贫机理

贫困与教育之间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图1-1所示)。从贫困家庭来看,家庭贫困致使贫困户无额外开支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投资,使得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程度低、视野狭窄、思维局限,有的子女甚至为了早日减轻家庭负担,年纪轻轻就辍学外出打工。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文化贫困导致贫困家庭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进而获得较低的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下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从整个地区来看,由于地区贫困,当地政府没有多余的财政资金用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本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低下,不能为本地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致使当地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专业的技能培训,以至于村民思想落后、能力不足、收入不高,许多家庭陷入贫困,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地区的贫困与落后。因此,教育不仅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还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通过挖掘和利用人的内生动力和潜在能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长效脱贫”。

图1-1 贫困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拔穷根”,治本之策就是进行精准教育扶贫。为了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提升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质量,国家和政府将教育作为扶贫的目标与内容,通过利用国家和地区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式及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减贫脱贫目标的作用(见图1-2)。

图1-2 教育扶贫的减贫机理

在贫困地区建立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体系,通过重视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有力保障贫困地区学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鼓励和引导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参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避免贫困导致的失学辍学;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贫困地区配置优秀的教师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大大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些教育扶贫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当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成长。家庭成员可以从多种渠道接受更多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庭潜在人力资本和未来收入水平,通过教育“扶力”进一步走出贫困。根据学者刘易斯的观点,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反应构成贫困代际传递的贫困文化,包括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3)。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口素质、扭转贫困文化等多种方式在贫困地区极大地传播了现代思想与文明,起到了“扶志”的作用,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精神风貌。因此,国家和政府在贫困地区“扶教”的同时,也间接实现教育“扶力”和教育“扶志”的作用,共同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