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

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重心先是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西岸,再从环大西洋地区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现在正从太平洋东岸转移到西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双速增长”的多极化格局更趋明显

1. 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南”(发展中国家)升“北”(发达国家)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差异不大,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速差异在0.5个百分点之内。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比发达国家快3~4个百分点,形成发达经济体低速发展、新兴经济体高速发展的“双速增长”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1998—2017年,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速达到5.8%,发达国家仅为1.3%。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对比由1970年的4.03∶1,逐步演变至2003年的3.08∶1和2013年的2.01∶1,2017年缩小至1.84∶1(世界银行数据);对全球经济贡献率由20世纪后十年的72.8∶31.8,缩小至2011—2018年的31.5∶49.6。

图1-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1-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贡献率(汇率法)

注:剔除2009年数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 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

综合各大国际机构预测,未来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增速将低于3%,与金融危机前20年平均增长3.4%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4月预测,2020—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在3.61%~3.65%,发达经济体增速由1.73%逐步下降至1.56%,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在4.84%~4.86%。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2035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为2.6%,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分别约为1.7%、4.9%;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将由2018年的41.2%攀升至2035年的60%。根据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到2020年,全世界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32亿人,2030年将达到48亿人;从地域分布来看,2013年一半中产阶层集中在欧美发达经济体,而到2030年三分之二将会集中在亚太地区,预计会超过32亿人。

(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1. 第五轮国际产业转移启动

过去的100多年,在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成本三个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先后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19世纪开始,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德转移;20世纪60—70年代,日德将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最主要的承接地和最大受益者,并于2010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成本逐步上升,2012年开始,我国一些地区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转移,第5次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启动。

2. 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三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以电力、铁路为代表的第二次革命使德美取代英法成为世界强国,以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第三次革命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技术加快向各领域渗透,基因、仿生、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新生物技术,光伏、氢能、核聚变等新能源技术,石墨烯、生物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提速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加速迭代态势。未来15~20年,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大致遵循“主导技术群落更替→新关键生产要素形成→生产方式变革→新国际经济格局形成”的路径,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图1-4 新一轮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及国际经济格局影响示意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球技术变革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地依靠人口质量红利和城镇化

1. 全球人口增速趋势性放缓

全球人口增速由20世纪60年代的2%下降到七八十年代的1.7%;90年代后迅速下降,到2018年达到1.11%。联合国人口司2017年预计,2020—2035年和2035—2050年全球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将分别下降至0.88%和0.63%左右;2019年预计,到2100年增速将降至0。从人口规模来看,全球人口由1960年的30.3亿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75.9亿,预计到2050年达到97亿,到2100年达到110亿。从地域分布来看,欠发达国家人口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联合国预测,未来30年全球新增人口半数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埃及、美国等9个国家。预计到2027年前后,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并在2060年达到16亿人口峰值;中国人口到2100年将降至10.65亿;美国人口持续缓慢增长,到2050年、2100年分别达到3.6亿、4.3亿;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巴基斯坦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前五大国家。

图1-5 全球人口增速及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1-6 世界人口十强国家预测(单位:百万人)

资料来源: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

2. 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全球人口粗出生率由1963年平均千人出生36.1人的峰值下降到2018年的18.7人。2019年联合国预计,全球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由1990年的3.2下降到2019年的2.5,到2050年将降至2.2。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4.6)、北非西亚(2.9)、中亚南亚(2.4)等地区总和生育率高于2.1个孩子的世代更替水平。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52.6岁增加到2017年的72.2岁(世界银行数据),预计到2050年可能增加到77.1岁(联合国测算)。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于2002年突破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达到8.9%(世界银行数据),预计到2035年、2050年将达到13.0%、15.8%。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程度加剧将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图1-7 全球人口规模及出生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1-8 中、美、日、印四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目前,全球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已达到100多个,美欧等发达地区于1950年、日本于197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分别为日本(27%)、意大利(23%)、德国(21%)、法国(20%)、英国(19%)、加拿大(17%)、澳大利亚(16%)、美国(15%)、俄罗斯(14%)、中国(11%)。我国“未富先老”,正在并将经历人口快速老龄化、急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和重度老龄化阶段。

图1-9 2017年部分国家人均GDP及老龄化程度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表1-1 联合国预测2050年各国人口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

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高达49.6岁,接近日本53.3岁的水平,60周岁以上人口比例将高达36.5%,仅低于日本的42.5%。众多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急速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福利能力不足的矛盾凸显,北欧国家原来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社会福利制度遭到严峻挑战。

图1-10 联合国预计各国人口中位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

3. 城市化将继续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球城镇化率由1960年的33.6%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55.3%,联合国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61.7%、2050年将达到66.4%。未来30年,亚洲和非洲城市化速度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中,预计37%来自中国、印度、尼日利亚三国,分别增加4.0亿人、2.9亿人、2.1亿人。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城镇化率2035年将达到70%~75%的水平。

4. 全球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

一方面,在跨国层面,从中等、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未来大规模跨国人口流动仍将持续。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1960—2015年,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净流入规模累计达1.2亿,其中来自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经济体的比例分别为23.9%、59.5%、16.6%。从国别来看,人口主要是从东亚(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南亚(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拉美(墨西哥)、非洲、中东欧,向北美、西欧、中东石油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迁移。联合国2019年预计,2010—2020年,欧洲、北美、北非、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地区,而其他地区是净迁出地区;预计有14个国家或地区接收的移民超过了100万,净迁出超过100万的国家达到10个。

图1-11 全球及中、美、日、印四国城市化率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另一方面,在城乡层面,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将从过去的齐增转为分化,人口从乡村和中小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迁移,而中小城市人口增长将面临停滞甚至净迁出。1950—2015年,全球城市化率从29.6%增至53.9%,该时期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重从0.9%增至6.3%,30万人以下小城市人口占比从17.8%升至22.9%。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5年大城市和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快速集聚,但5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将降至1%、略高于0.9%的自然增长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成熟期,人口流动方向不再是农村向城镇纵向迁移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是以不同等级城市间横向迁移为主、城乡纵向迁移为辅的格局。

图1-12 全球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参见任泽平、熊柴的《中国人口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