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茶与日本茶
日本人对茶的最早接触可能是通过唐人陆羽所著《茶经》以及遣唐使带来的用于饮用的茶叶(茶饼)实物。而作为植物的茶是通过日本禅宗的开山人荣西在十二世纪(也有道元十三世纪之说)从中国带到日本时被看作是一种药材。之后,随着“坐禅”等修行方式的普及以及茶树栽培技术的推广,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
在随后的室町时代,饮茶与日本原有的一些餐饮风俗结合,以茶会的形式在社会上(主要是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到了室町时代中期,著名茶人村田珠光去除了茶会中的世俗游乐内容,将饮茶聚焦于精神层次,确定了此后日本茶道(“茶道”二字的使用其实是从明治时代才开始,以前用“茶汤”二字,读音与“茶道”相同)的品位。
村田珠光所倡导的茶,无论在饮茶的过程还是场所方面,都尽可能去掉附加的世俗元素,从而达到“和敬清寂”的境界。这一理念经过武野绍鸥等进一步提炼,并由绍鸥的弟子、茶道宗师千利休以“草庵中侘寂茶”的形态集大成。
据史料记载,日本在平安时代最初接触到的饮茶方法是中国的唐代的饮茶方法:将半发酵的茶饼用水煮(煮茶),然后饮用其汤汁。而日本茶道中的饮茶方式是将干茶叶碾成的粉末用开水冲服(抹茶)。据说此种饮茶方式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宋朝,随后在中国基本消失。中国现在的“沏茶”从明代以后成为主流,而日本民间(茶道以外)的日常饮茶方式是其特有的“煎茶”。
有关唐朝人陆羽的人生履历,除生卒年月(733—804)及出生地(今湖北天门市)以外,传闻居多,并无确切记载。但所著《茶经》一书流传至今,对中国、日本的茶文化具有重大影响。《茶经》分成三卷,一共十章。第一卷有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第二卷只有一章:四之器;第三卷有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一之源”主要介绍了茶的产地、种植环境及药用;“二之具”主要介绍了茶的采摘及加工工具;“三之造”主要是采摘及加工时(质量保障)的注意事项;“四之器”主要介绍煮茶用的器具;“五之煮”介绍煮茶的方法及要点;“六之饮”主要讨论茶的引用方法及品茗注意事项;“七之事”是有关茶及饮茶的记载和典故;“八之出”列举了茶的主要产地;“九之略”介绍了茶的简易饮法(例如出游时);“十之图”是前九章内容的图解。
《茶经》对于后来的饮茶方式来说,其影响不是方向性的,而是确切的、规制性的。例如中国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近五百年来流行的沏茶(或者说泡茶)的饮茶方式,实际上与《茶经》中第九章所说的“简易”饮茶法是一致的,即直接用热水泡细碎(否则茶叶会撑满整个茶碗而无法引用)的茶叶。而从第六章则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陆羽所生活的唐代,煮茶饼,然后加上葱、姜、红枣、薄荷等的“煮茶”是主流饮茶方式。有研究家认为,目前欧洲以及中近东、西亚的在茶汤里加柠檬及其他香料的饮茶方式,实际上是《茶经》中所记述的唐代饮茶方式的延续。日本茶道中的“抹茶”,即用热水冲绿茶粉的方式也在“六之饮”中有具体描述(由于饮茶在日本普及时期与中国宋代基本同时,由此可推断:“抹茶”曾经是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另外,《茶经》中所介绍的饮茶用具,例如炉、火筷子、水钵、茶巾等与日本茶道的用具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连日本茶道流行的复数的客人用一个茶碗轮流饮茶的礼仪也有提及。总之,陆羽的《茶经》被公认为日本茶道最早、最正宗的“出处”。
对茶在日本普及贡献最大的人是镰仓时代的高僧明庵荣西(1141—1215)。荣西曾于1168—1191年间(南宋)两度前往浙江天台山万年寺访学,后为日本京都建仁寺的开山祖师,也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荣西从中国带回了茶树的种子并在日本种植,被认为是京都、奈良、滋贺、三重地区茶叶种植的开启人。荣西写过一本叫作《吃茶养生记》的书,主题是关于茶、桑的药用价值,其中上卷专门介绍茶,包括茶的健体强身效用和抹茶(即日本茶道用茶)的具体制作工艺。
虽说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主要是上流社会)通过遣唐使以及僧人的访学、交流等,已经对中国的饮茶习惯有了相当详细的了解,对流行于中国的饮茶礼仪及茶具的烧制技术等也有具体的掌握。但荣西的作用最关键:除了刚刚提到的将茶树引种到日本以及《吃茶养生记》以外,荣西是日本禅宗的开祖,荣西的茶中融合着禅宗思想。这对于后来日本茶道的“禅茶一体”以及注重精神内涵的特征来说,具有“因果关系”。
在遣唐使的时代,日本的茶全部来自中国,以中国唐朝的“煮茶”为主,到了平安末期以及镰仓时代“抹茶”也被介绍到了日本。但当时饮茶主要限于贵族及僧侣等,饮茶的目的可能更注重茶的“疗效”方面。到了室町时代,随着日本本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业逐渐发达,饮茶开始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习,各种形式的茶会频繁举办。当时的大茶会与今天的宴会区别不大,茶所扮演的角色与酒差不多,其中“斗茶”最具代表性。简单地说,“斗茶”就是通过品出茶的种类、产地等获得奖品,其间,华贵茶具(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彰显及竞猜博弈也是常见节目,而在茶会上对和歌(短词)算是比较“儒雅”的内容。
在茶道确立之前吃茶的场所主要是佛教寺院内、上流社会的宅邸以及市井中可以举行宴会的场所等。在茶道确立的前夕,在书斋里吃茶在上流社会中变得较为普遍。
据考证,日本的饮茶风习首先在镰仓时代的禅宗寺院中开始普及,后来在“会所”举办各种茶会逐渐成为主流。一般来说,会所在当时是上流社会代表性宅邸“寝殿”中的一处空间,专门用于举办宴饮、歌会(吟唱诗歌)以及茶会的场所。当时会所中已有挂画轴的风习以及专用于摆放饮茶器皿的壁橱等。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书院式”逐渐代替了寝殿成为上流社会宅邸的主流,伴随着饮茶行为聚焦于精神层面,饮茶活动开始固定在书院式住宅中的“书院”(类似于西洋住宅中落地凸窗的内侧空间)部位。“书院”空间中除了采光良好、用于读书写作以外,挂画轴(也可以是字或者花)的壁龛(称作“床间”)以及摆放饮茶用具的架子被固定化,对于日后的“茶室”的基本格局的确定有重大影响。京都慈照寺东求堂中的同仁斋是室町时代将军足利义政的书院,同时也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茶室的原型。后来,伴随着“草庵中侘寂茶”理念的深化,茶室从书院独立出来,演化成专用建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