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对设计过程的理解
2.2.1 和写作的比较
对于刚开始接触设计的同学,上述的描述可能仍然不易理解,但如果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做比较,就会发现设计过程和写作过程有很强的类似性。
同学们对写作过程都有一定经验。写作一般也是给出一个题目或素材,让你写出一篇反映自己理解的作品。而根据我们的经验,首先要做的就是审清题目和要求,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提出几种写作角度或思路,再对其进行比较确定其中一种作为写作的方向和准备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列出文章的大致章节框架,再组织相应素材和内容,最后通过良好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总体来说写作的过程大致就包括了构思、转化和表达三个阶段。
如果比较设计和写作,会发现两者在过程、手段、结果和评价标准方面有很多共通性:两者都是作者针对任务要求所进行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都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即从最初的大致思路到明确的中心思想;都是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语言的过程,只不过写作转化为文字语言,而设计转化为图示语言;都是同一个题目而有不同角度和不同风格(例如写作有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记叙文等,设计有古典、现代、后现代、解构主义、地域性、绿色建筑等不同流派)的作品,两者在最后的结果上也都具有不明确性和非唯一性;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都需要有层次和起伏的变化;另外两者在判断的标准上,也都没有明确的对错标准;而在提升的训练上两者也都具有相似性,虽有天赋成分,但都需要长期刻苦的训练和积累;另外两者都注重思路和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主要目的都是使整个作品能够成立;都需要具备想象力、缜密思维与清晰的逻辑表达。
当然,除了上述两者存在的类似性之外,设计涉及的因素更多、更复杂,但写作在基本方法、过程方面对于理解设计还是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所以对设计方法、过程还没有把控的同学,多想想写作过程会对怎样学习和开始建筑设计有很大帮助。
2.2.2 建筑设计的三阶段过程
通过分析上述设计方法和过程,我们总结得出:建筑设计就是由虚(理念或思路)到实(图样成果)的过程,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果总结设计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设计理念(第一阶段)、理念的转化深化(第二阶段)和成果表达(第三阶段)。当然每个阶段还有很多重要而具体的工作(图2-3)。
虽然上述三阶段过程仍然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显然此过程更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再结合熟悉的事物作为参考,同时加入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使流程更具逻辑性、更细化,也更易理解和操作。例如BIG事务所之所以声名鹊起就是因为其方案具有明确的理念、清晰的方案生成过程和完美的转化结果。
图2-3 建筑设计的三阶段及相关要求
1.提出理念
理念可以说是建筑师对设计整体方向的把握,是对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理解及解决办法的体现,是需从开始接触设计任务就要思考和明确的,也是整个设计方案的灵魂。它应该自始至终从实践上指导设计的开始和进行。就像写作一样,开始写作之前,首先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中心,而不是毫无目标,随想随写。但好的理念不是轻易就能得到,也不是开始就很清晰,而是需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并经过充分、深入地分析思考后,尤其是经过详尽地调研分析,才可能从中发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再提出巧妙的解决办法,这样才可能逐渐形成成熟的理念。这种分析、思考解决关键问题的工作就是前期设计构思的核心内容。对于关键问题的寻找和理念的来源及生成在第3、4章有详述。
2.理念转化、深化
有了较为清晰的理念,下一步就是理念的具体落地实施,也就是说需要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理念的落实、转化和深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虚的构思变成实际的图像化过程。这个阶段对设计者的主要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否则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变成眼高手低。
此阶段的特点就是设计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和从粗到细的过程。重点在于总体布局的形成,难点在于理念到形式(特别是外部形式)的过程。
由虚到实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方案设计是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每个设计想法不可能从开始就是成熟、完美的,而是随着设计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逐渐变得清晰明确。从转化的进程来看,此过程又可分为初步转化和设计深化两个阶段。
(1)初步转化阶段 初步转化阶段是指在理念的指导下先对设计有大致的总体思考,主要通过分析、考虑各种约束条件来得到大致方案。这些约束条件包括场地环境条件、城市规划条件、功能要求和国家相关法规、规范要求等。因为此时期的设计思路总体上还是杂乱无章的发散阶段,思路、选择会非常多,如果没有约束条件的制约,方案可能根本无法进行。
此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气候状况、地形地貌、内外交通条件、功能分区原则(规范及使用要求)、景观朝向条件及规划条件(容积率、建筑密度、退线、交通等指标控制)的分析,要大致能确定场地总体布局、交通组织方式及初步的造型控制等内容。
总体布局包括应确定建筑在场地中的大致位置,确定建筑采用集中式、分散式或两者兼顾的布置方式;交通方面应基本确定场地的各出入口;大致确定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方式:包括场地出入口和建筑的连接关系、建筑外部交通流线(人流、物流、车流和消防流线等)的安排和停车组织等内容;初步的造型控制需要确定大的风格类型并结合建筑布置方式确定基本体块关系等。
此阶段由于是确定大的关系方面,另外学校阶段的任务一般用地宽松,限制条件相对较少,所以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方案难以衡量的情况,当然也与学生的辨别能力有关。这就需要对多方案进行反复分析、比较,以选择相对较优方案,特别是和理念相关部分内容,一定要慎重、仔细考虑,看是否有较好的落实、体现。
(2)设计深化阶段 设计深化阶段是在初步转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上述内容,并逐渐深入到建筑单体的平面功能组织、空间塑造、内部交通流线和造型处理等设计,最后进行细节处理。具体到每个阶段也是由粗略到细化的迭代过程,又会面临解决各种层次问题,必然也会有多种选择和可能性,需要在对设计意图和要求逐渐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取舍。就像雕塑的过程,艺术家总是先有雕塑意图和主题,并通过草图表达出来,然后才能开始具体雕刻过程。雕刻也肯定不会从细节入手,而是先塑出大体轮廓,然后逐步细化,最后深入刻画细节(图2-4)。
就像安藤忠雄所说:“我认为建筑设计是以一个设计概念为基础,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反复地调整与局部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反复地解答,做出一个又一个决定的过程。”
此阶段的重点是平面功能设计和建筑造型设计,难点是空间和造型的特色塑造方面。关于平面和造型设计在第6章会有详细介绍。
3.成果表达
方案转化完成后,此时的方案基本确定,最后还需要规范、清晰、充分地把成果表现出来。具体到图样内容上,除了规定要求的图样和说明之外,前期调研的内容、理念的产生过程、方案形成的分析等也是图面构成的必需内容;在表现方式上,新颖的排版、与众不同的图面风格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更是对方案呈现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成果表达也是一个对已有内容进行系统组织、设计的过程。
图2-4 设计转化过程树
2.2.3 设计各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前述的设计过程,形成理念、理念转化和成果表达这三个阶段是逐步递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同时每个环节都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简单可以总结为三大能力和素质:理念阶段需要学生要具有开放、创新的设计思维、视野和明确设计好坏的标准(或目标),这是最关键的能力,也是最难和最急需提升的能力。转化阶段需要学生具有熟练的转化能力和手段,主要包括应具备的技术基础(功能、结构、构造、材料技术等)和美学基础(形式、空间、平面组织、表现能力等)。技术能力保证了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而美学能力保证了设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这些能力或素质的强弱是推动理念落地和方案发展的内在动力。成果阶段则需要学生具有优秀的表现、表达能力(图面表现、语言表达)。显然,第一个要求属于思想意识层面,后面两个要求则属于基本功的范畴。关于基础能力的要求在第5、6章有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