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汇编便携本(第二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1110日 法发 〔2011〕 3)

为解决近年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结合侦查、起诉、审判实践, 制定本意见。

★★★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必要时, 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犯罪地, 包括侵权产品制造地储存地运输地销售地, 传播侵权作品、销售侵权产品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网站建立者或者管理者所在地, 侵权作品上传者所在地, 权利人受到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发生地。对有多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地的, 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多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对管辖有争议的, 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 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对于不同犯罪嫌疑人、犯罪团伙跨地区实施的涉及同一批侵权产品的制造、储存、运输、销售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符合并案处理要求的, 有关公安机关可以一并立案侦查, 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 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行政执法部门收集调取证据的效力问题

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收集、调取、制作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检验报告、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审查, 人民法院庭审质证确认, 可以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行政执法部门制作的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调查笔录, 公安机关认为有必要作为刑事证据使用的, 应当依法重新收集制作

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抽样取证问题和委托鉴定问题

公安机关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时, 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抽样取证,或者商请同级行政执法部门、有关检验机构协助抽样取证。法律、法规对抽样机构或者抽样方法有规定的, 应当委托规定的机构并按照规定方法抽取样品。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时, 对于需要鉴定的事项, 应当委托国家认可的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 听取权利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鉴定结论的意见, 可以要求鉴定机构作出相应说明。

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自诉案件的证据收集问题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自诉案件, 对于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取得的证据, 在提起自诉时能够提供有关线索, 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调取。

关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同一种商品的认定问题

名称相同的商品以及名称不同但指同一事物的商品, 可以认定为“同一种商品”。 “名称”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注册工作中对商品使用的名称, 通常即《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中规定的商品名称。“名称不同但指同一事物的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相关公众一般认为是同一种事物的商品。

认定“同一种商品”, 应当在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和行为人实际生产销售的商品之间进行比较。

关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问题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可以认定为“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一) 改变注册商标的字体、字母大小写或者文字横竖排列, 与注册商标之间仅有细微差别的;

(二) 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字母、数字等之间的间距, 不影响体现注册商标显著特征的;

(三) 改变注册商标颜色的;

(四) 其他与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关于尚未附着或者尚未全部附着假冒注册商标标识的侵权产品价值是否计入非法经营数额的问题

在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假冒注册商标侵权产品价值时, 对于已经制作完成但尚未附着 (含加贴) 或者尚未全部附着 (含加贴) 假冒注册商标标识的产品, 如果有确实、充分证据证明该产品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其价值计入非法经营数额。

关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案件中尚未销售或者部分销售情形的定罪量刑问题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的规定, 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未遂) 定罪处罚:

(一) 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尚未销售, 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 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部分销售, 已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 但与尚未销售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尚未销售, 货值金额分别达到十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五万元、二十五万元以上的, 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各法定刑幅度定罪处罚。

销售金额和未销售货值金额分别达到不同的法定刑幅度或者均达到同一法定刑幅度的, 在处罚较重的法定刑或者同一法定刑幅度内酌情从重处罚

关于销售他人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犯罪案件中尚未销售或者部分销售情形的定罪问题

销售他人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的规定, 以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未遂) 定罪处罚:

(一) 尚未销售他人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六万件以上的;

(二) 尚未销售他人伪造、擅自制造的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三万件以上的;

(三) 部分销售他人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已销售标识数量不满二万件, 但与尚未销售标识数量合计在六万件以上的;

(四) 部分销售他人伪造、擅自制造的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 已销售标识数量不满一万件, 但与尚未销售标识数量合计在三万件以上的。

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

除销售外,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

(一) 以在他人作品中刊登收费广告、捆绑第三方作品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收取费用的;

(二) 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 或者利用他人上传的侵权作品, 在网站或者网页上提供刊登收费广告服务, 直接或者间接收取费用的;

(三) 以会员制方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 收取会员注册费或者其他费用的;

(四) 其他利用他人作品牟利的情形。

十一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认定问题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一般应当依据著作权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著作权认证机构出具的涉案作品版权认证文书, 或者证明出版者、复制发行者伪造、涂改授权许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权许可范围的证据, 结合其他证据综合予以认定。

在涉案作品种类众多且权利人分散的案件中, 上述证据确实难以一一取得, 但有证据证明涉案复制品系非法出版、复制发行的, 且出版者、复制发行者不能提供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相关证明材料的, 可以认定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但是, 有证据证明权利人放弃权利、涉案作品的著作权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 或者著作权保护期限已经届满的除外。

十二关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发行的认定及相关问题

“发行”, 包括总发行、批发、零售、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以及出租、展销等活动。

非法出版、复制、发行他人作品, 侵犯著作权构成犯罪的, 按照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 不认定为非法经营罪等其他犯罪。

十三关于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问题

以营利为目的,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录像作品、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

(一) 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二) 传播他人作品的数量合计在五百件 (部) 以上的;

(三) 传播他人作品的实际被点击数达到五万次以上的;

(四) 以会员制方式传播他人作品, 注册会员达到一千人以上的;

(五) 数额或者数量虽未达到第 (一) 项至第 (四) 项规定标准, 但分别达到其中两项以上标准一半以上的;

(六) 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 数额或者数量达到前款第 (一) 项至第 (五) 项规定标准五倍以上的, 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十四关于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累计计算数额问题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未经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罚的, 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或者销售金额累计计算。

二年内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未经行政处理, 累计数额构成犯罪的, 应当依法定罪处罚。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 适用刑法的有关规定, 不受前述二年的限制。

十五关于为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供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行为的定性问题

明知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而为其提供生产、制造侵权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材料、机械设备、标签标识、生产技术、配方等帮助, 或者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代收费、费用结算等服务的, 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犯论处。

十六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竞合的处理问题

行为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 依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中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