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证的“反驳”
当问题中出现了“最能反驳”“最能削弱”“最能质疑”“最能表明上述论证是错误的”等字样时,就可以判断这是论证中的“反驳”题型。
一般来说,反驳一个论证可以从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的三个角度入手。反驳论题,就是针对论题真实性的反驳,即对推理结果的反驳;反驳论据,就是针对论据真实性的反驳,即对推理前提的反驳;反驳论证方式,就是针对论证方式合理性的反驳,即对推理形式的反驳。反驳推理形式时,可以说明推理形式不合逻辑,或者说明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即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反驳的强与弱:从反驳的目的和作用而言,反驳结论是最根本性的。驳倒了对方的结论,那么整个论证都将土崩瓦解,失去了意义。反驳前提和反驳推理形式都是反驳对方结论的辅助手段。驳倒了对方的前提,或者指出对方推理形式的错误,就破坏了对方的论证,表明对方结论的成立是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反驳前提和推理形式之所以只是反驳的辅助手段,是因为驳倒了前提或者推理形式并不等于驳倒了结论。即使一个论证采用的前提是错误的,即使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合逻辑,它的结论也还可能是真实的。
例如,“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元明时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论证的前提是“发现了古代寺院建筑构件”,结论是“曾有寺院存在”。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是“寺院建筑构件是用于寺院的”。对于这个论证,如果反驳了前提和关联,即“没有发现古代寺院建筑构件”或者“寺院建筑构件并不是用于寺院的”,都可以反驳论证。但是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必然反驳结论,说明“没有寺院的存在”。只有能直接反驳结论,即“证明这里根本就没有过寺院”,才是对结论的直接反驳。
因此,针对结论的直接反驳要强于对前提和推理形式的反驳。
例1 (2008年国家第86题)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
A.有许多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字
B.古代语言文字往往是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的
C.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D.现代的非文盲比例与古代相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
【答案】C
【解析】本题论证的过程为:由前提“现存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推出结论“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C项指出,“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这就反驳了前提,“有效的保护”可使“消失速度减慢”。故C项正确。
一点通 对于反驳题型,关键是找出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然后找到能够针对推理的结论、前提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联起到反驳作用的选项。在反驳题型中,有一类选项是必须排除的,即“无关选项”。所谓“无关选项”,是指表述的内容与题目中的前提或者结论没有关联的选项。例如,B项中“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是在讲述“语言文字灭绝的原因和背景”,与论证的“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和“语言文字灭绝”没有直接关联,我们将这种与论证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选项称之为“无关选项”。同理,A项中的“研究这些文字”和D项中的“非文盲比例”,都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A、B、D三项。
例2 (2011年国家第120题)提起极地冰,很多人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景观。然而,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雪龙”号首次驶入一片“脏”冰区,只见一块块淡蓝色的浮冰中间夹杂了许多脏兮兮的黄色冰块,这种黄色冰块,既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也出现在多年冰块上。对于“人类造成的污染已经殃及极地浮冰”的说法,有专家解释说这只是生活在极地冰中的一种特有生物——黄褐色的冰藻。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能够反驳专家上述观点的是( )。
A.在新生冰块上形成冰藻需要多年
B.北极冰中生长有冰藻并不是普遍现象
C.近年来人类踏上北极的次数逐年增加
D.北冰洋周围的陆地常有沙尘天气
【答案】A
【解析】专家的观点是“根据黄色冰块既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也出现在多年的冰块上→黄色冰块是极地冰中的一种特有生物——黄褐色的冰藻”,A项“在新生冰块上形成冰藻需要多年”否定了前提,故选择A项。
一点通 题干中出现了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污染→黄色冰块”;第二种是“冰藻→黄色冰块”。提问中明确要求反驳的是“专家观点”,也就是只反驳第二种观点即可,考生在解题时不能将两种观点混同。因为“黄色冰块既出现在当年的新生冰块上也出现在多年的冰块上”,假如“在新生冰块上形成冰藻需要多年”,那么新生冰块上的黄色就不是冰藻造成的,这样就否定了专家论述中的前提,起到了反驳的作用。而至于北极冰中生长有冰藻是不是“普遍现象”,与专家所表达的内容“冰藻→黄色冰块”无关,应排除B项。
例3 (2009年天津、陕西、湖北联考第76题)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限度。
以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A.很多昆虫,不是以“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B.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
C.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眠期间脉搏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达5℃
D.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一两只小熊,这是冬眠时生产的仔
【答案】B
【解析】本题的结论为首句“动物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接下来通过对冬眠时动物身体特征的描述,说明“经过冬眠不但会使动物更具活力,而且身体内一切器官都会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B项通过描述“刺猬在冬眠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可以说明冬眠对动物的精神和体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冬眠无益”,故B项起到了反驳结论的作用。A、C、D项的内容均不能说明冬眠对动物是无益的,故排除。
一点通 本题的题干部分较长,针对这类题目需要利用寻找题干的中心句的方法找出题目的前提和结论。
例4 (2010年国家第84题)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如果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
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
【答案】B
【解析】本题需要反驳的论证是“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B项“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直接否定了前提“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故B项正确。
一点通 本题提问中明确指明要找出“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那么直接针对专家论证过程反驳的选项是最强的选项。D项中“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是“雨水冲刷的原因”,但也只能说明“陶片可能是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和直接反驳前提的B项比较,B项的反驳力度更强。因此,在反驳的题型中,如果有两个选项都可以反驳题干中的论证时,需要将两个选项进行比较。其中最直接、最确定的反驳论证过程的选项,反驳力度最强。
例5 (2009年9月13日联考第80题)在几十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下,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泉州古城门遗址——德济门重现于世。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元明时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推测?( )
A.考古人员未发现任何寺院遗址
B.民居也常使用同样的建筑构件
C.发掘出的寺庙建筑构件较少
D.关于德济门的古代典籍未提到附近有寺院
【答案】B
【解析】本题的论证过程为“发现古代寺院建筑构件→曾有寺院存在”,B项说明“古代寺院建筑构件”不一定是用于寺院,即削弱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联。故选择B项。
一点通 C项中“构件的多少”与论证过程无关,故排除C。A、D两项干扰性较强,两项中的内容“未发现任何寺院遗址”和“未提到附近有寺院”都可以说明有可能“寺院不存在”。但请考生们留意本题的提问,提问要求“质疑上述推测”。虽然A、D两项可以说明寺院存在的可能性比较低,但两项中“考古人员的发现”和“德济门的古代典籍”与题干中的推测“发现古代寺院建筑构件→曾有寺院存在”没有关系。故A、D两项与推测无关,也属于无关选项。
从上述几个例题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反驳题型解题的三个关键:
关键一:论证过程必须找。论证过程是解题的根本,只有找到了前提和结论,才能判断选项与论证是否有关,才能判断选项是否针对论证过程;
关键二:无关选项要排除。选项若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无关,则不可能起到反驳的作用;
关键三:比较强弱选针对。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选项都可以反驳题干中的论证时,需要将这些选项进行比较。最直接、最确定的反驳论证过程的选项,反驳力度最强。
例6 (2009年浙江第87题)某项调查研究表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更喜欢通俗唱法的歌曲,而对美声、民族等唱法不感兴趣。美声民族等唱法正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下列哪个最能对以上结论构成有效的反驳?( )
A.许多中年人喜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B.一些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年轻人更喜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C.流行音乐不仅给年轻人带来娱乐,还能更真切地表达其想法和意愿
D.调查表明,美声和民族唱法在80年代以后的流行程度反而稳步上升了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论证过程为“年轻人更喜欢通俗唱法的歌曲→美声、民族等唱法正逐渐被时代所淘汰”,D项直接反驳结论,证明“美声和民族唱法流行程度反而稳步上升了”。故D项最能反驳题中的论证。
一点通 反驳题型中,针对结论直接选。反驳一个论证的结论要强于反驳它的前提和推理形式,因此,在解题时,如果选项直接反驳结论,就可以直接选择此项。
例7 (2009年国家第96题)“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经开始萌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
A.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
B.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
C.两个成年男性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
D.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论证为“佩戴项链和骨镯→审美意识开始萌动”,D项直接反驳结论,说明佩戴项链和骨镯只是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故D项正确。
一点通 A项中“饰品的原材料”;B项中“制作粗糙”;C项中“更大的项链”,都不能反驳“审美意识开始萌动”,属于无关选项。
例8 (2008年北京应届第32题)小王抱怨母亲总是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他看书,让母亲把电视关小点儿声。可是母亲说电视的声音并不大,因为父亲一直在旁边看报,也没有说电视声音过大,所以拒绝调小电视声音。下列哪项为真,则最能表明母亲拒绝调小电视声音是错误的?( )
A.母亲从不看书,也不了解看书所需要的环境
B.父亲在看报时自备了耳塞,效果不错
C.母亲只在吃晚饭的时间才会看电视
D.父亲年龄大了,有些耳背
【答案】B
【解析】题目需要找出“最能表明母亲拒绝调小电视声音是错误的”选项,即反驳母亲的论证。首先找出母亲的论证为“父亲没有说电视声音过大→声音不大”,A、C两项中“看书所需要的环境”和“吃晚饭的时间才会看电视”与“父亲是否觉得电视声音大”无关,故排除A、C两项。B项“父亲在看报时自备了耳塞”说明“声音大”,反驳了母亲的论证。因为,如果电视声音不大的话,父亲也用不着自备耳塞。D项中“父亲年龄大了有些耳背”,但是耳背的程度不确定,虽然“耳背”对题干有一定削弱,但不能确定地表示声音真的过大了。故B项的反驳力度要强于D项。
一点通 实际上B、D两项对母亲的论证都能起到削弱的作用,但B项能最直接、最确定地反驳母亲的论证。因此,B项反驳力度比D项强。
例9 (2012年国家第107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8%的儿童中耳炎患者均来自二手烟家庭,研究人员表示,二手烟环境会增加空气中的不健康颗粒,其中包括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质,与居住在无烟环境的孩子相比,居住于二手烟环境的孩子患中耳炎几率更大,因此医学专家表示,父母等家人吸烟,是造成儿童罹患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门诊数据显示,儿童中耳炎就诊人数下降了4.6%
B.调查中还显示,无烟家庭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C.研究证明,二手烟家庭中儿童中耳炎的治愈率较高
D.在这次调查的人群中,只有20%的儿童来自无烟家庭
【答案】D
【解析】题干的论证过程为“调查结果78%的儿童中耳炎患者均来自二手烟家庭→二手烟是造成儿童罹患中耳炎的重要原因”。D项削弱前提,证明“调查结果”并不可靠,数据没有说服力。A项“就诊人数”、B项“无烟家庭的比率”和C项的“治愈率”均与论证过程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项。
一点通 虽然削弱结论的选项削弱力度最强,但如果选项中没有这类选项,则选择的就是削弱前提或推理形式的选项。因为提问中的“最能削弱”指的是所给四个选项最能削弱的,而不是削弱方式中最强的类型。
例10 (2009年北京上半年第32题)土家狗是一种仅仅在美国南部生活的无毛小型野兽。在人类定居美国南部之前,土家狗的天敌都不强大,因此土家狗在美国南部繁衍旺盛。当人类开始猎取它们之后,土家狗灭绝了。因此,肯定是人们对它们的猎取导致了其灭绝。下面哪一项如果为真,最严重地削弱了上文中的推理?( )
A.人类在美国南部定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是土家狗的天敌的物种
B.在第一批人类定居美国南部以来,土家狗在美国南部的某些地区仍旧存在了约300年
C.土家狗的一些品种跑得比豹类还快
D.在美国南部人们猎取了另一种容易被天敌捕食,但从来没有灭绝的哺乳动物
【答案】A
【解析】本题的论证为“人们对土家狗的猎取→导致了土家狗的灭绝”。A项反驳了前提,指出土家狗的灭绝是因为人们定居的同时带来了土家狗的新天敌,说明不是人们的猎取导致了其灭绝。
一点通 B项只能说明人类定居以来某些地区仍存在土家狗,但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没有在这些地区生活,并不能说明人们没有猎取土家狗,因此B项不能确定性地反驳题目的论证。C、D项“跑得比豹类还快”和“猎取另一种哺乳动物”与题目的论证无关,属于无关选项。故选择A项。
例11 (2015年国家第109题)“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无论是谈起什么主题,这样的开场白都顿时让人觉得一丝寒意传遍全身。接着这句话,后边往往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你可能想先听坏消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
A.若消息是来自一个你信任的人,那么你想先听好坏消息的顺序会不同
B.研究发现,若由发布消息的人来决定,那么结果往往总是先说好消息
C.心理学家发现,发布好坏消息的先后顺序很可能改变人们对消息的感觉
D.心理评估结果证明先听到坏消息的学生比先听到好消息的学生焦虑要小
【答案】A
【解析】题干的论证为“当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时,你可能想先听坏消息”,重点落在先听哪种消息的先后顺序上,A项指出先听好坏消息的顺序会受到告诉你消息的人的影响,说明不一定想先听坏消息,削弱了题干结论。B项的“发布消息的人决定”、C项的“人们对消息的感觉”和D项的“焦虑”均为无关项。故正确答案为A。
例12 (2010年国家第81题)海洋中珊瑚的美丽颜色来自于其体内与之共存的藻类生物,其中虫黄藻是最重要的一类单细胞海藻。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导致虫黄藻等藻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珊瑚本身死亡,引发珊瑚礁白化现象,然而研究发现,珊瑚能通过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削弱这一研究发现?( )
A.一些虫黄藻能够比耐热的其他藻类耐受更高的海水温度
B.有些藻类耐热性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C.有些虫黄藻逐渐适应了海水温度的升高并存活下来
D.有些已白化的珊瑚礁中也发现了死去的耐热藻类生物
【答案】D
【解析】本题需要削弱的是这一研究发现,题中研究的结果是“珊瑚能通过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因此,只需说明珊瑚通过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也不能应对气候变暖,便可以削弱这一研究发现。D项中“发现了死去的耐热藻类生物”说明,耐热藻类也不能应对,可以反驳论证,故选择D项。
一点通 A项中“虫黄藻能耐受更高的温度”、B项中“耐热性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及C项中“逐渐适应了海水温度的升高并存活下来”与题干的论证是否“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应对气候变暖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A、B、C三项。
例13 (2009年9月13日联考第79题)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导致记忆力低下。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
A.人类的大脑和鸟类根本不同
B.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
C.很多交友多的人记忆力并不好
D.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
【答案】D
【解析】题目要求反驳观点中的最后的忠告就是结论,忠告的内容是“孤独者记忆力低下”。D项直接反驳了忠告的结论,说明“孤独者记忆力不低下,反而非常好”,故D项的反驳力度最强。
一点通 题干中实际上是通过对鸟类大脑的研究与人类进行比较,根据“在鸟类中群体生活的鸟类比孤独的鸟类有更强的记忆力”这个前提,推出结论:人类中“孤独者记忆力低下”。A、B项都只是对前提的削弱,没有D项的力度强。C项中只说“交友多”的人的记忆力,没有直接针对“孤独者”的记忆力进行反驳,故C项的削弱力度也没有D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