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为了孤独而读书
你好呀,见字如面,这是我的第六本书。
说来真是好笑,我人生中第一本爱不释手的书,是一本四百多页的《世界名著大全》。
它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买的,我在书店里只看了一眼它的目录,就软磨硬泡地央求我妈把它买下。
当然不是因为它精彩,那种不到一页的篇幅就介绍完一部名著的书能精彩到哪里去呢?但没有什么能比这种只用花一点儿精力,就能让自己显得很有学问的读物更能满足一个小孩的虚荣心。
我一有时间就读这本书,直到对书中每一部名著的简介都烂熟于心。我知道《简·爱》是一个自尊丑女孩的成长史,知道《傲慢与偏见》是一个差点被误会耽搁了的爱情故事,也知道《红楼梦》里有很多漂亮姐姐,和一个没出息的纨绔子弟。
这本书曾经给我带来过很多的“福利”,当课文里出现这些名著的情节时,我总能第一时间切入中心思想:
《悲惨世界》讲的是善良与邪恶间不懈的斗争;《雾都孤儿》是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水浒传》里都是大英雄,他们反抗的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
这种把戏我一直玩到初中毕业,中考之后,有次跟爸妈去一个伯伯家做客。伯伯的女儿当时正在大学念文学专业,等跟长辈们寒暄完,她就把我带进了家里的书房。
她的书架上摆着满满的书,其中的大多数都曾出现在我那本《世界名著大全》里,我得意地宣称,这些书自己也看过。
“哦,那你最喜欢哪一本呢?”她问我。
“最喜欢《悲惨世界》,因为它写的是善良和邪恶之间的对决,还对法国腐朽的官僚系统进行了深刻而严肃的批判。”
我扬扬得意地背出标准答案,她却挑挑眉笑了,那个笑容像是自己会说话,问我,“你真的看过这本书吗?”
我那些虚张声势的小把戏,就像一个虚幻的泡泡,被看破戳碎。
“其实我看过一点……但看不懂。”
我不是没想过把自己伪装得更高大上一点,只是每次在书店翻到这本书,里面复杂的人名地名、琐碎的情节,都会把我在前二章劝退。
“能看懂多少就先看懂多少呗,反正剩下的,你以后也会懂。”她耸耸肩,“反正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什么对决,什么批判之类的。”
从那个暑假开始,我忽然对那本百科全书似的《世界名著大全》失去了兴趣,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囫囵吞枣地咽下一本又一本书。
《安娜·卡列尼娜》《飘》《水浒传》《红楼梦》《红与黑》……
那些曾经只代表一个名字的故事,终于开始有了模糊的形象,这些形象像是一个个模糊的影子,在高中三年繁重的课业间隙,时不时出现在我脑子里。到了大学的时候,我把这些书又读了一遍,工作之后,又读了第三遍。这时回头看去,才发现自己当年靠着一本《世界名著大全》想要速成阅读有多可笑。
真正打动人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意义”“价值”和“中心思想”,它只是一个又一个人跟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一样,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有关爱、有关成长和有关选择的问题。
那些人的影子那样熟悉,以至于隔着几十甚至是上百年的时光,你依然可以轻松地从身边找出这些影子的存在。
于是就有了你看到的这本书,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文学讲义,更不是什么分析细节写法的小说课,它只是这个阶段的我最想弄清的一些事: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成功地逆天改命,却依然身不由己?
为什么职场中有的人看起来能力平平,却能成为团队的主心骨?
相爱的人会错过,真的只是因为性格不合吗?
到底要不要“做自己”?什么才是“做自己”?
高敏感的人应该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
书里都是别人的故事,但从那些故事里得到的光亮,也能照亮我们的一生。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它们帮你选择。当你不知道孰对孰错的时候,它们教你判断。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小石子,带你到时间的彼岸,给过去或未来的自己一个答案。
每一本书里,都是千千万万个自我的碎片,等待你将它们温柔地接住。当你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你也就慢慢构建出了自我。
你还可以凭借这些碎片,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你相似的存在,像是彼此的镜子一般,互相见证彼此的选择、变化和成长。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私心。
当问题碰到问题,就有了答案;当孤独遇上孤独,也就成了陪伴。
而这,就是最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