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 [1] (選二)
吴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2] 。
江神河伯兩醯鷄 [3] ,海若東來氣吐霓 [4]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5] !
[1] 原共五首,選第四、五首。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2] 東海二句:蘇軾自注:“是時新有旨禁弄潮。”斥鹵,亦作“舃鹵”,鹽鹹地。《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説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原喻世事變遷之大,這裏借用“滄海桑田”典故,謂東海龍王若領會神宗禁止弄潮之旨意,該使鹽鹹地變爲桑田,讓弄潮兒得以耕種自食,不再“冒利輕生”。但《烏臺詩案》云:此首“蓋言弄潮之人,貪官中利物,致其間有溺而死者,故朝旨禁斷。軾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言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言此事之必不可成,譏諷朝廷水利之難成也”。前半段所言是,後半段言此詩攻擊“興水利”,實係逼供之詞。(舒亶在彈劾蘇軾的奏章中首先指此詩爲攻擊“陛下(神宗)興水利”。)
[3] 江神句:《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聃云:“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鷄與?微夫子之發吾覆(蒙蔽)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xī)鷄,傳説由酒醋上面的白霉所生的一種小蟲,也叫蠛蠓。醯,即醋。這裏與下句海若對比,言江、河之渺小。
[4] 海若句:《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若,海神)而嘆。”河伯仰視海若之大,才知自己之小,蘇詩首兩句即用其意。霓,虹的一種。
[5] 安得二句:蘇軾自注:“吴越王嘗以弓弩射潮頭,與海神戰,自爾水不近城。”《國語·越語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這裏以春秋時吴王夫差,喻五代時吴越王。吴越王,指錢鏐。范坰、林禹《吴越備史》卷一:梁開平四年八月,武肅王錢鏐“始築捍海塘。王因江濤衝激,命强弩以射潮頭,遂定其基(原注:初定其基,而江濤晝夜衝激沙岸,板築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潮頭。……既而潮頭遂趨西陵。)”。《施注蘇詩》卷七注引《北夢瑣言》,亦記載射潮之事,爲今本《北夢瑣言》所無。這裏謂盼能戰勝海神,使潮不犯城。與前首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