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1]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2]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3] 。崖崩澗絶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4] 。含風偃蹇得真態 [5] ,刻畫始信有天工 [6]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爲煙霏淪石中 [7]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宫 [8] 。
[1] 歐陽少師,歐陽修。他于熙寧四年(一〇七一)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潁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陽)。此年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過潁,謁見歐陽修作此詩。
[2] 希微:隱約不明貌。
[3] 雪嶺:泛指四川西部的羣山。
[4] 溟濛:模糊不清貌。
[5] 偃蹇:夭矯屈曲貌。
[6] 刻畫句:蘇軾一貫主張藝術要天工、自然。如《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黄子思詩集後》:“至于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均然。
[7] 我恐四句:畢宏、韋偃:唐玄宗、肅宗時畫家,擅長畫松。《歷代名畫記》卷十:“畢宏,大曆二年爲給事中,畫松石于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之。……樹石擅名于代。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也。”同卷又云:韋鶠(偃)善畫松,“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杜甫《戲爲雙松圖歌(韋偃畫)》亦云:“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虢(guó)山,在虢州(今河南盧氏縣),石屏産地。按,畢宏是河南偃師人,韋偃是長安人,并非葬于虢山。這裏是想象他倆葬于虢山,但畫興未已,纔在本地所産的石屏上作出奇畫。紀批(卷六)評云:“借事生波,忽成奇弄。妙在純以意運,不是纖巧字句關合,故不失大方。”
[8] 古來四句:紀批云:“有上四句之將無作有,須有此(四)句,方結束得住。”不遇,指畢宏、韋偃生前遭遇冷落。幽宫,墳墓,承上“死葬虢山下”。言外謂石屏上之孤松(實爲自然紋理)是畢、韋抒憤之作。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長句磊砢,筆力具有虬松屈盤之勢。”“詩自一言至九言,皆原于《三百篇》。此詩‘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一句十六言,從古詩人所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