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1]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2]。况屈指中秋[3],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4],夜深儿女灯前[5]。 征衫便好去朝天[6],玉殿正思贤[7]。想夜半承明[8],留教视草[9],却遣筹边[10]。长安故人问我[11],道愁肠酒只依然[12]。目断秋霄落雁[13],醉来时响空弦[14]

【解读】

这首词写于乾道八年(1172)中秋节前。词的主旨是借送别奉调进京的下属,宣泄自己满腹的牢骚。上片惜别。首三句,写送别时感到时光飞逝,不觉心惊。作者这一年才三十三岁,却自称“老”,这反映了他政治失意时的焦虑心态。宋人常常因为政治失意而在壮盛之年称老,如欧阳修被贬滁州时不到四十岁,就自号醉翁;苏轼在密州写《江城子》词时劈头就自称“老夫”,其实那一年他才三十八岁。辛弃疾盛年称老,也属此例。此三句连同接下来的六句,连珠炮似的对时光、对月亮、对江水连发三恨:一恨时光飞逝、年华老大而自己尚无所作为;二恨中秋将至月将圆时朋友却偏偏要离散;三恨“无情江水”不管人的心情如何,硬要将朋友所乘坐的船儿送走。这三恨,皆无理而有情,既表达了对僚属兼好友的范昂的深厚情谊,又流露了自己此时的抑郁心态。接下来转入对旅行者的良好祝愿,愿他路上就吃到家乡美味,愿他早日到家与亲人欢聚。这种祝愿既是写别人,又用以对比自己滞留异乡不得归的现状,暗含感慨于言外。下片正面揭示主题:在表达对奉调进京者的期望时宣泄自己政治失意的牢骚。头五句,期望范昂入朝后受到重用,既充分施展文才,更要去边关筹划军务,对收复中原的事业有所贡献。接下来由别人的上调想及自己羁留滁州的处境,倾诉起自己的愁怀。“长安”二句,牢骚之至,却又含蓄之至。作者说自己一直在“愁肠酒”,愁从何起呢?下文却没有作答,这就十分引人琢磨了。我们知道,作者归宋至此已经十年,作为受歧视的“归正人”,一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一直在小小地方官的任上打转,满腹的文才武略未能派上用场。今番连自己的下属都奉调进京了,你叫这位有管、乐之才的爱国志士如何不“愁肠酒只依然”呵!他不但不受重用,而且一身孤危,四周都是陷阱,所以词的结尾二句用空弦落雁的典故,形象地暗示了自己的险恶处境和忧惧心态。


[1] 范倅(cuì脆):指辛弃疾在滁州的副手范昂。范昂当时任滁州通判。倅,副职。通判是知州的助理官,故称“倅”。

[2] 怯流年:怕年光逝去。

[3] “况屈指”句:何况屈指一算,中秋节快到了。况,何况。

[4] 莼(chún纯)鲈:指莼菜羹和鲈鱼脍。这是江东特产的两种佳肴。这一句是设想范昂在东归的船上会吃到家乡的美味。

[5] “夜深”句:化用黄庭坚《寄叔父夷仲》诗:“儿女灯前语夜深。”这句是设想范昂到家后与儿女团聚。

[6] 征衫:旅行时所穿的衣服。朝天:朝见皇帝。

[7] 玉殿:代指朝廷。

[8] 承明:汉代皇宫中有承明庐,是文学侍从之臣起草文稿和值班之所。《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注:“承明庐在石渠阁外。直宿所止曰庐。”这里代指南宋皇宫中的草诏之所。

[9] 视草:唐代朝廷设翰林待诏,任务是检视皇帝诏书的草稿,称为“视草”。见《旧唐书·职官志》“翰林院”条。这里是推测范昂入朝后可能担任类似的文职。

[10] 筹边:筹划边防事务。

[11] 长安故人:京城里的老朋友。长安本是汉唐故都,宋人习惯用来代指本朝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12] 愁肠(tì替)酒:为解除愁苦而沉湎于酒中。这是化用唐韩偓《有忆》诗:“愁肠酒人千里。”酒,病酒,困酒。

[13] 目断:举目远望直到望不见。

[14] 响空弦:据《战国策·楚策》记载,更羸与魏王一道在高台之下,仰见飞鸟,就引弓虚发(只拉弓不射箭),居然惊落了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伤还未好,对弓箭十分恐惧,听到弓弦声就惊落下来了。”这里借喻作者自己在南宋官场孤危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