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精神(西方艺术新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班上的信,纽约艺术学生联盟的课堂

1915年

对所绘对象产生兴趣,有明确要表达的东西,这是肖像画的首要条件。绘画过程便基于这一兴趣点,围绕你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展开。作品完成不在于形貌完整。特别的韵味表达出来,即为完成。艺术家意存笔先,为达意而活用画材。他运用的每种材料都饱蘸了他的情感。画材不再是呆板的工具,它们成为了有机联系体的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用什么来表达心中特殊的想法,艺术家心中自有定见,抓取精髓即可。大自然可以供你参考,撷取自然中的一个线条,某种特殊的想法越来越明晰。女士袖口的蕾丝不再是蕾丝本身,它成为女士的一部分;画中的蕾丝成了一种符号,象征了她的精致优雅;她双颊的绯红不再是一抹红色,而是贯穿全画的点睛之笔,象征了她的细腻与健康。

从最打动你的地方开始——你在模特身上体会到的最精彩、最有韵味、最深刻的部分。作画过程保持连贯的思路:眼系一处,不要偏离注意力,只专注体现模特动人之处的元素,画自然而然就出来了。画面的每个元素都对全画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为立意服务,表达了同种情绪。画作的每个元素都是美的,因为它是推动整体的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线条是活的,形式的活的,色彩也是活的。元素会调整,画面也跟着延展。事物间协调融洽,画面才有自由的气象。

想法与情感千差万别,画无定法,但对画某类作品的学生,倒是可以提些建议。绘画还是有些基本常识,可以提些比较稳妥的建议的,只是针对那些还没摸索出画法的学生,给你们提供一个出发点。

基于此,我给你的建议是:模特的姿势每周每日都是一样的,你可以采纳不同的临摹方式,自己判断哪种画法对你最有帮助,能帮你深入下去。有些人一整周在同一块画布上琢磨;有些人习惯每天都重新开始,尽可能保留最早的几稿,与手头的一稿比量一下,做个对比,评判出个所以然,拿捏接下来怎么走;有些人给第一天的画布编号1,第二天的编号2,一周接下来的几天把二者轮换着画,在对比中进步。我也觉得两幅画轮流着画很有帮助,有时一周的后几天劲头不足了,它可以帮你找回动力。每种临摹方式都有它的优缺点,但如果你求知好学,专注于自己的发展,每开始一幅画都会有丰富的体验,悟性和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更上一层楼。不断练习对画的开头太重要了,值得反复强调。不懂善始,也必然无法善终。

那些一整周都在一幅画上打转的学生,我建议你把这幅画的开头画到极致。审视琢磨你的画,从中体察出你创作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实际上,收尾离不开完美的开端。

画面的大块主体,也就是画面主要的那四五块,决定了整幅画的形式与色彩的美感。确保这些部分形状周正,色彩优美,是最重要的。尽可能让主体部分带出全画的意味。画面的完整度就取决于主体部分,主体的轮廓把模特的姿态和造型也呈现出来了。这几大块的面积、色彩与明暗度处理好了,作品一定让人满意。大多数的学生和画家往往在主体上匆匆了事;他们急着去处理那些琐屑的细节。

处理好肖像画的这四五块主体,最主要的一块就是模特的脸部,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哪怕其他几块主体可能更出彩更醒目。头部主体应是头部的重点。大块主体的美感对副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遍遍地画,修改,重新开始,像机械师一样打磨。直到把主体部分的色彩与设计的美感呈现出来为止。在淡色的表面画上薄薄的一层,或浓墨或淡抹,试出理想的效果。直到主体部分打磨成型了,不然不要急于开始副体部分。

铁定心,把这些主体部分先拿下——所有的勾勒、色彩、设计、特征、构建和效果。要记得,这些主体部分体现了美的精华,整幅画的独特气象也蕴含其中。

之后开始刻画脸部特征,画的时候,琢磨琢磨这些特征与你整体立意间的联系。画鼻子不在临其形而在达其韵。所有的脸部特征体现的都是模特的心境或状态。

要先彻底了解局部的特征,在脑海中有完整的画面,然后再开始动笔。倘若线条画到一半便停下来思考“下面怎么画”,注定上下是要衔接不上的。

凡下笔之处皆要考虑到所绘部分与其他部分的相对关系,这种相对关系有它的主次先后。脸部五官之间形成一种动态。脸部主线条与身体动态之间也有主次先后。画头发的时候,这种动态的彼此呼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别忘了头发本身就美,然而在肖像画的主次先后里,还是排在末位的。画头发要画出优雅,画出尊贵——或许也要画出思想。用头发上的光线来增加感染力,体现灵动,烘托延展出一种动态。用头发的轮廓来勾勒脸庞的前额和两侧,连带着肩膀和整个身体的动态。善用头发这一得力的绘画媒介,表现它的自然状态,不要只临摹其形。好好琢磨,重要的很。

眉毛是毛发的最后一抹。对好画家而言,模特前额肌肉的动态体现了他的精神面貌,而眉毛正是这种动态有力的体现。前额肌肉的变化是种种感觉下意识的反应,例如惊讶、恐惧、痛苦、怜悯和好奇等,而眉毛充分表达肌肉的这种动态。多微妙的情感都可以通过眉毛一五一十地把前额肌肉的变化体现出来。

有些人物的眉毛,没什么特别之处,却仍然体现了某种明确的情感。有一些眉毛的刻画表达了悲伤、无聊、惊讶、尊贵,还有一些强调了眼神的力度或方向感。在优秀的画家眼中,眉毛是有生命的。它一动一静都表达了人的感情,内心活动的千回百转都闪露在眉间。它也烘托出了额头下半部分和太阳穴的形状、曲线与体量。毕竟眉毛是生于肌肤的一抹毛发。

画眉毛不能扭扭捏捏而应把它当成一个整体。你的构思、你的画笔,颜料的用量和稠度,这些在下笔前都应该想的一清二楚。

睫毛上翘的这么一笔,就画出了眼睛的灵动。上眼睑和睫毛一般在眼球上留下轻微难辨又富有效果的阴影。眼白部分比一般画家所想的更接近肤色。瞳孔在柔和的光线下放大,在强光下变得很小。体现瞳孔的明亮部分最能看出画功了,但最好一笔成形。瞳孔明亮部分的方向、形状、边缘和与瞳孔在色彩明暗上的反差,可能会对眼睛的形状、曲线和亮度起到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笔触、颜料和运笔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腕仗(maul stick)对稳定手部大有帮助。(任何工具都有派上用场的时候,难就难在用对时机和地方。)

突出鼻尖也很重要,一般都是快笔一点而成。它的形状勾勒出了鼻尖的三个角度。

人物服装的线条和形式体现了身体与头部微妙的关系。服装的褶皱和形态不能刻意,勾勒出基本线条即可,将观看者的目光引向头部。整张画都是有编排的。没有哪个局部是独立存在的,局部之间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每个局部都有活力与意蕴,它超越本身而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大师的画作便是如此。

不要告诉我,你要先学会怎么画,然后才顾及以上这些。

只有抱着这样的立意,你才能学会画画。画画时手要跟着脑袋走。立意有了,你才能看透各种画法,为我所用,游刃有余。缺乏立意,你的画是站不住脚的。

你的模特有他的状态,通过形式、色彩和姿势展现给你,你能体会出什么,取决于在你眼里何为主、何为次,模特身上有很多东西由你选择(其他人的选择与你不同),你的作品宣告了你的情感,你要运用这些特殊的形式、色彩与姿势表达你的艺术思想。你要同时兼有先知、鉴赏家和画家的心境。你要赋予你心中的画家一个立意,不然它是不会自动出现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强调姿势多重要。通过形式与色彩,姿势表达的是人物的生活状态。

保持速度感。抖擞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收尾尽量快,延迟没什么好处。先尽可能把主体画到极致。接着脸部刻画要秉持极简原则,与主体相谐相依。尽量一气呵成,最好一分钟搞定。延迟没好处,无论要花多少功夫,哪怕一天的画要耽误个几天,也一定要先把主体部分彻彻底底搞定了再去画脸部特征。

秉承这一原则:最伟大的画作,最透彻的表达,最精湛的完成,画尽神全,都取决于画面主体和主导的姿势。

一旦了解了事物的相对价值,你想怎么用都可以。可以用它们来构造某个事物而不破坏它们本身。让它们彼此相连,相得益彰。

学习艺术便是学习事物的相对价值。要先了解艺术作品各个部分的相对价值,否则无法有建设性地使用它们。不稳定的画作,如同不稳定的政府,问题在于没有理解各个部分的价值。

一张脸或一片风景的韵味转瞬即逝,凭借记忆画下来,记下那一瞬间的神韵。这一瞬间的画面有它特殊的构成,这种构成关系转瞬即逝。情绪的流变会多多少少改变原有的画面构成。要记住那特别一刻的构成关系——那独特的样貌,它的表达,然后把它锁在记忆里。所有的功夫都不过是在搜集信息。绘画对象的情绪变了,又出现了新的构成关系,这可能让人生惑。在记忆中留存下那特别的一瞥,而“绘画对象”只是成了延续那一瞥的客观的参考。不要把不同的情绪拼凑在一幅画里。抓牢那最初的情绪。

艺术家仅仅从模特身上撷取成画的一些元素,他的工作难着呢。模特摆在他眼前,他要凭着记忆作画。他把模特当成参考,但模特的情绪变了,画面构成关系变了,他不能再照着画了。他真正要画的是最初给他灵感的那个片影,他只是顺着眼前的模特,找回那个片影。那个片影已杳。倘若他能通过模特重现这个片影,实属幸运。

要凭借记忆把看过一眼的瞬间画下来,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让情绪不断改变的“绘画对象”坐在你面前,再去记忆中搜寻当时的印象,是难上加难。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凭借记忆作画,无论绘画对象是否在你眼前。模特在你眼前,他的样貌可能让你分心,切不可以被他新的样子带跑了,当然好处在于你至少能看到绘画的原型。

倘若学生可以养成凭借记忆作画的本领,毫无疑问他最后完成画作的时候并不需要模特在场。但这种学习方法还不太流行。前期要下些苦功夫,之后就苦尽甘来了。之所以说它是苦功夫,因为尽管我们擅长一五一十地复制事物的形貌,但要把我们的所思所感画出来,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对眼前的模特所知甚少。

一种画法是让模特时刻在画家眼前,另一种画法是模特并不一直在场,而画家不得不根据模特在场的那一瞬间的感觉来作画,我敢说这两种画法的观看和思考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显然更安全妥当,但后者可以激发出更高一筹的精神活动。模特从眼前消失之前,一定要抓住那种感觉,也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胸有成竹了。了解这一点就是学问。

一幅佳作是一场构图的视觉盛宴。每一部分都神采如生,有整有碎,合为一体。

观画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遵循它创作出来的方式。无论你有意无意,都要遵循画的先后顺序。

有些画显得出画家精湛的技艺,却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很多诸如此类的画作还被视为佳作,赢得奖项,它们充其量只是很多概念的拼凑品,将南辕北辙的元素取巧地交织在一起而已。这些画作了无生机,看不到井然有序的统一感。

如果你希望画面布局明确自然,浑然一体,你的立意也要明确了然,始终如一,毕竟立意是你作画的初衷。

摇摆不定或犹豫不决是断然出不了浑然一体的作品的。

我不时会想象这样的一个艺术学院,模特在一个房间里摆姿势,学生在另一个房间里作画。学生可以呆在任何一个房间,一个留作观察,一个留作绘画。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可以回到模特室。学生可以去看看模特,获取他要的信息,也可以走来走去,有种整体观;他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画下一些草稿,记录下他需要的信息,但这些草稿不能带去绘画室。学生只能带着他脑海里的知识走进绘画室。

这样的学院简直太棒了,学生不光可以有更多作画的乐趣和收获,他们的学习也更胜一筹。这种作画方式需要更用心用力,反观那些充斥于学校画室里磨洋工的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有人可能问,为什么这种设想还未实施。原因当然是比较遗憾的。优良的艺术学院一般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一般不会为什么额外付费。创新是有财务上的风险的。除此之外,还要去说服学生,我之前也提到,这种学习方法一开始是要下苦功夫的。

记忆学习方面有过一些尝试,我所知道的算是最有效的是所谓的5/10/30分钟造型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画者的精神活动、灵敏性以及快速抓住本质的能力。我们已经证明了,30分钟密集型的精神活动比一个多礼拜表现平平的实践更有价值。要在5分钟、10分钟或者30分钟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边看边做,一定要看的稳,选要点,记得准。这种快速实践的体系对作画是很有帮助的。

过去是周一开始作画,周六完成,还没学会开头的学生要在一周“开始”一幅,再花一周的时间完成他不知道如何开头的画作。没开好头,也难收尾。

要将这种快记快画法发扬光大定要大费周章。介绍这种先立意后下笔的画法着实困难。艺术史上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不顾学院派的传统,采用了这种方法,看他们的作品便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记忆学习法并不代表要少用模特,相反而是要多用。最好摸透这一点。从很多学生或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每一笔都是看着模特画的,给人感觉是模特在利用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家在利用模特。尤其是当艺术家被模特的情绪牵着走的时候,尤为明显。有时我们明白,艺术家不是有意被牵着走,但我们常听到“模特动了”这样的抱怨,说明在他幽深的意识里,是想照着最初的思路走的。

培养自己凭记忆作画的本领,应有取有舍,提纲挈领,再现你独特的视角,比如在看到一幅脸庞或天空的一刻,记住打动你的东西,这样一来,你的画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表现一张脸、一片风景,还表达出你的视角——它在你眼中最美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你要用颜料在画布上呈现一种体系,不是复制,而是形制。它要符合颜料和画布的自然属性,无论是人的脸庞还是风景,画面要有一种秩序感,正如你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秩序感一样。

无论人的脸庞还是风景,它们在我们眼中并不总是美的。美在一些时刻流露出来,在局部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整体。我们豁然开朗,无比幸福。我们置身于一种阔大的秩序感中,受其牵引达到了更高的智识水平。这种感觉可能就来自匆匆一瞥的一张脸庞、一片风景或正在成长的动植物。我们可以称之为出离常规的时刻。倘若能将这些时刻用某种标志记录下来该有多好!艺术便在这样的希望中诞生了。它们是通往未然的路牌,通往真知的路牌。

有些人已经发现了这些标志,我们顺着他们作品中的标志渐入佳境,好比我们有时听音乐或者欣赏其他艺术巨匠作品时也会浮想联翩一样。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豁然开朗的时刻,所有人都该把握住,把它锁在记忆里。

不同人的眼界孰高孰低并不重要。是否该沉浸在这最幸福的时刻,与其共处,是个人的选择。

培养观看的力量,学习将精华沉淀在记忆里,检验你的观看和记忆是否真实,这些是通往幸福的途径。

风景、空气、动作以及人的陪伴,在诸多元素中,到底是哪些标志激发想象力,让我们感到那么幸福?

倘若我们清楚这些标志的话,岂不是能把家国河山都画出来,将它在我们心中的样子画出来。

那段记忆多么美妙!那段记忆到底为何物?

我们记不得了,它不再是单一的事物、空间或时间。

不知何故,时间、空间和事物会重叠。记忆会交织在一起。

记得那一次,我们在夜色中面对着平顶山静默,突然听到一群小狼的嘶叫,不由心中一揪,这种害怕不是对狼群的恐惧,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不会伤害我们。那我们怕的是什么——又与何有关?或许要追溯到人类遥远的过去?人眼看世界,太不可思议了。心里明白了,就说得出。看明白了,就画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