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笔谱上(附笔格)
一之叙事
上古结绳而治〔1〕,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2〕。盖依类象形〔3〕,始谓之文;形声〔4〕相益,故谓之字。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5〕”扬雄〔6〕曰:“孰有书不由笔?”苟〔7〕非书,则天地之心、形声之发,又何由〔8〕而出哉?是故知笔有大功于世也。
【今注】
〔1〕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
〔2〕书契:指文字。
〔3〕象形: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六书”之一。
〔4〕形声:“六书”之一,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亦称象声、谐声。
〔5〕谁能出不由户:语出《论语·雍也》。户,门。
〔6〕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以辞赋闻名,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篇。晚年研究哲学,仿《论语》和《易经》作《法言》和《太玄》。另有研究语言学的《方言》。
〔7〕苟:如果,假使。
〔8〕何由: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今译】
上古时期的圣王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世的圣人代替以文字。文字的创造方式,有依据事物类别摹写形象的构字法,称之为“文”;也有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称之为“字”。孔子说:“谁能不经门而出?”扬雄说:“谁有不用笔写的字?”如果没有文字,那么天地万物之道理、形象、声音又如何表达出来呢?因此,我们也就知道,笔对这个世界有巨大贡献。
《释名》〔1〕曰:“笔,述也。谓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绥〔2〕曰:“笔者,毕也。谓能毕举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3〕。”又《墨薮》〔4〕云:“笔者,意也,意到即笔到焉。又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也。”又许慎〔5〕《说文》云:“楚谓之聿。聿字从帇、一,又帇音支涉反〔6〕。帇者,手之捷巧也。故从又、从巾。秦谓之笔,从聿、竹。”郭璞〔7〕云:“蜀人谓笔为不律。”虽曰蒙恬制笔,而周公〔8〕作《尔雅》〔9〕授成王,而已云“简谓之札,不律谓之笔,或谓之点”。又《尚书中候》〔10〕云:“玄龟负图〔11〕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12〕。”《曲礼》〔13〕云:“史载笔〔14〕。”《诗》〔15〕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16〕”又夫子绝笔于获鳞〔17〕。《庄子》云:“舐笔〔18〕和墨。”是知古笔其来久矣。
又虑〔19〕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为笔也。昔蒙恬之作秦笔也,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20〕,羊毛为被〔21〕,所以苍毫,非谓兔毫竹管也。见崔豹《古今注》〔22〕。秦之时,并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独称于时。(又《史记》云:始皇令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恬令取中山〔23〕兔毛造笔,令判案也。)
【今注】
〔1〕《释名》:汉末刘熙作,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
〔2〕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人。三国时期魏文学家。
〔3〕能毕举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此句指文字的功能强大,一方面能概括具体的“万物之形”,另一方面还能涵盖抽象的自然规律。毕,完全。毕举,犹毕具,齐备。序,排列次第。自然之情,意指自然规律。
〔4〕《墨薮》:唐代书法家韦续撰,辑录唐以前出现的各种书法字体其及始作者,以及各时期著名书法家及其书法特色。
〔5〕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创按部首收字体例,该书是古文字学的巨著。
〔6〕支涉反:是古代反切注音法。其法为取一字(切上字)的声母和另一字(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说明被注音字(被切字)的读音。
〔7〕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代学者、文学家。长于卜筮、天文、训诂学,著有《尔雅注》《方言注》等。
〔8〕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西周初期政治家。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后多作圣贤的典范。
〔9〕《尔雅》:辞书之祖,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辑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10〕《尚书中候》:汉代谶纬之书中的一种,十八篇,主要是模仿《尚书》的文体,记述古代帝王的符命瑞应,以证明这些朝代和帝王兴起应乎符瑞,合乎天命。
〔11〕玄龟负图:传说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
〔12〕援笔以时文写之:援笔,执笔。时文,当时的文字。
〔13〕《曲礼》:《礼记》的首篇,以其记录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具体而微,故名。
〔14〕史载笔:史,史官。载笔,以笔记载。
〔15〕诗:《诗经》的简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下文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即出自《诗经·邺风·静女》。
〔16〕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贻,赠给。彤管,杆身漆朱的笔。
〔17〕夫子绝笔于获鳞:相传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
〔18〕舐笔:以舌舔笔,润湿笔头。
〔19〕虑:考虑,思虑。
〔20〕柱:笔柱,毛笔头的中心部分。
〔21〕被:毛笔头的外侧。
〔22〕《古今注》:晋时崔豹撰,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共三卷。
〔23〕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州、唐县一带,后为赵国所灭。
【今译】
《释名》说:“笔,是记述的意思。是说通过笔下之字,对事情加以记述。”成公绥说:“笔,是完备的意思。是说通过笔下之字,能完备地展示万物之形,并且还能认识自然运行之规律。”《墨薮》中说:“笔,是意念,意念到则笔到。吴地方言称之为‘不律’,燕地称之为‘弗’,秦地称之为‘笔’。”许慎《说文》记载:“楚地方言称之为‘聿’,聿字从帇、一,帇字发音为支涉两字反切。‘帇’字是手巧的意思,所以从又、从巾。秦地方言称之为‘笔’,从聿、竹。”郭璞说:“蜀地人称之为‘不律’。”虽然传说是蒙恬创造了笔,然而周公在为教育成王而作的《尔雅》中,就已经有“简谓之札,不律谓之笔,或谓之点”的说法了。《尚书中候》中记载:“玄龟负图而出,周公拿笔用当时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曲礼》中记载:“史官用笔记录。”《诗经》说:“娴静的女子多么美丽,送给我一支漆朱笔。”此外,孔子作《春秋》,在得知麒麟被捕获之后停止写作。《庄子》说:“舔笔尖,和墨汁。”由此可知,在古代,笔由来已久。
再仔细思索,古代之笔,无论是用竹、用毛,还是用木制成,只要能染墨写字,就称之为笔。昔日蒙恬制作秦笔,用柘木为笔管,用鹿毛作笔柱,用羊毛作被,所以“苍毫”,并不是所谓的由兔毫和竹管制成。此事见崔豹《古今注》。秦并吞六国,故意埋没前代的成就,因此只有蒙恬的名声流传下来。(此外,《史记》称:秦始皇令蒙恬和太子扶苏负责修筑长城,蒙恬命人取中山附近的兔毛造笔,用以判案。)
《西京杂记》〔1〕云:“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音夫)〔2〕,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3〕路扈为之。又以杂宝〔4〕为匣,厕〔5〕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
【今注】
〔1〕《西京杂记》:逸事小说集,东晋葛洪作,六卷。“西京”指西汉京都长安。书中所记多为历史传说与文人逸事。
〔2〕错宝为跗:错宝,嵌错宝石,指镶嵌金银、珠宝作装饰。跗,指毛笔栽毛的地方,应指笔斗。
〔3〕官师:较低级的官吏。
〔4〕杂宝:诸色珍宝。
〔5〕厕:杂置。
【今译】
《西京杂记》载:汉代制度,天子之笔,其跗以宝石嵌错装饰,其毛皆取秋日之兔毫,由名叫路扈的官师制作。又用诸色珍宝制作笔匣,杂以玉璧翠羽装饰,都价值百金。
又《汉书》〔1〕云: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2〕,月给大笔一双,篆题云“北宫工作”。
珐琅管羊毫提笔(故宫博物院藏)
【今注】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2〕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皆古官名。
【今译】
《汉书》载: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每月供给两支大笔,笔上皆篆刻题记“北宫工作”字样。
又傅玄〔1〕云:“汉末,一笔之柙〔2〕,雕以黄金,饰以和璧〔3〕,缀以隋珠〔4〕,文以翡翠。非文犀之桢〔5〕,必象齿之管〔6〕;丰狐之柱,秋兔之翰〔7〕。用之者必被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8〕。”
【今注】
〔1〕傅玄(217—278):字休奕,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2〕柙:同“匣”,收藏东西的器具。
〔3〕和璧:和氏璧,此泛指美玉。
〔4〕隋珠:隋侯之珠,此处应指珍珠之类宝珠。
〔5〕文犀之桢:指以纹理精美的犀角制作的笔管。文犀,有纹理的犀角。桢,古代打土墙时所立的木柱,泛指支柱,此处指笔管。
〔6〕象齿之管:用象牙制作的笔管。
〔7〕丰狐之柱,秋免之翰:指用大狐狸毛、秋兔毫制作的笔头。翰,笔翰,指毛笔。
〔8〕践雕玉之履:指穿着雕玉装饰的鞋履。践,踩,踏。
【今译】
傅玄说:“汉末,有种笔匣,用黄金雕刻而成,并且以美玉装饰,用宝珠点缀,用翡翠纹饰。其笔管选材不是纹理精美的犀角,就是用象牙;其笔头用优质狐狸毛,配以秋兔之毫。其使用者,必定是身穿珠绣之衣,脚踩雕玉之履的显贵豪族。”
王子年《拾遗记》〔1〕云:张华造(一作进)《博物志》〔2〕成,晋武〔3〕赐麟角笔管。此辽西国所献也。
【今注】
〔1〕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杂录和志怪,多荒诞不经,作者王嘉字子年,生平不详。
〔2〕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博物志》:张华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
〔3〕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今译】
王子年《拾遗记》载:张华撰成《博物志》,晋武帝赏赐他用麟角制作的笔。这种笔是辽西国所进献的。
《孝经援神契》〔1〕云:孔子制作〔2〕《孝经》〔3〕,使七十二子〔4〕向北辰〔5〕磬折〔6〕,使曾子〔7〕抱河洛〔8〕事北向。孔子簪缥笔〔9〕,衣绛单衣〔10〕,向北辰而拜。
【今注】
〔1〕《孝经援神契》:东汉时期的谶纬之书。
〔2〕制作:著述,创作。
〔3〕《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后人多认为其成书于秦汉之际。
〔4〕七十二子: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
〔5〕北辰:指北极星。
〔6〕磬折:指弯腰行礼。
〔7〕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8〕河洛:指河图与洛书。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
〔9〕簪缥笔:簪,即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缥,淡青色。
〔10〕绛单衣:绛,赤色,火红。单衣,古代官吏的服装,或为朝服。
【今译】
《孝经援神契》载:孔子撰写《孝经》,命七十二门徒向北极星弯腰行礼,让曾子抱着河图、洛书向北而立。孔子簪缥色笔,身穿赤色礼服,面向北极星而拜。
王羲之《笔经》〔1〕云:有人以绿沉漆〔2〕竹管及镂管〔3〕见遗〔4〕,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5〕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乎?
【今注】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笔经》:王羲之撰,已散佚。
〔2〕绿沉漆:一种暗绿色漆,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色深沉静穆,如物沉在水中,故名。
〔3〕镂管:雕花的笔管,此处应指竹木雕花之笔。
〔4〕遗:赠送。
彩漆花卉紫毫笔(故宫博物院藏)
〔5〕讵:岂,难道。
【今译】
王羲之《笔经》说:有人送给我绿沉漆髹饰的竹管笔和普通的雕花笔,我用了很多年,这种笔也是可以珍爱赏玩的。难道只有用金银宝玉雕琢装饰之后,才能成为贵重之物吗?
崔豹《古今注》云:今士大夫簪笔〔1〕佩剑,言文武之道备也。
【今注】
〔1〕簪笔: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今译】
崔豹《古今注》载:现今的士大夫们都既簪笔又佩剑,说是这样能展示其文武双全。
晋蔡洪〔1〕赴洛中〔2〕,人问曰:“吴中旧姓〔3〕何如?”答曰:“吴府君〔4〕,圣朝之盛佐〔5〕,明时之俊乂〔6〕。朱永长〔7〕,理物之宏德〔8〕,清选之高望〔9〕。严仲弼〔10〕,九皋之鸿鹄〔11〕,空谷之白驹〔12〕。顾彦先〔13〕,八音之琴瑟〔14〕,五色之龙章〔15〕。张威伯〔16〕,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17〕。陆士龙〔18〕,鸿鹄之徘徊,悬鼓〔19〕之待槌。此诸君以洪笔为锄耒〔20〕,以纸札为良田〔21〕,以玄墨为稼穑,以义理〔22〕为丰年。”(出《刘氏小说》,又出《语林》。)
【今注】
〔1〕蔡洪:字叔开,吴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
〔2〕洛中:即洛阳。
〔3〕吴中旧姓: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亦泛指吴地。旧姓,指世族。
〔4〕吴府君:即吴展,字士季,下邳(今江苏邳州)人。
〔5〕圣朝之盛佐:圣朝,封建时代尊称本朝。盛佐,伟大的辅佐之才,意指股肱之臣。
〔6〕明时之俊乂: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俊乂,才德出众的人。
〔7〕朱永长:即朱诞,字永长,晋时吴郡人。
〔8〕理物之宏德:理物,犹治民。宏德,大德。
〔9〕清选之高望:清选,指精选出来的人才。高望,高门望族。
〔10〕严仲弼:即严隐,字仲弼,晋时吴郡人。
〔11〕九皋之鸿鹄: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12〕空谷之白驹:空谷,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人、隐士。
〔13〕顾彦先:顾荣(?—312),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末年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
〔14〕八音之琴瑟:八音,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琴瑟,原指琴与瑟两种弦乐器,后多指合奏,此处意指八音之和谐。
〔15〕五色之龙章:此句意指顾荣为吴中士族的首领。五色,青、赤、白、黑、黄,此五者为正色;也泛指各种颜色。龙章,指龙旗。
〔16〕张威伯:即张畅,吴郡人。
〔17〕逸光:指清朗的月光。
〔18〕陆士龙:即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官员、文学家。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
〔19〕悬鼓:古时官署所挂的鼓,供击鼓求见之用。
〔20〕洪笔为锄耒:洪笔,大笔,比喻擅长写文章。锄耒,弄松土地及除草的工具。
〔21〕纸札:纸张。
〔22〕义理: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今译】
晋时蔡洪去洛阳,有人问他:“吴中的世族怎样?”蔡洪回答说:“吴府君,是圣朝的股肱之臣,又是本朝才德出众之人。朱永长,有治民之大德,也是出身高门望族的杰出人才。严仲弼,犹如九皋之鸿鹄,空谷中之白驹。顾彦先,是八音之和谐,五色之龙章。张威伯,是寒冬中的青松,也是幽夜中清朗的月光。陆士龙,犹如天空中徘徊的鸿鹄,也是官署所悬待击的鼓。以上诸君,都是以洪笔为锄耒,以纸张为良田,以玄墨为庄稼,以学问为收获。”(以上,出自《刘氏小说》《语林》。)
《文士传》〔1〕云:成公绥口不能谈,而有剧问〔2〕,以笔答之,见其深智。
【今注】
〔1〕《文士传》:晋张隐撰,原书五十卷。主要记载战国至曹魏时期文人故事,至北宋时已不全,后失传,今有清人辑本。
〔2〕剧问:指尖锐、艰深的问题。剧,厉害,严重。
【今译】
《文士传》中记载:成公绥不善言辞,因而若有人问艰深的问题,他就会用写文章的方式回答,可见其深邃的智能。
【今注】
〔1〕阚泽(?—243):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
〔2〕佣书: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
【今译】
东吴阚泽替别人抄书,以获取纸笔。
《世说》〔1〕: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2〕。又云:钟繇〔3〕、张芝〔4〕,皆用鼠须笔。
【今注】
〔1〕《世说》:即《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刘义庆撰写的笔记小说,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鼠须笔:汉代时流行的一种以鼠须制成的名笔,今已不传。
〔3〕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擅长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4〕张芝:东汉时期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
【今译】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从白云先生那里学到了用笔的方法,先生送了他鼠须笔。又载:钟繇、张芝,都用鼠须笔。
魏曹公〔1〕闻吴与刘先主〔2〕荆州,方书,不觉笔坠地。(何晏亦同。司马宣王〔3〕欲诛曹爽〔4〕,呼〔5〕何晏〔6〕作奏〔7〕,曰:“宜上卿名。”晏惊,失笔于地。)
【今注】
〔1〕曹公:汉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称曹公。
〔2〕刘先主:刘备。
〔3〕司马宣王:即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4〕曹爽(?—249):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
〔5〕呼:召唤。
〔6〕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7〕作奏:上奏本。此处指司马懿让何晏去检举、参奏曹爽的罪名。
【今译】
曹操听说孙吴与刘备已经占据荆州的时候,正在写字,其笔却不由得掉在地上了。(何晏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司马懿想杀曹爽,让何晏参奏其罪名,并说:“应该实名参奏。”何晏大惊,笔掉落于地。)
晋王珣〔1〕,字元琳,梦人以大笔如椽〔2〕与之。人说曰:“君当有大手笔。”事后孝武〔3〕哀策〔4〕谥文,皆珣所草。(又云是王东亭。)
【今注】
〔1〕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2〕大笔如椽:像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3〕孝武:即司马曜(362—396),字昌明,东晋皇帝(372—396年在位)。其死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
〔4〕哀策: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
【今译】
晋时王珣,字元琳,曾经梦到有人给他一支像椽一样大的笔。有人说:“你以后一定会有厉害的作品。”后来,孝武皇帝的哀策谥文,都是由王珣起草。(又有人说是王东亭。)
《汉书》:张安世〔1〕持橐簪笔〔2〕,事〔3〕孝武〔4〕数十年,以备顾问,可谓忠谨矣。
【今注】
〔1〕张安世(?—前62):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大臣。
〔2〕持橐簪笔:指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橐,口袋。
〔3〕事:侍奉。
〔4〕孝武: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谥号孝武皇帝。
【今译】
《汉书》:张安世侍奉汉武帝数十年,随时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可谓忠诚谨慎。
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故宫博物院藏)
《梁书》〔1〕:纪少瑜〔2〕,字幼玚,尝梦陆倕〔3〕以一束青镂管笔〔4〕授之,云:“我以此犹可用〔5〕,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遂进。
【今注】
〔1〕《梁书》:南朝历史学家姚察(533—606)、姚思廉(557—637)父子所撰,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五十余年的史事。
〔2〕纪少瑜: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有名的文士。
〔3〕陆倕(470—526),字佐公,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史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4〕青镂管笔:青色玉雕管制成之笔。
〔5〕可用:尚可;还可以。
【今译】
《梁书》:纪少瑜,字幼玚,曾经梦到陆倕以一束青色雕玉笔相赠,并且说:“我认为这些笔还不错,你自己选几支好的吧。”于是,他的文章大有长进。
梁郑灼〔1〕,家贫好学,抄义疏〔2〕以日继夜。笔毫尽,必削而用之。
【今注】
〔1〕郑灼(514—581):字茂昭,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南朝梁陈间经学家。
〔2〕义疏:疏解经义的书。
【今译】
梁时的郑灼,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日以继夜地抄写义疏。笔头上的毛磨光了,就用刀削尖再用。
隋刘行本〔1〕累迁〔2〕掌朝下大夫〔3〕。周代故事〔4〕,天子临轩,掌朝典〔5〕笔砚,持至御座,则承御大夫〔6〕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从取之。行本抗声〔7〕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8〕,各有司存〔9〕。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能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今注】
〔1〕刘行本:沛(今江苏徐州)人,原仕梁,后仕隋,以直谏著称。
〔2〕累迁:多次迁升官职。
〔3〕掌朝下大夫:官名。北周时,依《周礼》置六官,其秋官府有掌朝下大夫。
〔4〕周代:指北周。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5〕典:主持,主管。
〔6〕承御大夫:官名,武职,应为皇帝的近身侍卫统领。
〔7〕抗声:高声,大声。
〔8〕设官分职: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
〔9〕司存:执掌,职掌。
【今译】
隋时刘行本,数次升迁后任掌朝下大夫。按照北周旧制,天子临轩,掌朝之职掌管笔砚,将其奉至御座之前,然后由承御大夫转呈皇帝。至刘行本担任掌朝,要为皇帝进笔,承御大夫又过来准备取笔。刘行本大声说:“笔不能给你!”皇帝大吃一惊,问其原因。刘行本说:“我听说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既然我不能佩带承御大夫之刀,承御大夫又为何能取我的笔?”皇帝说对,因此下令二人各司其职。
柳公权〔1〕为司封员外郎〔2〕,穆宗问〔3〕曰:“笔,何以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书正。”上改容〔4〕,知其笔谏〔5〕。
【今注】
〔1〕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唐代书法家,工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2〕司封员外郎:官名。北周依《周礼》地官司徒有封人之制,在地官府设司封中士、下士,此官仅存虚名。唐沿隋制。
柳公权《蒙诏帖》(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藏)
〔3〕穆宗:即唐穆宗李恒(795—824)。
〔4〕改容:动容。
〔5〕笔谏: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今译】
柳公权任司封员外郎,唐穆宗问他:“怎样用笔才能写好字?”柳公权回答:“用笔的关键在于心意纯正,心意纯正则书法纯正。”皇上为之动容,明白他是在以书法为谏。
《景龙文馆集》〔1〕云:中宗〔2〕令诸学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书架。架上其书,学士等略见《新序》〔3〕《说苑》〔4〕《盐铁》〔5〕《潜夫》〔6〕等论。架前有银砚一,碧镂牙管十,银函盛纸数十种。
【今注】
〔1〕《景龙文馆集》:又作《景龙文馆记》,为唐代武平撰。该书原有八卷,现存一卷。书中记载唐代文馆杂事以及诸学士应制、唱和之作。
〔2〕中宗:即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
〔3〕《新序》:西汉刘向(前77—前6)撰,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原三十卷,今存十卷。
〔4〕《说苑》:西汉刘向编纂,古代杂史小说集,主要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
〔5〕《盐铁》:即《盐铁论》,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此书反映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讨论。
青玉绳纹管提笔(故宫博物院藏)
〔6〕《潜夫》:即《潜夫论》,东汉王符(约85—约163)撰,其内容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
【今译】
《景龙文馆集》记载:唐中宗令诸学士进甘露殿,甘露殿的北墙列有书架。入殿诸学士大致能看到架上之书,主要有《新序》《说苑》《盐铁论》《潜夫论》等。架前(书案上)有一方银砚,十支雕镂碧玉笔,盛放数十种纸的银函。
杨子《法言》〔1〕云: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
【今注】
〔1〕《法言》:西汉扬雄撰。《法言》形式上类似语录,模仿《论语》,其内容很广泛,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到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乃至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学派、文献等,无所不包。
【今译】
杨子《法言》说:谁的字不是用笔写的,话不是由舌头说的?我发现帝王经常借天以发声。
《论衡》〔1〕曰:智能〔2〕之人,须〔3〕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能自通也。
【今注】
〔1〕《论衡》:东汉思想家王充所撰,是书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
〔2〕智能:智谋与才能。
〔3〕须:通“需”,即需要。
【今译】
《论衡》中说: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需要(借助于)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才能让自己仕途畅通。
曹褒〔1〕,字叔通,常〔2〕慕叔孙通〔3〕为汉礼仪,夜则沉思,寝则怀铅笔〔4〕,行则诵文书。当其念至,忽忘所之。
【今注】
〔1〕曹褒:字叔通,东汉时期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州)人,东汉儒者。十万卷楼本作“曹裒”,当误。
〔2〕常:通“尝”,曾经。
〔3〕叔孙通:秦汉时期的儒者,主持制定汉朝的宫廷礼仪。
〔4〕铅笔:指古代蘸铅粉涂改错字之笔。
【今译】
曹褒,字叔通,他曾经仰慕叔孙通能够为汉王朝制定礼仪制度,(从此他发奋努力,不浪费一点时间,)夜间深思,睡觉也怀揣铅笔,走路的时候诵读文书。当思有所得,忽然会忘了自己要去哪。
《韩诗外传》〔1〕曰:赵简子〔2〕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问其故,对曰:“臣愿为谔谔〔3〕之臣,墨笔执牍〔4〕,从〔5〕君之后、伺君过而书〔6〕之。”
【今注】
〔1〕《韩诗外传》:西汉韩婴所撰,是一部由三百六十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的内容杂编而成的书,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2〕赵简子(?—前475):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简”为其谥号。
〔3〕谔谔:直言争辩貌。
〔4〕墨笔执牍:意指随时备好濡墨之笔和写字用的木牍。墨笔,濡墨于笔。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5〕从:跟随。
〔6〕伺君过而书:伺,观察。过,过错,犯错误。书,记录。
【今译】
《韩诗外传》中记载:赵简子有个家臣叫周舍,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问他原因,他说:“我要做一个忠言直谏的臣子,(因此)随时备好笔墨木牍,跟在您身边,发现您犯了错就记下来。”
司马相如〔1〕作文,把笔啮之,似鱼含毫〔2〕。(陆士衡《文赋》〔3〕云:或含毫而邈然〔4〕。)〔5〕
【今注】
〔1〕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代表。
〔2〕似鱼含毫:形容司马相如含笔时嘴是噘着的,像鱼嘴一样。含毫,含笔于口中,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
〔3〕陆士衡:即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文赋》是陆机撰写的文艺理论作品。
〔4〕《文赋》中原文为: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意为: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里感到茫然。
〔5〕四库本中,本条在“《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条下;在十万卷楼本中,本条在此处。但四库本中缺“陆士衡《文赋》云……”条,基于保存文献丰富性的考虑,本书从十万卷楼本。
【今译】
司马相如写文章,(喜欢)拿着笔并用嘴咬住,就像鱼嘴含笔一样。(陆机《文赋》说:有时握笔心里感到茫然。)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
梁元帝〔1〕为湘东王时好文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金银雕饰,或用斑竹〔2〕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精粹者,用银管书之;文章赡逸者,以斑竹管书之。故湘东之誉,播于江表〔3〕。
【今注】
〔1〕梁元帝(508—554):名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
〔2〕斑竹:竹子的一种,茎上有紫褐色的斑点,也叫湘妃竹。
〔3〕江表:指南朝宋、齐、梁、陈及其统治下的地区,即江南地区。
【今译】
梁元帝在做湘东王的时候雅好文学,所著之书中常记录忠臣义士以及写文章好的人。(其所用之)笔有三类,有的用金银雕饰,有的用斑竹为笔管。忠孝两全者,用金管笔写;道德高尚者,用银管笔写;文章华美者,用斑竹管写。因此湘东王的美誉,广播于江南地区。
《东宫旧事》〔1〕:皇太子初拜〔2〕,给漆笔四枝,铜博山、笔床副焉。〔3〕
【今注】
〔1〕《东宫旧事》:南北朝时期张敞撰,原书十卷。该书记录晋太子仪礼风俗之类,久已佚,今有陶元仪、黄奭辑本。
〔2〕拜:指册立太子。
〔3〕四库本中,本句作:铜博山、笔床一副。而在十万卷楼本中,则作:铜博山、笔床副焉。联系文意,铜制博山炉与笔床并无固定搭配的成例,难以称之为“一副”;而十万卷楼本中的“副”,有“附带”之意,与文意相合。因此本书中,本条取十万卷楼本例。
【今译】
《东宫旧事》:册立皇太子,要赐四支漆笔,铜博山、笔床各一副。
欧阳通〔1〕,询〔2〕之子。善书,瘦怯〔3〕于父,常自矜〔4〕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毫〔5〕;松烟为墨,末〔6〕以麝香;纸,必须用紧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7〕也。
【今注】
〔1〕欧阳通(625—691):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
〔2〕询:即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
红漆描金夔凤纹管兼毫笔(故宫博物院藏)
铜笔架(故宫博物院藏)
〔3〕瘦怯:犹瘦弱。
〔4〕自矜:夸耀自己的才能。
〔5〕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处专指秋兔毫。
〔6〕末:通“瀎”,抹拭、涂饰。
〔7〕自重:抬高自己的身价或地位。
【今译】
欧阳通,是欧阳询之子。他擅长书法,其字瘦弱于其父,常以其书法专长自满。(其写字时,)必须用象牙犀角制成之笔管,狸毛制成之笔心,且外覆秋兔之毫;用松烟制成之墨,并且以麝香抹拭(表面);纸,必须选用紧薄白滑者。然后才肯书写。这大概都是他自视甚高的缘故。
柳恽〔1〕尝赋诗未就,以笔捶〔2〕琴,坐客以箸〔3〕和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4〕。后传“击琴”自“笔捶”之始也。
【今注】
〔1〕柳恽(465—517):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
〔2〕捶:敲打。
〔3〕箸:筷子。
〔4〕雅音:正音,有益于风教的诗歌和音乐。
【今译】
柳恽曾经赋诗不成,(心情焦躁,)便用笔敲琴,座上的客人也跟着节奏用筷子敲打,柳恽惊异于其哀伤的韵调,于是(以此为基础)制成雅音。后世所传之“击琴”,正是起源于“笔捶”(这个典故)的。
象牙八仙狼毫笔(故宫博物院藏)
《史记》:相如〔1〕为天子游猎之赋〔2〕,赋成,武帝〔3〕许〔4〕尚书〔5〕给其笔札〔6〕。
【今注】
〔1〕相如:指司马相如。
〔2〕天子游猎之赋:即《子虚赋》《上林斌》,合称《天子游猎赋》。
〔3〕武帝:指汉武帝。
〔4〕许:应允,批准。
〔5〕尚书: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汉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
〔6〕笔札:札是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后来用笔札指纸笔。
【今译】
《史记》:司马相如作《天子游猎赋》,完成后,汉武帝让尚书赐他纸笔。
又汉献帝〔1〕令荀悦〔2〕为《汉纪》〔3〕三十篇,诏〔4〕尚书给笔札。
【今注】
〔1〕汉献帝:即刘协(181—234),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2〕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
〔3〕《汉纪》: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编年体,三十卷。
〔4〕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今译】
此外,汉献帝让荀悦写《汉纪》三十篇,诏令尚书供给纸笔。
江淹〔1〕梦得五色笔,由是文藻〔2〕日新。后有人称郭璞取之。
【今注】
〔1〕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文藻:文采。
【今译】
江淹梦中得到五色笔,自此后文采越来越好。后来,有人说郭璞取回了这支笔。
君子避三端〔1〕,其一曰文士之笔端。
【今注】
〔1〕四库本作“避三端”,十万卷楼本作“有三端”。考诸文献,其文出自《韩诗外传》,“君子避三端,避文士笔端,避武士锋端,避辩士舌端”。故本书中此条以四库本为准。避:躲避。
【今译】
君子要避开三样东西,其一就是文人的笔端。
汉班超〔1〕常为官佣书〔2〕,久劳苦,乃投笔〔3〕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4〕、张骞〔5〕,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焉能久事笔砚〔6〕?”
【今注】
〔1〕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郡安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2〕佣书: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
〔3〕投笔:扔笔,后世意指弃文而就他业,多指弃文就武。
〔4〕傅介子(?—前65):西汉勇士和著名外交家,曾出使西域诸国,斩杀楼兰王。封义阳侯。
〔5〕张骞(约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即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6〕笔砚:毛笔和砚台,借指文墨书写之事。
【今译】
汉代的班超经常在官府从事文书抄录工作,时间久了疲惫不堪,于是就将笔扔掉,说:“大丈夫就应该以傅介子、张骞为榜样,在西域立功,以获取功名,岂能一辈子都跟笔墨打交道?”
陆云〔1〕《与兄士衡〔2〕书》曰:“君苗每常见兄文,思欲焚笔砚。”
【今注】
〔1〕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官员、文学家。
〔2〕士衡:即陆机,字士衡,陆云兄。
【今译】
陆云《与兄士衡书》说:“君苗每当看到兄长你的文章,就想要烧掉自己的笔砚。”
魏明帝〔1〕见殿中侍御史〔2〕簪白笔〔3〕,侧阶〔4〕而立,问曰:“此何官也?”辛毗〔5〕对曰:“御史簪笔书过,以记陛下不依古法者。今者,直备官毦笔〔6〕耳。”
【今注】
〔1〕魏明帝:即曹叡(206—239),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2〕侍御史:古代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
〔3〕白笔:此处指未濡墨之笔,后特指谏官用的笔。
〔4〕侧阶:正室旁的北阶。
〔5〕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早年侍奉袁绍,后出仕曹魏。
〔6〕直备官毦笔:指现在的御史只是徒具其表,并不会真正履行谏言的职责。毦笔,古代文官上朝,簪笔于冠侧,以备书录奏事之用。
【今译】
魏明帝看到殿中侍御史头插一支白笔,站在北阶,就问(众大臣):“这是什么官?”辛毗回答:“御史簪笔,是准备(随时)记录过错的,(笔)用以记录陛下违背古制之事。今日之御史簪白笔,只是徒具‘毦笔’的样子而已。”
左思〔1〕为《三都赋》,门庭藩溷〔2〕,必置笔砚,十稔〔3〕方成。
【今注】
〔1〕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在当时被人称颂,不断传抄,造成“洛阳纸贵”。
〔2〕藩溷:篱笆和厕所。
〔3〕稔:年。
【今译】
左思写《三都赋》时,家中门口、庭院、围墙、厕所,都放置笔砚,耗时十年才完成。
【今注】
〔1〕薛宣:字赣君,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以知人善任著称,封高阳侯。
〔2〕薪:柴火。
〔3〕炙笔砚:用火烤笔砚。天冷时笔砚会结冰,火烤融化后才能书写。
【今译】
薛宣让人送柴火,用以暖笔砚。
又鱼豢〔1〕《魏略》〔2〕曰:颜斐〔3〕,字文林,为河东太守〔4〕。课〔5〕人输租〔6〕,车便置薪两束,为寒炙笔砚。风化大行。
【今注】
〔1〕鱼豢: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曹魏末期至晋朝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
〔2〕《魏略》:鱼豢所撰记载魏国历史的史书,原书五十卷,久佚,今有清代辑本二十五卷。
〔3〕颜斐:字文林,济北人,三国曹魏时期官员。
〔4〕太守: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课:使交纳赋税。
〔6〕输租:交纳租税。
【今译】
此外,鱼豢所撰《魏略》中记载:颜斐,字文林,任河东太守。他(出门)征收赋税的时候,车上要放两束木柴,备以寒天暖笔砚。河东良好风气大行。
祢衡〔1〕为《鹦鹉赋》于黄射〔2〕(祖之子〔3〕)座上,笔不停辍。又阮瑀〔4〕援笔草檄〔5〕,立成,曹公索笔求改,卒无下笔处。
【今注】
〔1〕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乐陵西南)人,东汉末名士。
〔2〕黄射: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长子,官拜章陵太守。
〔3〕祖之子:祖,即黄祖(?—208),东汉末年将领。“祖之子”三字,原在“座上”二字之后(四库本及十万卷楼本皆如此),是为对“黄射”的补充、解释,然而这并不符合今人阅读习惯,因此本书将其位置提前,至“黄射”之后。
〔4〕阮瑀(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
〔5〕草檄:草拟檄文。
【今译】
祢衡在黄射(黄祖之子)的座上写《鹦鹉赋》,笔不停顿(一气呵成)。另外,阮瑀执笔草拟檄文,即刻成篇,曹操想拿笔修改,最终却无处下笔。
扬雄每天下上计孝廉〔1〕会者,雄即把〔2〕三寸弱翰〔3〕,赍〔4〕油素〔5〕四尺,以问其异语。
【今注】
〔1〕上计孝廉:被举荐的孝廉,亦指被推选的士人。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
〔2〕把:拿,抓住。
〔3〕弱翰:毛笔。
〔4〕赍:带着。
〔5〕油素:光滑的白绢,多用于书画。
【今译】
扬雄每天都在各地举荐的孝廉汇聚的地方,手持三寸之笔、四尺白绢,向他们询问奇闻逸事。
《史记》:西门豹〔1〕为邺令〔2〕,投巫于水,复投三老〔3〕。乃簪笔磬折,向河而立以待,良久。
【今注】
〔1〕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人。魏文侯时任邺城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
〔2〕令:古代官名。
〔3〕三老:古代官名。乡县郡都有设置,掌管教化,由年老的长者担任,所谓“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今译】
《史记》:西门豹任邺县令,将巫师扔到河中,再扔“三老”。然后簪笔弯腰行礼,面向河水而立,站了很久。
崔豹《古今注》云:牛亨问:“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史官载事,故〔1〕以赤管,言以赤心记事也。”
【今注】
〔1〕故:旧事,成例。
【今译】
崔豹《古今注》记载:牛亨问:“什么是彤管?”回答说:“彤,朱色漆。史官记事,按照成例是用红色笔管,表明以赤心忠实地记录历史。”
曹公欲令十吏就〔1〕蔡琰〔2〕写书。姬曰:“妾闻男女礼不亲授〔3〕,乞〔4〕给纸笔一月,真草〔5〕惟命。”于是缮写送之,文无遗误。
【今注】
〔1〕就:到。
〔2〕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是汉末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女。
〔3〕亲授:亲手授受,指直接接触。
〔4〕乞:请求。
〔5〕真草:真书和草书。
【今译】
曹操想派遣十名官吏去蔡琰处誊抄书籍。蔡文姬说:“我听说按照礼制,男女之间是礼节也不能直接接触的。请给我纸笔及一个月时间,(由我来抄写,)是用真书还是草书,随你吩咐。”抄写完毕后,呈送给曹操,文字没有任何遗漏错误。
王粲〔1〕才高,辩论应机〔2〕,属文〔3〕举笔便成。钟繇、王朗〔4〕,各为魏卿相〔5〕,至于朝廷奏议〔6〕,皆阁笔〔7〕不敢措手〔8〕。
【今注】
〔1〕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应机:随机应变。
〔3〕属文:撰写文章。
〔4〕王朗(?—228):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5〕卿相:执政的大臣。
〔6〕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7〕阁笔:停笔,放下笔。
〔8〕措手:着手处理。
【今译】
王粲有极高的才华,辩论中能随机应变,写文章举笔便成。钟繇、王朗,虽都是魏国卿相重臣,但到写朝廷奏议的时候,都不敢接手(而是让王粲去写)。
《袁子正书》〔1〕云:尚书以六百石〔2〕为名,佩契刀囊〔3〕,执版,右簪笔焉。
【今注】
〔1〕《袁子正书》:晋袁准撰,原书二十五卷,今失传,仅有清人辑本。
〔2〕六百石:汉官秩,尚书所受俸禄为六百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契刀囊:用来存放秘密文书的布袋。
【今译】
《袁子正书》说:尚书称为“六百石”,随身佩带契刀囊,手执版牍,冠右侧簪笔。
僧智永〔1〕学书,旧笔头盈数石,自后瘗〔2〕之,目〔3〕为退笔冢。(见《笔势》中)
【今注】
〔1〕僧智永: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善书。
〔2〕瘗:掩埋,埋葬。
〔3〕目:名称。
【今译】
智永和尚学习书法,(用坏的)旧笔头积攒了好几石,后来全部将其掩埋,名为“退笔冢”。(见《笔势》中)
《孔子世家》〔1〕云:孔子在位〔2〕听讼〔3〕,文辞可以与人共者,不独有〔4〕也。至于修《春秋》〔5〕,笔则笔,削则削〔6〕,子夏〔7〕之徒,不能赞〔8〕其一辞。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今注】
〔1〕《孔子世家》:指《史记·孔子世家》。
〔2〕在位:居官位,做官。
〔3〕听讼:听理诉讼,审案。
〔4〕独有:独断。
〔5〕《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撰,实则是鲁国史官所写(孔子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的大事。
〔6〕削:古代用来修改书写错误的刀。此处引申为删除。
〔7〕子夏(前507—?):卜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8〕赞:帮助,辅佐。
【今译】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任官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量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薛宣为陈留〔1〕,下至财用〔2〕笔砚,皆为设方略〔3〕,利用必令省费也。〔4〕
【今注】
〔1〕陈留:地名,在今河南开封。
〔2〕财用:材料与用具。财,通“材”。
〔3〕方略:全盘的计划和策略。
〔4〕此条文献出自《汉书·薛宣朱博传》,其原文为:薛宣为陈留太守……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静。
【今译】
薛宣任陈留太守,小到笔砚这类的材料用具,都要设计使用规则,日用之物一定让百姓节省费用。
王充〔1〕好理实〔2〕,闭门潜思〔3〕,户牖〔4〕墙壁各置刀笔〔5〕。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今注】
〔1〕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哲学家。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2〕理实:思考与现实相关的问题。理,区分、辨别;实,现实、事实。
〔3〕潜思:深思。
〔4〕户牖:门窗。
〔5〕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今译】
王充喜欢思考现实问题,闭门深思,门窗墙壁都放了刀笔(方便随时修改)。著有《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
谢承〔1〕《后汉书》云:杨璇〔2〕,字机平,平〔3〕零陵〔4〕贼,为荆州刺史赵凯横奏〔5〕,槛车〔6〕征〔7〕之,仍夺其笔砚。乃啮臂出血,以薄〔8〕中白毛笔染血以书帛上,具陈〔9〕破贼之形势,及言为凯所诬。以付子弟〔10〕诣阙〔11〕自讼。诏原之。
【今注】
〔1〕谢承:字伟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著《后汉书》,今已失传。
〔2〕杨璇:字机平,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出身官宦世家。汉灵帝时任零陵太守,智平境内叛兵。
〔3〕平:镇压,平定。
〔4〕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
〔5〕横奏:诬告。
〔6〕槛车: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
〔7〕征:用武力制裁。此处是指押送。
〔8〕薄:草苇之类织成的帘、席,应指囚车上的苇席。
〔9〕具陈:详述。
〔10〕子弟:弟与子、侄等。
〔11〕诣阙:原指赴京都,此指找皇帝去申冤。
【今译】
谢承《后汉书》中说:杨璇,字机平,平定了零陵的反贼,却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用槛车押送,还夺走了他的笔砚。于是杨璇咬破手臂,用苇席上的软毛为笔,蘸血在帛上写字,详细阐述破贼的过程,并说明被赵凯所诬陷的情况。让族中子弟赴京申冤。皇帝下诏赦免了他。
王隐〔1〕《晋书》:陈寿〔2〕卒,洛阳令张泓遣吏赍〔3〕纸笔,就寿门下写《三国志》〔4〕。
【今注】
〔1〕王隐: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淮阳)人。史学家,撰有《晋书》,现已失传。
〔2〕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3〕赍:怀抱着,带着。
〔4〕《三国志》:陈寿撰,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今译】
王隐《晋书》:陈寿去世后,洛阳令张泓派遣官吏带纸笔,到陈寿家去抄写《三国志》。
《谢庄传》〔1〕云:时宋世祖〔2〕出行夜还,敕〔3〕开门。庄居守〔4〕曰:“伏须神笔〔5〕,乃敢开门。”
【今注】
〔1〕《谢庄传》:指《宋书·谢庄王景文列传》。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大臣、文学家。
〔2〕宋世祖:原文作“宋世宗”,然南朝宋并无“世宗”,只有“世祖”。另据《南史·谢弘微列传》,“大明五年……时孝武出行夜还,敕开门……”,孝武即宋世祖刘骏(430—464),南朝刘宋皇帝。本书据《南史》改作“宋世祖”。
〔3〕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4〕居守: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部。
〔5〕神笔:对帝王亲笔文字的尊称。
【今译】
《谢庄传》中说:当时宋世祖外出,夜间返京,下令开城门。谢庄镇守京都,说:“需要皇帝的亲笔诏书,才能开门。”
《王僧虔传》〔1〕云:宋孝武〔2〕欲擅〔3〕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4〕。
【今注】
〔1〕《王僧虔传》:指《南齐书·王僧虔张绪列传》。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官员、书法家,出身“琅邪王氏”。
〔2〕宋孝武:四库本及十万卷楼本皆作“齐孝武”,然据《南齐书》,此处应为“宋孝武”。宋孝武即刘骏。
〔3〕擅:独揽,占有。
〔4〕见容:被宽容、接受。
【今译】
《王僧虔传》中说:宋孝武想要独占书法家的名头,王僧虔不敢显露真实的书法水平,常用质量拙劣的毛笔写字,这样才获得孝武帝的认可。
【今注】
〔1〕孔稚圭(447—501):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朝齐骈文家。
〔2〕表:给皇帝上的奏章。
〔3〕玄览:远见,深察。
〔4〕天笔:皇帝使用的笔。此处应借指御批。
【今译】
孔稚圭上表说:圣上洞察一切,通过御批决断一切。
庾易〔1〕,字幼简。侍中〔2〕袁彖〔3〕雅慕〔4〕之,赠鹿角书格〔5〕、蚌砚、象牙笔管。
【今注】
〔1〕庾易:四库本及十万卷楼本皆作“庾廙”,但是根据后文所述之事,“廙”应为“易”之讹。据《南史·刘明僧绍庾易刘虬列传》:庾易,字幼简……安西长史袁彖钦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研、白象牙笔。
〔2〕侍中:古代职官名。
〔3〕袁彖(447—494):字伟才,小字史公,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袁颅之侄。南北朝时期官员、诗人。
〔4〕雅慕:甚为仰慕。
〔5〕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不着纸,以防墨污。
【今译】
庾易,字幼简。侍中袁彖非常仰慕他,送他鹿角书格、蚌砚、象牙笔管。
陶弘景〔1〕,字通明。年四五岁,常以荻〔2〕为笔,画灰〔3〕中学书,遂为善隶。
【今注】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2〕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
〔3〕画灰:用棍在灰中拨动。
【今译】
陶弘景,字彦通。在他四五岁时,常用荻草当笔,在灰中写字以练习书法,终于成为书法家。
范岫〔1〕,字懋宾,济阳考城人。每居〔2〕常以廉洁著称。为晋陵〔3〕太守,虽牙管一双,犹以为费。
【今注】
〔1〕范岫(440—514):字懋宾,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仕宋、齐、梁三朝。
〔2〕居:当,担任。此处意指担任官职。
〔3〕晋陵:古郡名,治所在丹徒(今江苏镇江)。
【今译】
范岫,字懋宾,济阳考城人。每在一地任职,都以廉洁著称。担任晋陵太守时,即使一对象牙笔,也觉得太贵。
《太公阴谋》〔1〕:笔之书曰:“毫毛茂茂〔2〕,陷水可脱,陷文〔3〕不活。”
【今注】
〔1〕《太公阴谋》:传为西周姜尚(姜太公)所著,又称《太公阴符经》,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谋略部分,今已失传。
〔2〕茂茂:丰盛貌。此处形容笔外貌丰美,蕴含强大的威力。
〔3〕陷文:意谓用文章罗织可致人于死。
【今译】
《太公阴谋》:笔之书说:“笔之毫毛丰美,(人)陷入水中可以逃脱,陷入文网却就活不成了。”
蔡邕〔1〕《与梁相》:复惠〔2〕善墨良笔,下工〔3〕所无重〔4〕,惟天恩厚施〔5〕,期于终始。(工,一作士〔6〕。)
【今注】
〔1〕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创“飞白”书。
〔2〕惠:惠赠。
〔3〕下工:指技能低的工匠,此处为自谦。
〔4〕所无重:即无所重,指没什么爱好。重,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
〔5〕厚施:谓以丰厚的财物给人。
〔6〕工,一作士:十万卷楼本中无此注,四库本中有此注,但是“土”而非“士”。联系前文,“下土”于文义不通,应为“士”字之讹,本书改为“士”;并且,前文中之“下工”也极有可能为“下士”之讹,因有注在后,本书从四库本,不改。
【今译】
蔡邕《与梁相》:再次获赠好墨好笔(非常喜欢),我这人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这些笔墨文具),希望自己能始终如一。(工,一作士。)
徐广〔1〕《车服仪制》曰:古者贵贱皆执笏〔2〕,缙绅〔3〕之士者,缙笏〔4〕而垂绅带〔5〕也。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像。
【今注】
〔1〕徐广(352—425):字野民,晋宋东莞姑幕(今山东莒县)人。其学问广博,精通礼学。
〔2〕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3〕缙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绅”。
〔4〕缙笏:指插笏于绅带。缙,作“搢”,插。
〔5〕绅带:古时士大夫束腰之大带。
【今译】
徐广《车服仪制》中说:古代,无论地位高低都手持笏板。缙绅之士,就是指那些笏板插腰且绅带垂裾之人。他们有事就要(在笏板、绅带上)记下来,所以常常簪笔。如今的白笔,就是这种古制的遗存。
《礼》〔1〕云:“史载笔〔2〕,士载言〔3〕。”注云:“谓从于会同〔4〕,各持其职,以待事也。笔谓书具之属。”
【今注】
〔1〕《礼》:指《礼记》。
〔2〕载笔: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
〔3〕载言:谓记录国家盟会之辞,后亦泛指记录史事。
〔4〕会同: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指盟会。
【今译】
《礼记》说:“史官用笔记录,士进献言论。”注说:“是说跟随君王参加盟会,按照各自的职位,准备自己的工作。笔是指书写的文具一类。”
《典略》〔1〕云:路粹〔2〕,字文蔚,少学于蔡邕。为丞相〔3〕军谋祭酒〔4〕,曹操令枉状〔5〕奏孔融,诛之。后人观粹所作,无不嘉其才而忌其笔。
【今注】
〔1〕《典略》: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今已失传,有清代纳兰容若辑本。
〔2〕路粹:东汉末文士。
〔3〕丞相:此指曹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废除了三公,设置丞相职位,并被任命为丞相。
〔4〕军谋祭酒:官职名称,也称军师祭酒,东汉末年曹操设立。后因避司马师讳,也称为军祭酒。
〔5〕枉状:具诬告的状文。
【今译】
《典略》说:路粹,字文蔚,年少时师从蔡邕。后来做了曹丞相的军谋祭酒,曹操命他写奏章诬告孔融,并以此诛杀孔融。后人读路粹所作之文,无不欣赏其才华而忌惮其文笔(之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