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的两类错误认知
世人对战略往往有两大误区:过度高估或者过度低估。这两种误区都不利于对战略的把握。
过度高估战略者,往往会陷入点石成金的幻想,某些来找智库的客户就是这样的。他们表现得很热爱战略、很尊重专业的战略咨询顾问,但基本都是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看上去很爱学习,是“听课狂”,甚至是“策划爱好者”,貌似很聪明,满口都是天下大事、前沿理论,然而缺乏真正的智慧。战略于其而言大约只是“口头禅”。
当一个好的战略真正呈现在其眼前的时候,他反而不以为好,甚至会抱怨:“我花这么多钱来找你,你还要我做这么多东西,这么费劲,那我找你还有什么用呢?”这种人往往认为,好战略是灵丹妙药,是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反正不能太费劲。为此,他们到处去学各种新颖奇特的理论、概念,追随各种大师,花大价钱去买点子,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走捷径。其实,越是热爱这样的“战略”,离战略的本质就越远。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以企业家本人为核心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咨询公司作为外脑,只是辅佐性力量。一个项目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企业自身操作能力的结果,战略当然很重要,但项目本身的资质更关键,有的项目虽然还没有启动,却已经占尽了先机,注定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而有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淘汰,只能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企业家要知彼知己,内科病不能到外科就医,战略问题不能从战术层面解决,反之亦然。有些企业家对战略的期望不现实,或找错了“医生”,最终导致合作半途而废、不欢而散,并从此“讳疾忌医”,患上了“战略厌恶症”,从一个“满口战略”的追星族走向了“战略无用论”的极端,这也是不足取的。
战略不是灵丹妙药,但同样不是边角底料。过分高估的另一面,就是过分低估,这是一种更普遍的偏见。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客户对战略认知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类客户一提到战略,往往就眉头微皱,表情犹疑,在客气的场面话过后,总要加一句:“感觉(战略)还是有点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觉得战略是一种门槛很高的东西,只和金字塔最上边那一小撮人相关,离自己的生活、工作都很遥远。其实战略既是奢侈品,又是必需品,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人人都需要战略,区别在于需要的程度。你的地位越高、越重要、越全面,就越需要战略能力。如果你还在基层或者担任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需要战略能力的相对要求就弱一点,但同样也是需要。
领导者如果缺乏战略思维,那么他则会缺乏真正的领导力,他只是占据了那个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对交椅的尊重;员工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就难以进入一个组织的核心,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合伙人。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战略思维,终究难成大器,往往只凭欲望、感觉与喜好做决定,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或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被命运所驱使,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
那些看上去不太聪明但有战略思维的人,反而能修成正果。所谓“大智若愚”,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越强,就越能发掘与强化自己的长板,“将军赶路,不逐小兔”,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有战略思维的人才能拒绝眼前的诱惑,像阿甘一样跑得很远。
单纯缺乏战略思维还好,毕竟尚有进步的空间,但对那些过度低估战略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陷入了某种认知障碍,认为战略是“江湖郎中”用来故弄玄虚的把戏。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敏于行而拙于思,痴迷于落袋为安的快感,只顾眼前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不愿意也不舍得为经营长期价值而投入,自己还美其名曰为“务实”,其实是格局不够。在创业初期这样还可以,但是如果做到一定规模后还如此“务实”,就成了致命伤。
创业初期的企业,生存才是王道,无所谓战略,然而当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只顾眼前必然导致“路径依赖”,过于依赖现有的发展模式与赚钱方式,它们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结果必将错过战略机遇期,不能与时俱进。
另外一些低估战略的人,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机会主义,对环境过于敏感、不能拒绝诱惑、浮躁、投机、跟风,这些都是没有战略定力的表现。还有些老板耳根子软,太容易受他人影响,导致企业这艘船忽左忽右,不能坚守主航道,最终难以远航。
这些低估战略的人往往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战略太虚了,一点儿也不落地”,这种说法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在我看来,战略首先是务虚,要有时空观,要有想象力,思接千载,神游八极,然后所有的务虚背后都是为了向实,为了实现落地。
我从来也不否定智纲智库有务虚的一面。我们一直都是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刺刀见红的实际操作,其衡量标准就是项目的成功与否;另一条腿就是指导、驾驭实际操作的理论务虚。
我们务虚,是因为今天中国务实的人太多了,当社会处在浅海时期,人们在赶小海,都只是捡虾米和贝壳,只要眼疾手快和身强体壮,就能有所收获。现在社会进入了汪洋大海的时期,潮涨潮落,天气骤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每个分区各有不同,还能“一招鲜吃遍天”吗?不务虚能行吗?
深海、潜流、暗礁、险滩,这些就属于“虚”,不懂这些“虚”的理论,怎么去务实呢?智库走过近30年用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互为因果,相互支撑”。所以我一直坚信,智纲智库只要真正做好“虚”,我们的战略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我担心的只是我们今后“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实”就像面粉,而“虚”的理论和战略就像酵母,光有面粉,馒头蒸出来样子不好还难吃,光有酵母也做不成馒头,只有面粉和酵母有效地结合才能蒸出又大又香的开花馒头。
对那些一味追求大规模、高杠杆、快周转而忽视战略的企业,我非常担心。在这些商人的眼里,商业就是一场龟兔赛跑的游戏,大家都想做聪明的兔子,不愿意当愚笨的乌龟。农业与工业相比,农业是乌龟,工业是兔子;工业与大众服务业相比,工业就成了乌龟,服务业成了兔子;服务业与房地产业相比,服务业是乌龟,房地产是兔子;在房地产之上,是互联网和金融,以及两者结合诞生的新型垄断平台,比较之下,房地产业是乌龟,互联网和金融是兔子,商业的模式还将不断迭代,这场互为龟兔的游戏也将永恒地进行下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金控集团很正常,它们的视野中没有战略,只有龟兔,不当兔子就只能当乌龟,所以它们蹬着四条腿使劲跑,跑成了“冠军”,跑成了“寡头”,跑到了产业链最高端。殊不知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守株待兔,撞死的兔子永远是最快的那只,这就是聪明人的悲哀之处。
很多房地产巨头即使已经成了乌龟,还是不甘心,想要努力做一只长着四条兔子腿的乌龟,一边背着厚重的壳,一边要达到兔子的速度。看起来一骑绝尘,其实风险非常大。
我去年和一个广东地产界大佬交流时,他提出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先行者的美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地产狂飙突进的时代,也出现过无数风光一时的房地产巨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它们为什么被淘汰?它们被谁淘汰的?它们被淘汰有必然性吗?
答案显而易见,这列狂飙的列车已经不是老板踩刹车就能停下来的了,股东、高管、员工形成的庞大利益群体裹挟着整个公司朝着末路狂奔,看起来业绩屡创新高,实则积重难返,跑得越快,离死亡就越近,这正是忽视战略的悲哀之处。
在房地产界,对战略有着正确的认知并较好地把握了战略重要性的公司,当属万达。
◎案例
万达长白山文旅小镇战略
2008年8月,万达集团的掌门人王健林找到智纲智库,希望我们为万达在吉林省长白山的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出谋划策。此前,万达在商业地产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万达商业广场开遍全国,但作为一个有雄心的企业家,王健林并不满足,而是“吃着碗里,盯着锅里,看着田里”。商业地产做顺了以后,他很快又嗅到了旅游当中的商机。而在进军旅游的尝试中,长白山无疑是万达的头啖汤[1]。
面对长白山,万达并不缺资本,但有三大困扰:第一,怎么给长白山项目“找魂”,即项目定位;第二,怎么谋求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怎么设计项目的功能组成,使长白山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面对困惑的王健林,我说道:判断一个未知的项目,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能不能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
第一,能不能做?长白山有没有开发的价值?一定有,随着中国人均GDP增长,文旅休闲的大时代即将到来,神秘、悠久的长白山一定是宝贵的绝版资源,打造得好,就极有可能形成“南有海南岛,北有长白山”的双峰对峙盛况,成为中国南北旅游的两张世界级名片。
能做是一方面,这个项目适合万达做吗?在战术上看可能不适合,毕竟文旅项目和常规地产相比,投入大,周期长,短期收益率低,但从战略上看,长白山有可能成为万达发展文旅产业的起点,实现企业二次曲线的发展增长,长白山值得做。
企业的项目分两种,一种是常规型项目,一种是战略型项目。常规型项目按照行业规律程序走就行,但有抱负的企业应该将相当的精力用于打造战略型项目,就是在那种有潜力的,但是别人还没看清楚或实力不够而无法进入的地方,打造能够创造未来的黑马,长白山就是这样的项目,就像当年万达选择商业综合体这个模具一样。用五年的时间,在长白山开一个模具,可能赚不到钱,但是五年以后,走出长白山的万达将会赢得一个时代。
第二,做什么?经过具体长达一个月的团队调研,我们最终定下了“三菜一汤”:第一道菜——滑雪场;第二道菜——山地运动公园;第三道菜——主题商业街和酒店;一汤——温泉SPA。
第三,怎么做?我告诉王健林一个规律:做旅游,小投入,无产出;中投入,小产出;大投入,大产出。旅游以前是小老板做的事,现在是大老板做的事。温饱阶段的旅游,受经济能力、消费意识和市场化程度的限制,在政府主导下,旅游资源被切割成很多个小块。这种规模小、市场小、投入小、产出小的小打小闹圈地式的旅游,是小旅游时代的产业。在全球旅游一体化的今天,只有大品牌的旅游才能赢得大市场、才能大产出,而这需要大企业的大投入才能完成。因此万达一旦想做文旅,就要花血本来做。
考察了全世界的文旅项目,有着战略思维的王健林,显然找到了知音。按照这种策划思路,万达在长白山拉开了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架势,包括滑雪场、度假酒店群、文化商业街、主题演艺等合计上百万平方米的旅游设施,投资200亿元,史无前例。
第四,谁来做?常规项目常规团队来做,战略型项目要集合全公司之力来做。这一点上,万达执行得非常坚决,当我们完成项目策划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8年12月,长白山白雪皑皑,万达副总裁和规划院长等众多高管都来到项目现场,大家惊叹于长白山的美景之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摇头:老板是不是太冲动了,这深山老林的地方盖房子卖给谁啊?长白山每年才80万人的游客,门票收入才1亿多元,能支撑起200亿元的投资吗?这地方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比万达广场可高多了……
但随后几天,万达派到现场的人越来越多,工程部、设计院、测算部、机电部的人,甚至罗伯特·琼斯二世、加拿大和法国的滑雪场设计师等众多的设计人也来了,小小的抚松县宾馆几乎住满了万达的项目团队。长白山项目并没有因为大家的不理解而停滞或者拖延,万达的执行力可见一斑。
从合同的探索到规划设计再到产品的整合和打造,万达在长白山项目上费了很大的功夫,开模具是为了复制。万达从长白山一走出来,就迅速复制到全国:西双版纳度假区、武汉中央文化区、青岛东方影都,以及哈尔滨、南昌、合肥、无锡、广州等万达文化旅游城。
从战略上讲,通过长白山项目模具的打造,万达无疑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当国内文旅产业大潮兴起之时,万达已经一骑绝尘,依靠众多的文旅城项目成为国内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对地方政府来说,也因为万达文旅城项目的打造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华丽转身,从观光旅游升级为度假旅游,从门票经济升级为全面的文旅产业,长白山万达打造的度假酒店群常年一房难求,平均开房率甚至高达90%。《纽约时报》评选2013年世界最佳旅游地,中国只有宁夏和长白山两大旅游地入围,长白山入选的理由是这里有全亚洲最大的滑雪场,2015年长白山旅游度假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花引来百花香,之后长白山鲁能胜地等众多的文旅项目也纷纷落地。
回头来看,当然这个项目也留有不少的遗憾,一是因为项目赶工期,产品比较粗糙,很多项目直接被用了“拿来主义”,比如商业街更像是城市中的万达金街被搬了过来;二是有些项目在落地选址过程中触及了生态红线等问题,后来被勒令拆除,有些项目也因为政策变动的原因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这些都是战术操作层面上留有的遗憾。万达还是一家以战略驱动的公司,王健林也是中国房地产掌门人中少数极具战略眼光的人。
尽管万达进入高速复制阶段后,出了很多问题:产品比较粗糙,经营上也没有脱离地产思维,偏离了文旅行业的初衷。王健林在批判上海迪士尼的时候,也犯了一个文旅发展阶段认知上的错误,当然他后来也意识到了。旅游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尤其讲究文火煲靓汤,慢工出细活,需要精心雕琢、耐心培育、用心维护。迪士尼虽然看起来很傻,却是按照1.0、2.0、3.0不断升级的方式来打造的,而且一耗时就是10年、20年,这种创新和精益求精的产品意识是一般地产商不可能具备的。
在故事的最后,我再讲一个小插曲。2010年,长白山项目完成两年后,我们的财务总监说要把策划服务费的发票开给万达。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当年给万达策划的时候,还没有万达长白山公司,是王健林个人找到智纲智库,甚至那数百万的咨询费也都是从王健林个人账户拨出的。事后我向王健林问及此事,他说:战略的事情有时候不能让集体决策,长白山项目特殊,如果走万达集团烦琐的财务流程,战略时机早就遗失了。王健林的战略决断力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轻视战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轻视战略要么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最后坠入万丈深渊;要么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今天打兔,明天猎鹰,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就是在断头公路上折返跑,最后人生到处都是悬崖绝壁。
[1] 头啖汤,广东话,意思是第一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