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言三
跟贾大成老师相识,已10多年了。
2012年4月,《健康时报》策划了一篇报道《给医疗影视剧找找错》。此前,美国的《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蕾》,日本的《白色巨塔》等影视剧都受到剧迷的追捧,专业、精细被认为是其制胜法宝。那时国内也推出了不少医疗剧,不过,一些剧作遭到不少医界人士的异议和批评,尤其是涉及抢救病人的剧情。《健康时报》记者联系到了北京市急救中心贾大成,彼时贾大成已凭借“急救医生贾大成”成了微博大V。贾大成对影视剧情中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急救程序、操作一一进行了纠正。
之后,贾大成成了《健康时报》的常客,经常在报纸上科普急救知识,《健康时报》记者也乐意向他请教。2014年6月,《健康时报》与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等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家庭急救员”培训计划,贾大成是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之后《健康时报》又组织了“全国心肺复苏急救公益路演火炬传递”活动,贾大成二话不说,跟着活动走遍全国。后来,报社举办的一系列全国性急救科普活动,贾大成老师都积极支持。
10多年来,贾大成从报纸到电视,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视频、直播,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从线上到线下,从几十人到上百人、成千人的课堂,贾大成走向了网络空间里的千万网友,活跃在公众急救科普教育一线,成为名副其实的“急救科普大使”。
贾大成的《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也是他从事急救工作30多年来的经验和精粹。
作为急救专家,贾大成让我尊敬的不仅是全身心投入急救科普,还有身体力行推动提高我国的急救应急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2016年7月3日,北京一位年仅34岁的网络副主编猝死在地铁站,贾大成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地铁站内有急救设备,他也有可能被救活。”
多年来,贾大成积极呼吁、推动公共场所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呼吁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学习急救知识。欣喜的是,2020年,北京地铁等许多公共场所,已经逐渐安装了AED。这背后离不开贾大成坚持不懈的呼吁与推动。
贾大成老师的这本书不绕弯子,不兜圈子,没有空话,没有套话,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简短、通俗、直白的语言,将急救技能干货告诉大家,实用性很强,易记、易学、易做。如出现昏迷、休克、骨折、溺水、烧伤、中毒、触电、鱼刺卡喉等生活中常见的紧急情况,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力求让当事人化险为夷。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读者朋友,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懂急救,会急救!
——孟宪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