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何判断伤者是否需要马上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条:第一条,神志和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第二条,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动脉指的是颈动脉、股动脉;第三条,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第四条,心音消失;第五条,面色和口唇的色泽改变,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第六条,眼球固定、上移,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致消失;第七条,心电图,85%心搏骤停初期患者心电图显示室颤,少部分表现为心电机械分离,或呈直线的心脏停搏图形。
而对于非医务人员来说,可以直接简化为两条:一是意识突然丧失;二是大动脉搏动消失。不过, 2000年8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在其官方杂志《循环》上颁布蕴含世界各地学术精英共同理论与实践结晶的国际心肺复苏标准——《200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上面给出的心肺复苏判断:第一条,意识突然丧失保持不变;第二条,改成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
为什么改了呢?脉搏摸得好好的,为什么取消了呢?《指南》只给出了一条理由,就是65%以上的人摸脉摸不准:有脉搏说成没有,没有又说成有。相比较而言,检查呼吸更不容易出错。
针对这一标准我给了一条理由,就是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心跳先停,呼吸后停。既然是这样,没呼吸的患者,绝大多数人就没心跳了,所以就不必看脉搏了。也就是说,不用检查有没有心跳,只要是意识丧失,只要是呼吸停止,符合这两条就够了。
可见,简化成两条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面前,这个流程(检查瞳孔是否散大、血压是否能测出、心音能否听得到)太烦琐,浪费时间太多,只能耽误宝贵的急救时间。另外,就是很多情况下病人心搏骤停往往发生在野外,不具备仪器检测条件,采取这两个简单标准去判断,有利于节省时间,尽早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的判断只有两条:
第一,首先轻拍病人双肩,同时分别在耳朵两侧大声呼叫,询问:“喂,先生,你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或者给予一些简单指令:“睁开眼睛!”问话要低声而清晰。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则为意识丧失。
第二,如果病人没有反应,立即用5~10秒的时间,通过观察胸部、腹部有无起伏来判断有无呼吸。如果一起一伏,表示呼吸存在,反之,呼吸消失。
有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会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张口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呼吸时有时无,此时可用手心或耳朵贴近病人鼻腔或口腔前,感应是否有气体进出,或者用一片薄纸等足够轻的物体放在病人口鼻处,观察薄纸是否随呼吸来回摆动。
对于昏迷的病人,可能因舌根后坠阻塞气道而造成呼吸困难或停止现象,此刻要首先打开气道,可用“压额提颏法”,用一手小鱼际放在病人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食指、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和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即双侧鼻孔朝正上方,气道即可开放。
小鱼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其实,小鱼际位于手掌的内侧,包括小指展肌、小指屈肌、小指对掌肌,以及掌短肌。《黄帝内经·灵枢》中写道:手掌两侧高起之白肉,状如鱼腹,称之为鱼。拇指侧那边称大鱼际,小指侧为小鱼际。大家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