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是没有置身自然的闲情,在城市中如何获得比拟自然的“快乐”呢?我们的答案是:植物。草莓在口中散发出的香甜,走进丛林时的沁人清香,雨打芭蕉叶的淅沥,月季攀附篱墙的迤逦,白墙上婆娑摇曳的竹影,多肉叶片肥厚圆润的触感,都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兴奋”。不同的植物配置在一起,能使人将不同的“兴奋感”组合在一起,把我们带入沉浸式的空间享受。
植物景观带给人的兴奋感是能持续、细水长流的。假使没有半亩庭院,哪怕是三尺阳台,也能利用植物造出一座“花园”。那些最让人兴奋的植物,被种植在房前屋后,便成为如今所谈论的“庭院植物”。
很多庭院植物“利用”人类,使得自己适生范围越来越广,变异组成越来越丰富。比如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在人类的帮助下跨越山海完成了杂交,其后代杂种鹅掌楸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生长迅速、适应平原能力增强且无早落叶的现象。在人类的帮助下,这些植物得以广泛杂交、固定性状变异,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品种。甚至它们不再“讨好”昆虫去帮助它们授粉,不再等待一阵风吹散它们的种子,它们只需要去“讨好”人类,便能完成传递基因的使命。原产中国的月季,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庭院中绽放;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安家……这些故事如出一辙,并且仍在发生着。
而本书之重点正是营造庭院最重要的环节——植物设计。
对于园艺家而言,不同的植物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木本植物的稳定厚重,草本植物的轻盈多姿,藤蔓植物的优雅盘绕,球根植物的明亮素雅,还有水生植物的摇曳荡漾。此外,还要考虑到色彩搭配、点线面的组合、光影、构图、留白等技巧。
不同于其他设计门类,植物设计是一门关于生命的艺术。植物也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脾气,有的怕冷,有的怕热;有的不喜欢晒太阳,有的对阳光有着执着的狂热;有些怕水,又有些离开水就不能活;更有甚者彼此之间相互讨厌,若把它们栽在一起便争个你死我活……我们在进行植物设计时,不能随心所欲。营建一个宜人的庭院要听懂植物的语言,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环境,植物才能回报我们。
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以植物设计更是一门动态的艺术。植物呈现给我们的景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四季变化,随年龄变化,还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面对植物设计,比如说考虑到每个季节的景观、提前预留出植物的生长空间等。千万别忘了,在设计庭院时,“时间”是除你之外的另外一个设计师,时刻在意这位“设计师”的想法,会让你的设计更加出彩。
植物设计还是一种可以调动人的所有感官的艺术。设计师不能只考虑植物景观在视觉上的美观,还要考虑到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受。植物的芬芳、声响,及其营造的光影变化,都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凌驾于这五感之上的是“感觉”,也就是庭院的“韵味”,是画外之笔、弦外之音。能否精准表达出“感觉”,或许是判断一个植物设计师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
大自然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植物设计大师。我们应谦虚地向大自然学习,去尝试、感悟、理解自然植被。另外,学习其他人的经验也很重要,这可以使你在设计中少走弯路,最快速地享受到庭院带给你的乐趣。但也千万不能过分迷信他人告诉你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庭院的环境条件都是不同的,这种小气候的差异会具体到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你的庭院,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更宝贵。
本书撰写过程中,曾得到诸多好友、同门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庭院植物篇”部分手绘图由吴学峰绘制,“庭院分析篇”部分手绘图由刘烨、吴学峰、喻言绘制,“庭院设计篇”部分手绘图由喻言、徐俊绘制。上述好友同时也参与了本书的校审、工作,特此感谢。
本书希望能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帮助你设计自己理想的庭院,尽量少走弯路。不似其他的庭院设计书,本书不会给大家展示很多的成品案例供参考,因为我们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样的设计最适合你的庭院,还请诸君自行探索。
因为啊,探索的过程,不就是庭院设计最大的乐趣吗?
谢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