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身陷旋涡的王继忠被俘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四月初,一个莺飞草长的季节。宋辽边境上,已有春夏之交的暖意。边境上的麦子已经抽穗,整个关南地区散发着麦子的清香。

边境上的百姓也都开始出动,准备一些简单农事。近几年来,辽宋边境不平静,动辄就有战乱发生。战争的无休无止,让许多有能力的百姓都举家南迁,向黄河以南的地方搬家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幼,以及犯了事、不愿意在太平盛世安分守己好好待着的青壮年,他们在辽宋战争的旋涡里苦苦挣扎着。

尽管如此,宋朝的守将们也都在竭尽全力保卫着他们。可驻守在此地的宋军,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若辽国大军来袭,宋军抽不出人力来保护的那些百姓,到时候就只能各奔东西了。

宋朝边境上那些守将一如既往地操练着,防御可能即将发生的战事。宋辽的斥候也都在各自的边境线上探听虚实,收集情报。不管在何朝代,战争情报的准确性都对战争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果然,没过多久,那些分散在辽国境内的宋朝斥候就探听到辽将要攻宋的消息。情报从各处汇集到关南前线,供主将甄别分析,最终做出决定。

此时,宋朝的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叫王超。这个人会不止一次出现在这段历史中。他人生的辉煌,也在这段时间爆发。

此前,王超的主要防御之地在西北。他与李继迁对峙,也拯救过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在后文将有详细叙述。只是到了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时,朝廷将王超从西北战场调至辽宋主战场,还让他担任了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这个高阳关都部署外加定州都部署,是一方诸侯,几乎掌管着关南地区所有地方的军队调度权。

看到情报后,王超及时召集部将商议防御之策。行军司马、中层将领,还有幕僚都聚集在一起,各抒己见,共同研究两全之策。王超又派出更多细作,去辽营收集情报。

不久,那些细作便传回更多情报。王超等人对传来的各类情报进行梳理,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辽为洗刷两年前围攻威虏军时遭受重创的耻辱,欲派出南府宰相耶律诺衮、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宋。

消息在宋军军营炸开了锅。

辽军此番到来,宋军又不得不面对一场大战。这已不是宋朝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应战的问题。

将领们问主帅王超对眼前局势的态度,等他拿个主意,王超却不以为然,而且表现得淡定自若,让他们遇事先别慌,保持冷静,从长计议。此时,他身边的谋士向他进言:是否要将此事上报给朝廷?但他还是没有表态,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若有所思,一言不发。将领们一个个都看着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王超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周莹。但紧接着,他的心里闪过了一丝担忧,便暂时放下了动用这个人的念头。

随即,王超吩咐众将,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事情还没到十万火急之时,临危不乱才是将帅应有的素质。临了,王超还补充了一句,万一这是辽军扔出的空包弹,故意给我们制造紧张气氛,我们岂不是自乱阵脚?

众人听了这话,便不再多说什么了。有些将领性子急,受不了被辽军压着打这窝囊气,就在大帐中来回走动。不过,既然王超没有下令迎战,他们就只能等待。

王超对众将交代,要内紧外松:为了避免引起慌乱,对外要表现得很放松。但内部的主要将领一定要重视起来,万万不可麻痹大意。

王超派人继续探听消息。各种情报满天飞,内容真假难辨。但过了几天,有确切消息传来:辽军正在集结大部队。这时候,王超知道,战争就要开始了。此前得到的消息,得到了验证。王超早已料到,辽军要一雪被威虏军重创之耻,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如今,辽国休整过后,终于带大军来攻宋了。

不过,如今情况不明朗,辽军是要找威虏军雪耻还是要攻打定州并不确定,一切还得看辽军动向。两年前威虏军重创辽军,杀了辽军两万多将士,这是一笔血海深仇,辽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可突袭高阳关同样也是报仇。对他们来说,攻城略地,狙杀宋军,就是报仇,不管是对威虏军,还是对高阳关守军。

这也是王超让人密切注视辽军动向的原因。王超做了两手准备:若辽军攻打威虏军,高阳关守军在保证高阳关防守的同时,回救威虏军;若辽军攻打高阳关驻守镇州、定州等地,高阳关大军也会全力以赴,杀辽军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就在这时,前线斥候传来的各种情报都指向同一个地点:定州。王超起初觉得辽军定会攻威虏军,因为定州有大集团军压阵,辽军不会轻易去攻。可所有情报都表明辽军要攻取的目标就是定州。

这绝不是斥候们上了辽军的当,被辽军释放的烟幕弹所迷惑。派出去那么多斥候,总有人会发现事情的真相。

果然,不久辽军就抵达了定州,并很快对定州前线的望都形成了围攻之势。

这次,又是老对手见面。辽军最高指挥官是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和南府宰相耶律诺衮。在与辽军的多次对峙中,这两人也成了宋军的强劲对手。就是这个萧挞凛,俘获了人称“无敌将军”的杨业。此后,萧挞凛被辽派遣到东部战区执行任务,若非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相继离世,萧挞凛可能还回不到南方战场上来。

王超赶紧召集部下商议对策。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也就是王超的副手,火速赶到了王超的大帐。王继忠的意思是马上驰援望都,因为望都虽然在定州侧翼,却是定州的门户。宋军如果稍有迟疑,望都就可能被辽军攻破。望都若破,就等于定州被辽军撕开了一道口子,对于高阳关的防守非常不利。其他将领,也都纷纷赞同王继忠的话。

还有人提出,让高阳关和镇州的宋军也来攻打辽军。如此一来,宋几路大军便会对辽军形成包围之势,有望一举消灭萧挞凛的主力。退一步讲,即使消灭不了萧挞凛,也能重挫辽军锐气。在群策群力中,宋军抵御辽国大兵压境的策略研究出来了。王超同意调遣高阳关和镇州主帅支援定州的意见。所有人一致认为,只要高阳关和镇州的守军都来攻击辽军,加上定州守军,定能将萧挞凛击败。

众人目标一致,火速救援望都。

临行前,王超一面派出一千五百人去试探辽军虚实,意图拖住辽军,一面命人将辽军攻打定州的消息上报给朝廷。辽军骑兵迅速在望都摆开阵势,叫嚣着向望都发起了进攻。(2)

这里顺带提一下萧达兰。史籍资料中的萧达兰其实就是萧挞凛。

王超派出的一千五百人,面对辽军骑兵大部队,没有丝毫优势。两军交战,厮杀惨烈,好在还有望都县的宋军守军。

派出先锋队后,王超又派出亲信,给镇州守将桑赞和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送去了联合作战部署图,要求桑赞和周莹火速召集军队赶往望都救援。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王超的战略部署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部署正确,不见得落实也到位。现实生活中,圆嘴和尚念歪经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次,王超就遇到了落实不力的问题。

接到王超的部署图后,镇州主将桑赞、副将李福马上组织将士准备赶往望都。然而,这场看似部署周密的行动却因为一个人的举动而全盘皆输。

这个人,就是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

当王超命人将部署图送给周莹时,这位高阳关军区负责人却说,高阳关守军虽然隶属于王超管辖,可高阳关的直接领导者是枢密院。周莹还表示,他要对上级部门枢密院负责。

周莹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只有在枢密院下达命令让他出兵救援望都的情况下,他才会出兵,否则,单靠王超的一张部署图和一份三路部署调令,想都别想让他和他的大军动一动。

送书信的人苦口婆心解释了大军合围辽军的重要性和局势不容懈怠的紧迫性,但周莹的态度很坚决:没有枢密院的调令,坚决不动。

送信之人甚至恳求周莹出兵,希望周莹救援望都,因为此时镇州大军和王超所部已经冲到了第一线,三军若不能形成合力,势必会给辽军留下漏洞。但周莹依然不为所动。周莹出战的条件很明确,那就是枢密院下令。这个时候,即使让枢密院下令,时间也已经来不及了。何况要枢密院下令,必须上书请示皇帝。

送书信的人回去后,把面见周莹的情况汇报给了王超,已经在行军途中的王超暴跳如雷。这个周莹,枉为高阳关军区负责人,竟然死板到如此程度。

王超的谋士一言点醒了他:这不是周莹死板,而是周莹压根就不想让您领导他。说句难听的话,别看您是个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可在周莹眼中,他只认枢密院是他的直接领导,他要枢密院的诏令,不就是证明吗?王超听了谋士的分析,顿觉悲从中来。他仰天长叹一声,把满腔的怒火压了下去。

周莹此举无疑打乱了王超的部署,也给了望都的辽军以可乘之机。

王超觉得,周莹已经指望不上了。此时,他只能靠自己。随即,王超、王继忠、桑赞领兵继续赶往望都。

也许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周莹的所作所为,但如果将周莹的生平捋一下,就能理解周莹这么做的原因。(3)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周莹就担任了宣徽使。这个宣徽使是什么级别?在五代时期,宣徽使一般都是由枢密院的长官担任,也就是副宰相级别的人。

此时的周莹虽然是高阳关行营都部署,但周莹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名将,几年前也做到了副宰相级别的宣徽使,资历老,人脉广。(4)可反过来看王超的资历,就显得太浅了。此前,王超只是在西北防御李继迁,后来被调往定州都部署。在任职前夕,王超曾给宋真宗上书,希望宋真宗给他整个河北之地的军队管理权,但宋真宗并没有答应。

这也为这次周莹不听调遣事件埋下了隐患。

所以,尽管此时三军都部署是王超,可周莹的资历在那里摆着,谁能奈何得了他?越是在高层,越讲资历。在周莹眼中,他的资历比王超老,朝廷却让王超担任军区长官,让他听从王超,他自然不乐意。或许当王超将调令发给他时,他就动了不听指挥的打算。

种种原因都表明,这次王超调拨周莹的高阳关守军,吃亏就吃在了资历上,周莹自然不会听王超的调遣。

王超也清楚这一点,只能自己去解望都之围。而周莹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与辽军的对抗中来。这样一来,王超之前的部署就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且说王超赶到望都县南时,辽军已经摆开了阵势,准备对宋军实施强有力的打击。王超命人在望都县南六里处就地驻扎。随即,宋辽两军在望都城南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双方都想先以强势兵力压住对方的势头。但这一仗因为是前锋相遇,辽军前锋不敌,被黑压压的宋军彻底击垮。辽军损失惨重,两千余人被宋军所杀。宋军士气大振,对辽军残部展开了追击。此时,萧挞凛率领的辽军主力赶到,赶紧收拢残部,将辽军集结于一处,宋军这才放弃了对辽军的追击。

当天,两军暂时在望都县南对峙。

第二天,辽宋两军便展开了激烈冲杀。这一仗,辽宋双方都用了全力。战争一开始就攻势猛烈,但王超这边早有准备,他知道前锋萧挞凛没有讨到便宜,一定会重兵压境,一雪前耻。

王超命人按照既定方案,冲击辽军主力部队。两军又开始一阵厮杀,但宋军士气依然高涨,并没有因为对方是名将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就心存畏惧。辽军与宋军开战后,双方各有死伤,不过辽军的损伤更大一些。

然而此时,一件震惊宋军的事情发生了——辽军虽然在与王超的对峙中没有讨到半点儿便宜,却成功地击破了望都。而此时驻扎在望都县南的王超并不知情。

其时,宋辽两军已经处于对峙的局面。萧挞凛心生一计,决定调整部署,寻找宋军的软肋。随即,萧挞凛命人与宋军继续周旋,以此吸引宋军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则登上了远山察看宋军的部署。

这一看,萧挞凛就发现宋军主阵阵法严密、进退有序,要想攻破绝非易事。

萧挞凛开始全方位扫视。忽然,他的目光锁定在了宋军东面,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一眼就看到了宋军部署的弱点。萧挞凛发现宋军大阵里,其副都部署王继忠所部与主阵之间有一定间隙,王继忠的部队并没有与主阵形成相互补充的阵势,这是宋军的致命要害。

萧挞凛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他亲率辽军攻击王超所部,又让萧观音奴、耶律诺衮率领大军去攻打王继忠所部。

辽军这一策略的改变,完全出乎王超的意料。王继忠更没有想到,辽军竟然会转变方向,把目标对准自己所率领的部队。

面对王继忠所部的宋军,萧挞凛来了一招故技重施。这一招在他与宋军交战的过程中屡试不爽。在他指挥的多次战争里,他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打法,将宋军击退。

这种打法,其实也并非萧挞凛首创,在战争史上早就被使用过多次,那就是切断粮道。但与萧挞凛多次交手的宋军却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以重兵对粮道进行护卫,保证粮草不被辽军所断。

此时的宋辽两军人数相比,宋军处于劣势,无法抽出兵力去护送粮草。所以,断粮之法就成了萧挞凛对付宋军的撒手锏。当然,此时宋军并不知道萧挞凛要继续使用这一招,所以宋军的主力还是与辽军的中军进行对峙。萧挞凛这一迷惑宋军的打法,果然让宋军将主力都集中在与辽军中军的对峙上,而忽略了粮道和王继忠所部。

这时候,恰巧宋军运输粮草的小分队经过,萧挞凛看到时机到来,迅速派人去切断宋军粮道。辽军按照萧挞凛的部署,对宋军押送的粮草进行抢夺,并放火将宋军已有的粮草进行焚毁。

王继忠听说宋军粮草被辽军抢夺,赶紧带着一百多骑回救。但很显然已经迟了,不仅粮草被辽军所断,就连王继忠本人也陷入了辽军的包围圈里。因为主帅和其他人员官服不一样,所以辽军一眼就在宋军队伍里发现了王继忠。

官方记载中说王继忠身着官服,但此时已是隆冬,官服远没有铠甲严实、暖和。再说,已经在战场上,官服等于光着膀子让人袭击,但穿了铠甲就不一样,一般的武器不会轻易刺穿铠甲。当然,这里追究王继忠当时到底身着什么,意义不大。王继忠应该是身着战袍的,只是作为副都部署,他和其他人的战袍不一样,所以才会被萧挞凛轻易认出。

萧挞凛指着王继忠的方向,对副手耶律诺衮交代了一番,耶律诺衮便带着人直接冲击王继忠。宋军看到辽军的意图后,想掩护王继忠撤离,与宋军的中军会合。

然而,耶律诺衮此时已经死死咬住了王继忠所部,辽军将王继忠所部包围了。

这次,辽军志在必得,他们充分发挥骑兵来回穿插的机动能力,彻底打乱了宋军的防御体系。辽军的骑兵像一把锋利的刀,将王继忠部与宋军中军划开,并将王继忠部团团围住,不断压缩空间,将宋军包围在了一个狭小的空白处,而外面宋军的中军被辽军主力咬住,无法及时救援王继忠所部。

于是,王继忠所部就在辽军的一轮又一轮进攻中,人数变得越来越少。王继忠组织人员突围,意图冲出辽军的包围圈,可此时辽军宛如一道铜墙铁壁,宋军根本没办法突破。

王继忠所部,已经陷入了绝境。王继忠急中生智,让他的部队向反方向突围,只要能突围出去,就能回到威虏军。

然而,他的这一想法,根本没办法实现。(5)

此时,宋军面临着王继忠被俘、粮草辎重被焚的局面。当时距离王继忠部最近的是镇州副都部署李福、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他们见王继忠深陷重围,为了自保,没有去营救,反而带着部众撤退了。

而王超率领的宋军主力继续与辽军主力对峙,分不出兵力来援救王继忠。

刚刚还处于战争优势的宋军,瞬间因萧挞凛奇袭王继忠而处处挨打。随着李福等人南撤,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开始向南撤的宋军发动大规模猛攻。王继忠生还希望渺茫,王超被辽军击败。南撤的宋军根本无心恋战,只顾逃亡,辽军乘此机会,冲击宋军尾军,顺便在宋朝的边界上大肆烧杀抢掠。那些原本属于宋朝的村落,都被辽军洗劫一空。

宋军根本顾不了这些,一直向南逃窜。宋将魏能、李继宣等听说王超战败,被辽军追击着正往回逃,便率领威虏军前去接应,阻挡住了追击宋军的辽军。萧挞凛见王超残部回到了威虏军,便命人撤军。

望都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战,按照最初的设定,应该是宋军占据优势,可随着战争不断深入,王继忠被俘,王超令人回撤,辽军趁势追击,宋军最终遭遇了惨败。

望都之战中,直接影响辽宋两军的事应该是王继忠被俘。这件事,直接间接地改变了历史走向,最终促成了澶渊之盟。

王继忠是宋真宗赵恒在太子时期的幕僚,赵恒做了宋朝第三任皇帝后,依然对身边的人加以重用,比如,李沆、寇准、毕士安等人。而王继忠也是因为这个背景,被派到前线担任定州副都部署。萧太后得知俘获了王继忠以后,并没有像对待杨业那样,而是对王继忠进行了招抚。

刚开始,王继忠也像那些被俘的宋朝大将一样,面对萧太后和辽圣宗的招降拒不接受,甚至破口大骂。但萧太后并没有生气,而是让人解开王继忠身上的绳子,又命人端来酒菜。萧太后屈尊向王继忠低头,并给予了王继忠很高的礼遇,这让王继忠深受感动,他的骨头变软了,最终向辽国妥协,表示愿意效忠辽国。

王继忠就此成了辽国的一名官员,萧太后还给王继忠赐了契丹女子。后来,王继忠时常接待宋使,还作为使者出使宋朝,据说每见宋人必大哭。

但望都之战结束后,发生了一个天大的误会。

宋朝以为王继忠英勇就义,威虏军对朝廷上报的也是这样的消息。宋真宗对于失去这位心腹感到万分痛心。宋真宗认为,既然王继忠已为国捐躯,就是烈士,就要进行追赠,还应该恩泽他的家人,这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于是,宋真宗下了一道诏令,追赠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对他的家人进行安抚,并让他的儿子们入朝为官。

宋真宗是个比较厚道的人,没有干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事。(6)

这次战争极大地震惊了宋朝,就连老将李继隆都上书请示,希望朝廷允许他继续出山,对辽军予以打击。但李继隆身份特殊,宋真宗并没有批准。

宋朝不得不重新部署望都及威虏军的防御工作,并安抚那些阵亡的将士家属。

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追究责任。在历朝历代,秋后算账都是必做的事情。

王继忠战死(实际被俘),让宋真宗对其他人非常恼火。他认为,一定是因为那些与王继忠一同作战的人没有尽心尽力,王继忠才会命陨战场。尤其是王继忠的两名手下李福和王升关键时刻撤退,眼睁睁看着主将被杀,这两个人严重失职,罪责难逃。

于是,朝廷下旨,对镇州副都部署李福和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进行流放。但奇怪的是,王超给宋真宗上书,要求对之前没有出兵援救的周莹进行追责,宋真宗却没有准奏。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但这次大集团军作战的失败,给宋朝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辽军还会卷土重来。于是,宋朝对整个关南地区加强了布防。(7)

在辽国一方,望都之战的胜利,给了他们无比大的信心。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1004年,辽国由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辽军二十万来攻打宋朝。这次,辽军出兵的名义是要收复瓦桥关(8)以南的河北十县。

历史将宋辽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地。

那么,公元1004年这场直接影响两国国运的战争将会如何推进?这对辽宋统治者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