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人
张瑞敏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2]“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避免不了。我认为应该做到三条,第一就是克制,第二就是谦虚,第三就是执着。这是最早由美国的一个学者提出的,而且他把这三者做了一个比方,好比一辆车一样,克制和谦虚是汽车的刹车系统,执着就是汽车的油门,如果说只有克制和谦虚,那这个车就跑不快了,但是只有执着,这个车就会失控。”
这段话,如果想要做到的话,从实质上看,需要的就是一种“修己”。
必须承认,“修己”,这是一个宏大课题,短短的一篇文字来交流透彻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即使如此,本节乃至本章仍尝试尽可能简明扼要地理出一些基本脉络来,供你参考。
交流部门管理,为何要谈到部门管理者自身的“修己”?为何要“修己”?部门管理者的“修己”与部门管理是个什么关系?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有这样一段穿透力极强的话:[3]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文中提及两种境界,并提倡做事要秉持“道德的境界”。
关于“德”,孔子研究院的杨朝明老师在为《礼德诠解》一书“总序”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让人耳目一新:[4]
什么是“德”?说起来,“德”很抽象。不过,《说文解字》说得很容易理解:“德,升也。”德有登高、攀登的意思。这就不复杂了,人有了德,便不再是“俗人一个”,就进步了,就与原来不一样了。
要达到并保有“道德的境界”,其重要途径即为“修己”,通过有意识的主观努力,成为未来更为理想的自己。
修身修学修性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就是提高自我精神境界、自我观照模式完善即人格完善的过程。
人格完善,才有基础在部门管理中形成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反过来助力于你管理的成功。
曾看到这样一段通俗的话,一定有助于你深入理解:[5]
每个管理者都应当明白:一旦拥有了人格魅力,在无形之中就等于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你能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你就自然与他人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同时,你往往能更有效率地来协调人际关系,影响力也会更大,也就更容易给对方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够在成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所以,培养你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你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这就叫“人格魅力资本”。
作为部门管理者,在职场工作生活点滴之中,每时每刻都有着展现你人格魅力的现实需求。
成中英老师在《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对于道家的决策哲学、法家的领导哲学、兵家的权变哲学、儒家的协调哲学做了分析。其中,谈到儒家的协调哲学时说(2017:66):“一旦一个人实现了修己,自我发挥,就能进行教化,启发别人。这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修己以安人”,是孔子最早提出的。这实际可以用来概括部门管理者的“修己”与部门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要适合于对别人的管理。一个人做好自我修养,才有能力去安抚别人,在更高层次上去管理别人。“修己”有助于产生“人格魅力资本”,会使你的管理影响力更为深广。
在本章后面部分,还会交流到中国文化的“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等,这些文化特质也好思想也好,是置身中国文化的管理者“修己”的重要内容。
“修己”靠“己”,完善自身的路径不在外面。《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复礼就是指言行符合礼德规范。“复”是符合的意思),《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王阳明诗《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说的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