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离开腾讯一线管理工作之后,我把精力集中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国学教育上。躬笃集,取意躬行求真,笃志明理,是对过去七年我在教育领域内实践和思考的回顾和总结。
躬,弓着身;行,走着路。躬行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姿势,恭敬诚恳踏实前进,是实干的理想状态。躬行不是苦行,不是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想要的结果,而是在谋求普惠的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找到个人的平安喜乐。躬行不是疾行,教育急不得,也不能单打独斗,需要集众智、聚众力,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的大潮流中不断推陈出新、摸索前进。躬行更不能是爬行,不能屈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放弃远见和方向感,短视的教育也就失掉了教育的本心和应有之义。
躬行篇分三章,分别为轶事、共事、纪事。
“轶事”是前行路上的花絮、岁月中的拾遗。一些印象深刻的不大不小的趣事,或许不够轰轰烈烈,但也有值得一书的曲折发展,也是观察教育事业的小切口。教育本身就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慢功夫,与教育事业相关的事情当然也急不得。一首《明校歌》填词用了三年,企鹅广场上的时间囊,记录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写给一个世纪后的社会,细细地埋下去,慢慢地等。既然是做教育,就不着急,细水长流。
“共事”是与我一起工作过的三位校长的纪实文章。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帮手;在回头看的时候,他们是我的镜鉴。从自身的角度看事情总是不够全面,借他人的不同侧面看事情,大概可以更完整地还原过程的全貌,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纪事”是对这几年工作的系统复盘。站在此刻,回头看来时,把杂乱交织的事情梳理出一个头绪:从腾讯内部的培训和公益项目开始,到之后的武汉学院、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北京市明德书院、一丹奖。公益性组织与企业出发点不同,但办教育与创业也有一些类似的思路和方法。开局艰难,但明定目标、组建班底、制定机制、选好领头人之后,事情就逐渐走上正轨。
笃,从竹马,是小朋友的玩具。以竹为马,虽是游戏,但在孩童的眼里,代表着对现实的无限向往和好奇,便是天下也都去得。志,从士心,是成年人的发愿,是方法论,是世界观。无此心则无此法,无此法则无此士。笃志二字,在我看来,便是存一颗纯纯的童心,去探索万物的道理。
笃志篇,包括洞观、论道、撷英三章。
“洞观”呈现了一个思考的脉络。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所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从这个起点延伸思考,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什么,怎样才算“世界一流”?一番探究之后,我发现目前所有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也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可能登上各类排名榜单。这些榜单编制的方法都把研究置于教学之前,作为衡量大学表现最重要的标准。大学是教育机构的最高形式,承担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以科研产出为主要评价标准难免偏颇。我认为应该把大学所有持份者(stakeholders)的诉求考虑进来,制定一个更平衡的评价体系。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我对目前排名指标体系做了扩展和调整。调整后的榜单,虽然仍不完美,但已经表现出一些有趣的变化。
“论道”收录了我与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赫克曼的三场对谈。对谈主题都是教育,但随着思路的展开,话题覆盖范围就从如何办学、教学的经验、如何发挥青年学者的能动性延伸到如何让贫困家庭从教育体系中获益、如何推进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这样的社会性、全球性话题。这也不难理解,教育作为现代文明的根基,从来也不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谈得深入必然就蔓延开来。向先进取经、与同侪对话、跟政策制定者讨论教育整体的方向性问题,我从这些交流中学习到很多,也希望这些交流的记录对读者有所启发。
“撷英”采用“8+1”的结构,“8”是精选八篇我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与教育相关的讲话稿,主题包括教育的创新、使命、国际化,以及如何应对未来挑战。这些问题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时时遇到的,思考的点滴,拿来与大家一同讨论。“1”是一篇展望,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展望教育的未来,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原本笃志篇在前,躬行篇在后——想清楚再行动,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现实中往往是解行并进,在实践中思考,再将领悟付诸实践,循环往复,一步步前进。于是结稿前改成躬行篇在前,笃志篇在后。在不断迭代的进程中,点滴记录,汇集成册,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示。
教育一词拆开来,是“教”加“育”。教育,恒在教学,重在育人。教育二字拆开来,是孝并文,云下月。在这里也愿所有教育者,不拘孝文,有云有月。
陈一丹
2021年元旦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