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踝关节镜技术
一、手术入路
踝关节镜手术入路分为前方、后方和经内、外踝入路。根据病变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入路。常用入路是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前外侧入路,位于胫距关节水平,第三腓骨肌外侧。从腓浅神经的背侧支旁边进入踝关节外侧,应避免损伤此神经。前内侧入路,位于胫距关节水平,胫前肌腱内侧。大隐静脉及伴行神经走行于附近,一般紧贴肌腱可以避免损伤。先经前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在关节镜透光下可看到神经、血管影,这样再建立前内侧入路比较安全。前中央入路,位于胫距关节水平,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该入路可以满意地观察胫距关节后方,但容易损伤足背动脉及腓深神经,临床很少应用。后外侧入路,位于后关节间隙水平,紧贴跟腱外侧。注意切口不要偏外,以免损伤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后内侧入路,位于后关节间隙水平,紧贴跟腱内侧。胫后动脉及神经正好位于该入路的内侧,血管及神经的分支也从中间通过,临床应尽量避免使用该入路。后中间入路,位于后关节隙的水平跟腱正中,纵向劈开跟腱进入踝关节。经内外踝入路,一般只是在距骨后方的软骨损伤需要钻孔时才选择该入路,位于踝尖上方2~3cm,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确定进针点后经内外踝钻入克氏针,然后通过距骨的跖屈、背伸运动在骨软骨损伤处钻孔。
二、踝关节镜的手术操作
手术体位:患者只做踝关节前入路,下肢平放在手术台上即可以满足手术操作。如果为了牵引踝关节间隙,患者可采用仰卧膝关节屈曲90°位,手术床升高后踝关节自然下垂,以便于操作。麻醉可选用全麻、腰麻、硬膜外或局麻。术前常规用记号笔标出踝关节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肌腱的走行以及前内、前外及前中央手术入路的位置。为了保证关节镜下视野清晰,使用气囊止血带缚于大腿中上部,一般选用30°、直径2.7mm或4.0mm的关节镜。2.7mm的关节镜一般能进入到胫距关节后部,可较清楚探查整个踝关节。
踝关节一般采用牵引来扩大踝关节间隙,有的采用创性骨牵引钉法、布带牵引或足牵引装置。由于骨牵引有较多的并发症,而且视野增加并不很多,所以我们不推荐侵入性骨牵引法。使用非侵入性牵引更加安全,有学者一般采用助手徒手牵引法,一手握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背向远端牵拉,该方法简单有效,助手牵引还能同时调整踝关节的跖屈角度,保证病灶位于视野中。如果患者踝关节比较松弛,在充分牵引后用4.0mm的关节镜能进入踝关节后部,必要时则加用后外入路探查踝关节后部。
前外侧入路注入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30~40ml使踝关节充盈。切开皮肤5mm,然后用小弯钳钝性分离,然后用钝头穿刺锥及套管进行踝关节穿刺,穿刺锥进入踝关节前侧间室。用同样的方法做前内入口,做前侧入口时可跖屈内翻足背并牵拉。在关节镜透光条件下观察肌腱、神经和血管的走行,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交替使用前内和前外2个入路,全面检查踝关节各个部位。内侧踝关节及胫距关节和前内侧间室,主要观察胫距韧带。前中央间室观察胫-距关节,及胫骨前唇和距骨颈的骨赘。通过距骨的跖屈背伸运动,使观察更加充分。前外侧间室主要是观察外侧踝关节、胫距关节和距腓前韧带。后侧间室要全面观察胫距关节的后部,确定下胫腓后韧带是否松弛和有无损伤。
(赵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