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之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752年 氢氰酸

皮埃尔·马克(Pierre Macquer,1718—1784)

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

克劳德—路易斯·贝托莱(Claude-Louis Berthollet,1748—1822)

约瑟夫—路易斯·盖-吕萨克(Joseph-Louis Gay-Lussac,1778—1850)

1892年,舍勒的雕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成。或许,今天的人们应该考虑是否恢复传统—重新使用化学家的雕像来装点公园。

毒理学(1538年),普鲁士蓝(约1706年),硫酸(1746年), pH值和指示剂(1909年),氰化提金法(1887年),配位化合物(1893年),酸与碱(1923年),分子病(1949年),米勒—尤列实验(1952年)

18世纪的人们对于普鲁士蓝的化学组成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在当时对普鲁士蓝成分的研究可算是化学界的前沿领域。就在1752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马克发现普鲁士蓝可以分解为铁盐和某种挥发性气体(Volatile gas),且这一化学变化还是可逆的。这种挥发性气体究竟是什么呢?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最终给出了答案。对他而言,能够发现这种气体确实幸运,但这幸运中也夹杂着一丝侥幸:当时,他将普鲁士蓝和硫酸进行反应时,闻到了一股强烈的、独特的、但不太难闻的气味。如果换在现代,化学家们肯定会警告你赶紧撤离,而当时的舍勒竟然用舌头尝了一下这个产物,他记录道:“产物微甜且舌头有烧灼感。”舍勒品尝的就是著名的剧毒物—氢氰酸,在他品尝过后,居然还能活着并与人们分享品尝体验,这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在普鲁士蓝的分子结构中,氰根离子与铁离子紧密络合在一起。在空间排布上:六个氰根离子(CN—)的一端会指向同一个铁离子,并将其包围。事实上,氢氰酸还能与红细胞里血红蛋白(Hemoglobin)中的铁离子发生络合反应,阻止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尽管氢氰酸如此危险,可它的发现也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氢氰酸是一种弱酸,因为它在水中可以部分电离成H+和CN—, H+的存在使它呈酸性。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与硫酸和硝酸一样,所有酸的分子式中必须含有氧元素。而在1787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路易斯·贝托莱证实了氢氰酸中并不含氧。其后的1815年,贝托莱的同事约瑟夫—路易斯·盖-吕萨克进一步确定了氢氰酸的准确化学式:HCN。自从氰根离子被证实确实存在,人们很自然地取了希腊语中“青色”(Cyan)作为词根,将其命名为Cyan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