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年 论矿冶
乔治乌斯·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1494—1555)
图为《论矿冶》中关于玻璃吹制工艺的插图,这本书十分准确和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实验室和相关技术。
青铜(约公元前3300年),铁的冶炼(约公元前1300年),黄金精炼(约公元前550年),水银(公元前210年),贤者之石(约800年),维京钢(约800年),炼金术(约900年),钛(1791年),伊特必(1792年),铍(1828年)
德国科学家乔治乌斯·阿格里科拉真名为格奥尔格·鲍尔(Georg Bauer),与同时代的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他为自己取了个拉丁笔名并使用拉丁语撰写著作。他20岁时就进入希腊茨维考(Zwickau)高等学校学习希腊语,而后继续深造,专攻物理、化学和医学。从1527年起,他将自己的诊所专门设在德国一些重要的矿业城市—这绝非偶然,这是从另一侧面证实了矿物和地质学才是他的最爱。
《论矿冶》(De re metallica)是阿格里科拉在1550年完成,1556年出版的。此书总结了他毕生所学,是现代地理学、化学的基石之一。书中,阿格里科拉花费大量篇幅详尽介绍了矿石分析、金属熔化与提纯,甚至包括当时采矿作业所需化学试剂的生产工艺。然而,使用拉丁语写书也确实给他制造了点小麻烦,因为有些术语在拉丁语中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浏览书中描绘的矿山机械详细图解,或试图理解书中描述的矿石冶炼种种艰难时,就可以觉察到作者所处时代的炼金术确实正在消亡。《论矿冶》一书绝口不提任何有关“贤者之石”类的观点(书中也曾提到占卜为贵金属勘探服务,但只是为了表明作者摒弃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书中传授了各种矿冶工艺技术,比如在熔炼之前最佳的洗矿方法、高性能熔炉结构图纸,书中还定义了一系列新的专业术语(如萤石、玄武岩和铋),这些词一直沿用至今。
阿格里科拉在其书中开篇立论,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总结:“书中所记皆我亲眼所见,书中所述真实可靠,绝无虚妄之言。”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科学方法”一词还未出现,但是可见16世纪中期这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已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