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双子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逐夏桀成汤立商朝 放太甲伊尹戒昏君

诗云: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商汤会盟誓师,就此出兵。诸侯联军经誓师动员,士气大振,皆歃血涂唇,表示愿与夏军决一死战。诸侯因成汤自谓“吾其武”,便皆尊其号曰武王。成汤武王誓师之后,乃选良车七十乘,敢死队六千人,以为前锋;分派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挥师西进。由于夏军皆都重点布防东部,西方无备,故此商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斟鄩。斟鄩位于伊洛平原,夏朝心腹地区,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

夏桀闻报成汤联军已至京畿,不由大惊,仓促应战,西出拒汤。两军战于蒲州,夏王三战不胜,于是退守鸣条。成汤初战告捷,遂引军大进,在鸣条摆开决战阵势。夏王遂集举国之军,两阵对圆,布于鸣条之野,就此开战。拒守三合,未分胜败。忽听天上一声炸雷,风起西北,云聚东南,刹时间暴雨倾盆。由此金鼓不响,弓弦难张,夏军大惧。然而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就此败退,约束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三朡(山东定陶)。三朡亦乃是夏朝方国,见天子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欲与商汤决一死战。伊尹身为盟军主帅,见夏桀投奔三朡,立即挥师东进,与三朡军战于成耳(山东汶上北)。结果商军大胜,夺取三朡领地,平灭其国,尽获其宝玉财产,以及人口。夏桀见三朡又被商汤所灭,不敢耽搁,就带其五百残部转而向南逃走。

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再被击败。部将见走投无路,遂擒夏桀,献给成汤。伊尹奏请将夏王诛杀,以谢天下,成汤不从,将夏王放逐于历山,令与妹喜氏同居。夏王既得妹喜氏部众相助,自以为尚可一战,又跑到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妹喜氏部众不肯相从,皆于途中逃散,夏王到南巢时回顾左右,见部从已不足百人。夏王乃仰天长叹,对左右近侍道:“悔不该当初一念之仁,未杀商汤于夏台,至有今日!”时到如今,不思自己行事乖戾,已丧民心,犹思当初未置他人于死地也。自古暴君思维方式,皆是如此。夏桀于是呕血数升,暴病而死。商汤与伊尹逐走夏桀,率军西进,很快占领夏都斟鄩。夏朝亲贵大臣举城以献,列队相迎商师,都表示愿意臣服。商汤安抚夏朝臣民,在斟鄩举行祭天仪式,向夏朝臣民说明自己是代天伐罪,正式宣告夏朝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大禹至夏桀共历十九王,国祚自公前2070年至前1600年,共计四百七十年,至此宣告结束。

夏朝灭亡后,夏后氏剩余势力大部留居中原。另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跟随夏桀从历山迁至南巢者,是为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便是后人所称匈奴,横行漠北两千年之久,其后更是横扫欧洲,建立匈牙利及奥地利化外帝国。《史记·匈奴列传》载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至于留居中原夏族,商汤王则因帝宁故都杞地,便封夏室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大禹等列祖宗庙。《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时断时续。周武王灭商后,重封大禹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无论官方封赠与否,而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皆为大禹守陵。

据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近当代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所谓“土方”氏族,就是战败之夏后氏族人。据卜辞记载,土方位于殷商西北,乃是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长期征讨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建设大型城邑,名之曰“唐”,以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便不再有土方叛变记载。至西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由于夏代有关史料流传下来者十分匮乏,甚至某些历史学家如胡适、顾颉刚等,直接否认夏朝存在。虽无文物及夏朝文字出土为证,但《史记》所载夏代世系异常明确,岂可就此断定其为太史公伪造之哉!况禹划九州,太康失国,少康复兴,皆有史籍凿凿,岂能因无物证,一概抹杀。

按下迷案,复说史实。且说夏朝既亡,诸侯皆推举成汤为天下共主,号为天子,由此商朝建立。商汤叙论开国大功,便封伊挚为尹,自此称为伊尹。据《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以正天下。”而正天下者,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也。《尚书·君爽》又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说其可以代天言事,开口说话就是天意,且又是成汤太上教师,故此格于皇天。伊尹对此亦坦然受之,并曾说道:“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是以先知先觉自居,欲以最高教义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谁之态。

伊尹如此自傲,自然是出于成汤对其恭敬容让;而君主对谋士敬如师长者,亦自成汤为发端者也。传说伊尹随有莘国公主陪嫁商都之时,商汤为早日得见伊尹,亲自出国远迎,命彭氏之子驾车。行至半路,彭氏之子终于忍耐不住,开口问道:“大王将欲何之?”成汤答道:“去见伊尹。”彭氏之子大为不解,说道:“我闻伊尹,不过有莘国主家奴也。大王若欲见之,令人召之可也,在其已是至为恩遇矣!”商汤不悦道:“此非你所知也。今如有药,食之耳灵目明,则我定会喜而食之。伊尹对于商国,就如良药,而你却阻我相见,是不欲我子商兴盛耶!”于是立命彭氏子下车,亲自驾车前往。见到伊尹,便以师事之。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除为右相之外,更还是一个巫师。商人皆与夏王孔甲相似,非常崇信鬼神,国家诸事皆要通过占卜,因此巫师具有崇高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且集巫、史、医为一身,由此身份甚至与国王并肩,便不奇怪。古文字学家康殷指出:尹字,象以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伊尹者,归根结底,便是来自伊水巫师之意。商代给后代留下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而甲骨文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记录,其中还有不少关于后代祭祀伊尹内容。甲骨文所记载疾病约有二十余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医病活动。

伊尹善医,有《汤液经法》为证,历代医家都认为此书乃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亦道:“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至于今赖之。”明李梴更曰:“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自元代起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神农氏,与上古传说医家一起进入医家朝拜殿堂。

更有清代陆以湉,记载京师医庙沿革情况道:“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年间,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仲景、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历代神医,皆在于此。

除却巫术、医学,伊尹本职专业便是厨艺,传自养父,可谓门第出身,本色绝学。伊尹由厨入宰,史料皆有记述。因伊尹幼年时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便成为精通烹饪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以至味之论,由此成为商汤心目中智贤,终被任用为相。史册中有关伊尹烹饪实践其实不多,只说其见商汤之时,曾亲手烹调一份鹄羹,其美名之曰天鹅羹,很受成汤青睐。虽只此一条实践案例,但据《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所载,伊尹“汤以至味”之论,烹饪理论水平绝对一流。虽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研究,以及烹饪实践体会,是不可能如此内行,兼如此精辟者也。

除却烹调之圣雅称,伊尹兼擅军事兵法,亦可谓中国古代用兵之祖。伊尹主要军事活动,乃是参与并领导灭夏战争,自策划、准备以至实施,无不亲历亲为。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对战役过程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谋划、准备及实施,古文献中皆有涉及。由此可知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重要作用,及其驾驭军事杰出才能。后世用兵者以为,伊尹对中国军事发展所作贡献甚巨,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将人心向背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其二上智为间谋略,亦便是善用间谍;其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此三项理论,在灭夏战争中都得到精巧利用。前文所述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及切断敌人后路等用兵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最突出贡献,却是大胆冲破天命观禁锢,认识到人在战争中主体作用。伊尹对于中国军事发展尤其战略学说建立,所做重要贡献,便不愧为中国军事史上首个军事谋略家之称也。

按下求证伊尹相商,由此便说成汤立国。商汤早在灭夏之前,便以仁德闻名于世,甚至被部民视为圣人。其有一次外出,见一处茂盛树林之内,一个农夫正在张网捕捉飞鸟,东南西北四面,皆挂网罗。待网挂好,农夫对天再拜,跪地祷告:“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者,地下跑出者,从四方来者,鸟兽都入我网。”汤听罢叹道:“只有夏桀之民,才能如此!如此张网,欲将天下禽兽全部捉尽,实为残忍。”即命人撤其三面,只留一面,且亦再拜祷告:“愿天上飞下者,地下跑出者,从四方来者,欲左则左,欲右则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祝罢起身,对农夫及从人道:“天生万物,皆有其命,人为百灵之长,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岂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者只是少数,我等捕之可也,此谓替天行道。”农夫拜伏谢罪,随从皆都声诺。诸侯闻说此事,皆都称颂成汤大德,由是纷纷归顺。

便说子商朝自立国以来,虽然极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却也为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依然十分低下。成汤既为天下共主,便吸取夏朝灭亡教训,广施仁政,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于是穷十年之力,培植出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以及桑、麻、瓜果,使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奴隶制度逐步成熟。此段时期,史称商汤革命。商汤领导子商部族,联合华夏及东夷、三苗、九黎,勤政爱民。又吸取夏朝灭亡教训,发布《汤诰》,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大罚殛之。注意以宽治民,允许夏国遗民保留“夏社”,册封大禹后人。《诗·商颂·殷武》称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此天下安定,人民鼓腹而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至商汤十九年,中原连续五年大旱,粮食绝收,人民死亡过增。商汤大为悲悯自责,乃亲在国都亳城以东桑林祈祷,以自身作为牺牲祈雨,剪发及爪,自洁,坐于柴堆之上,准备自焚祭天。烈火将燃,即降大雨。

且说商汤自七十岁方为商国君主,十七年后率诸部联军消灭夏桀;建立商朝后,又称王十三年,已至百岁。忽一日,召集诸子及百官近前,嘱以后事,无疾而崩。因商王长子太丁早逝,便依成汤遗嘱,依照兄终弟及原则,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址据传共有六处,说法最多者,乃是在今河南商丘之北。成汤正妻乃为有莘氏之女,生太丁;次妻乃是有妊氏之女有孂,生外丙、中壬。太丁虽然早死,但遗有一子,亦即成汤嫡长孙,名唤太甲。

因太丁先于父亲商汤过逝,太甲还在襁褓之中,商汤帝就把帝位传给了外丙。谁知外丙继位不过三年,突然离世。外丙临终前又把帝位传给弟弟中壬,无奈中壬不寿,为帝四年,也死。如此商汤三子皆亡,在四朝元老、名相伊尹主导下,认为太甲已长大成人,可堪一用;于是率文武百官拥立太甲,为商朝第四位帝王。太甲当上君王时不满十岁,正是贪玩年龄;也许是觉得王位得之不易,需要好好享受。于是登上君王宝座之后,不去励精图治,而是接受左右小臣挑唆蛊惑,只想利用君王权利,尽兴玩乐。由是太甲为帝三年,不思勤勉朝政,一味昏乱暴虐,只图骄奢淫逸,肆意破坏帝制法度,逐渐变为一个昏君。其后很快天道有应,商朝社会秩序渐渐失衡,经济开始衰落,帝太甲荒悖行为,也日益引起臣工恐慌不满。

伊尹当时接受托孤辅政,见此相继写下《伊训》、《肆命》、《徂后》,规劝太甲帝以做明君,但皆无效果,太甲帝不听,依旧沉溺于纸醉金迷。更残忍对待百姓,使天下黎民怨声载道。伊尹忧急如焚,此时只得抬出皇天,自以先知先觉、天意代言人身份,教育太甲。于是再上奏章,声称君主若不顺从天意,重视帝王道德修养,天必警以祸殃。无奈这位商王太甲,却是个彻底无神论者,根本不敬神灵,依然恬嘻如故。伊尹万般无奈,为保住商汤江山,就与满朝文武计议,宣布自己暂摄朝政,将太甲帝放逐到商汤墓旁桐宫守灵。

太甲帝被放逐到桐宫,环顾左右,只有两个小厮相陪。再无前呼后拥,仆从如云;更无一呼百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太甲不服,说不得狂蹦乱跳,怨天尤人,大骂伊尹及满朝大臣不已。时有看守商汤墓地老人,名曰独龙,乃是商汤王旧部,当年随成汤及伊尹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商汤过世后,便主动要求留在墓地,守护故主。因闻帝太甲自放逐桐宫,每日怒骂伊尹,便即求见,仗义执言,将其所骂言语一一驳斥。并将商汤灭夏建商伟大功绩,右相伊尹所立功劳述之,复说以夏朝时太康失国故事。太甲见一老卒竟敢如此忤上,欲待发怒,又见身侧无人;转而自思落到如今这步田地缘由,便即无语。自此之后,独龙便天天来见太甲,将商汤当年五请伊尹,拜其为相,共同灭夏创业故事,不厌其烦说之。又将商朝建国后所立规矩制度,天天讲解。太甲无处可去,不由不听,于是渐渐入心,由躁入静,转为深思。因听的次数多了,复始反思自己所作所为,顿感有负祖父在天之灵,痛悔此前自己利令智昏。由是便着力追思先祖,不断悔过,回心向善,决心改正过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太甲已在桐宫里忏悔三年。独龙每月都将太甲悔过及生活情状报于国相,伊尹复派人在暗中观察,确信太甲已悔过自新,便告祭太庙,率文武百官前往桐宫。太甲三年十二月朔,以天子冕服,奉迎嗣王太甲归于亳都。至于太庙,伊尹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商王诚慌诚恐,拜手稽首答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伊尹答礼,遂作《太甲训》,申诰于商王曰:

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申诰已毕,将太甲迎回王宫,然后归政天子,自己复又退居相位。太甲帝重回朝堂,始以明君修为自律,严格按成汤祖制办事,会见天下诸侯,一道治理国家,修养德行,施行王道。由此太甲帝思过三年,修德厚生,终成一代明君,复在位执政二十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商朝重新步入正轨,奠定六百年国祚之基。

对于此段史实,西晋时期所出土《竹书纪年》,却有另一番论断。古本《竹书纪年》在宋朝就已散佚,现代能看到者,都是清人和今人辑本。据《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其文记曰:“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列位看官!若以此而言,则一代贤相伊尹形象,便全被颠覆,反成为王莽式人物矣。但《竹书纪年》为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与《史记》相比,并无多少成书时间优势。何况就目前所发现关于含有“伊尹”甲骨卜辞,全部显示伊尹地位极高,与商汤乃至商高祖“上甲微”享受同等级别祭祀。若伊尹果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曾经篡权,甲骨文所记远在其先,又证其极享殷商尊荣,便不可解矣。故而伊尹篡权被诛,似不可信。

依照今人考证推测,帝太甲驾崩于公元前1557年,被追赠庙号为商太宗。由此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宗,也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位拥有庙号之君。以后历任商王,都对这位颇有作为太宗十分崇敬,每年祭祀活动都很隆重,孟子其后亦尊太甲是为商朝圣贤之君。太甲死后,所葬之处众说不一,似乎并非是在亳州或是商丘。而至今在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却有一座太甲山,雄踞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咽喉之处,环山皆泉。关于太甲山名称来历,《后汉书·郡国志》云:太甲有冢在历山;《通典》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便又传说,将太甲陵墓安在历城南四十余里,干脆便以太甲山为名。

太甲死后,子沃丁即商王位。沃丁八年,亦即公元前1550年,国相伊尹去世,卒年一百岁。商王命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奉祀为商元圣,与太祖商汤享受并祀殊荣。伊尹出生之地,通常是说伊水空桑。《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杞县志·地理志》载:“空桑城在雍邱县(今开封杞县)西二十里。”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上刻《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碑文内容《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均全录。另有残碑,刻清乾隆河南巡抚雅尔图《商元圣伊尹庙碑记》。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是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村中居民四百多人均为伊姓。原居伊庄村今属罗王乡,周围被伊水环抱(现称圈章河),距陈留有莘国三十五里,距杞县空桑村三十里。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如今伊庄村已无伊姓人家。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此称号可世代相袭,只要是长门长孙,就可当铁榜秀才。就伊尹对后世历代帝王影响而论,夏朝不存在一说,亦可休矣。

便说伊尹既死,沃丁为其亲自设祭,并命厚葬,其后便以咎单为相。咎单家族昌盛,世代姓咎,其后世子孙因“咎”为过失之意,遂将“口”作“日”,改成昝姓,故咎单乃为昝氏太源支系始祖。咎单早在商汤时便任司空,曾作《明居》篇,以明度居之法。既代伊尹为国相,又作《沃丁》,以用伊尹事迹训诫沃丁。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政策,笃行成汤旧法,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在位二十九年去世,谥号昭王,死后传位弟太庚。太庚履行汤法,亦是商朝一代名君,死后传其子小甲。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雍己定都于亳,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于是各诸侯邦国势力日趋膨胀,渐渐不来朝贡。

雍己死后,弟太戊伷即位,用伊尹之子伊陟为国相。伊陟辅佐朝政得力,太戊待为帝师,不作臣子看觑。伊陟谦让,于是写下《原命》。当时商都亳城突发怪异,桑树与楮树合生朝堂,一夜之间便长至合抱。太戊害怕,询问伊陟是为何兆。伊陟说道:“臣闻妖魔鬼怪,不能胜有德者。君王自思所行政令,可有过失乎?修德改过可也。”太戊听从其言,急召群臣议政,改正不利百姓政令,并修仁德。未过数日,桑楮二树果然枯死。其后不久,太戊选拔能臣,复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政有道,乃作《咸艾》、《太戊》。《咸艾》总说辅政,《太戊》记述历史。太戊在伊陟、巫咸辅佐之下,商朝再度兴盛,诸侯复又归顺。

国力昌盛之余,太戊便思长寿。因尝闻嫦娥奔月之事,知道西王母有长生不死之药,即派亲侍王孟,命到西昆仑去求长生之方。列位看官!你道这西王母是何来历?果如民间传说,乃是玉皇大帝妻子否?书中暗表,其实非也。西王母由来,实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其记载曰:“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东晋葛洪《枕中书》称,西王母乃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之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所治群仙无量。《神异典》又称,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另凡世上成仙之人,若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之境,拜见元始天尊。正是:玉帝王母非夫妻,皆是俗民撮合成!欲知王孟此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