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鱼儿成就一对鸳鸯——猪头肉
熏鱼儿不是鱼,是片非常薄的熏卤猪头肉。据说老北京的猪头肉颇有讲究,肥肉部分看起来白如肥脂,其实是香、脆、细嫩的白筋,煮卤过后,还要与黄花鱼和杉木一起熏过,方得其味。
清军在入关之前,已经与蒙古族结盟了,一起对抗明朝。入关之后,清朝非常优待蒙古族,视蒙古族为除满族之外的第一少数民族。不光是优待,清朝还通过联姻来加强对蒙古的笼络控制。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就先后有四后、十三妃是蒙古族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
清军入关前,是用武力将蒙古族征服的,蒙古各部族是为了表示臣服而将女子嫁入满族;入关之后,清廷则是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加强藩属关系而主动将宗室女子嫁过去。
这种联姻果然很管用,满族和蒙古贵族之间长时间、多层次的通婚,不仅巩固了双方政治上的联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交流频繁。蒙古各部通过满蒙联盟,成为清朝统治最稳定的地区和最可依赖的力量。
这种稳固的关系一直持续很久。晚清时期,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满族的八旗军已经成了一盘散沙,只能依靠汉族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团练。清廷对汉族人的戒备心理非常强,一直以来尽量避免汉族人掌兵权,但这时候局势糜烂,八旗、绿营皆不足用,团练的崛起也是无奈之举。清廷唯一拿得出手的,可以与团练抗衡、与太平天国对垒的军队,只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了。
太平天国北伐的时候,从浙江到安徽,再到河南,又去了山西,再去河北,一路势如破竹,大小城池望风披靡,最后还是依赖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才把北京保下来。
满族与蒙古族的关系如此亲密,交往如此频繁,北京城自然有接待蒙古王公贵族的地方,就是理藩院下属的内馆和外馆。东交民巷北的理藩院就是内馆,在安定门外西北方向、黄寺东侧的一片建筑叫作外馆。蒙古王公要轮班进京朝贡,谒见皇上,被分别安排在内外馆居住,他们的随员及商人也在此与内地商人进行贸易,这使得外馆十分繁华。
北京商人(京帮)“走东口”,其商品数量、商品种类、营业额、商人数量等,并不逊色于“西口”。
老北京卖猪头肉的分红柜子、白柜子以及肉车子三个流派。城内的都是红柜子;郊外的,尤其东西南三郊多为白柜子;北郊的外馆这里则是肉车子。北京的猪头肉,市人俗称“熏鱼儿”。不知道为什么,卖猪头肉的吆喝的时候,却喊“炸面筋——吆嗷”。这卖猪头肉的从来都不卖炸面筋,顶多在黄花鱼季,捎带卖点熏鱼,因此“熏鱼儿”这个名称的来历就有了,但为什么要喊炸面筋呢?据老人们说,早先卖猪头肉的,确实也卖炸面筋,而且味道特别好吃,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却不卖了。
外馆也是“走东口”的起点,东口为张家口,西口是杀虎口
卖猪头肉的,主要是卖猪头上的脸子、口条、猪脑和拱嘴,此外还有肘子、猪心、猪肝、猪肺、臁条、肥肠、粉肠、大肚、细苦肠,甚至猪尾巴、猪鞭子等猪身上的东西也都卖。红柜子、白柜子以及肉车子皆是如此。
红柜子是在城内出售的,就取一个“精”字。售卖人都是在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才背着一只漆得朱红锃亮的小柜子,沿街叫卖。他们切的肉,薄如纸,也不称斤卖,而是论片卖。他们的猪肝不知怎么卤的,一点儿不咸,还有点儿甜味,下酒固佳,光吃猪肝也不会喊咸。此外还卖去皮熏鸡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挑的,每个都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
这肉车子,却取一个“诚”字。这里的猪头肉不切片,以斤两计,半斤切一块,一斤也切一块。红柜子虽然也带秤,但一天用不了一次,只有肉车子用秤。
1912年后,大清灭亡,外馆这块地方也一下子荒凉起来了。这些肉车子,也散落到城里去卖了。
昆曲名家俞振飞从上海到北平,加入鸣和社(后改为秋声社)担任当家小生的时候,与一伙卖猪头肉的肉车子做了邻居,结果近水楼台,猪肝吃上瘾了。
俞振飞是著名的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俞振飞从十四岁开始学身段,后来学京剧。俞振飞由于有家学的底子,对剧情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高人一筹,同时他学识渊博,能诗善画,谈吐儒雅,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
有一年,程砚秋到上海来唱戏,演出前先四处转转,到当地名流法租界审判长聂榕卿家拜客,正赶上聂家办堂会,本来也想登台唱一段。聂家怕影响他第二天的正式演出,就没有安排他唱,而只请他在台下看看。谁知,俞振飞出场一亮嗓子,就立即吸引了程砚秋。程砚秋觉得论扮相,小生中再也没有比他好的了,认定俞振飞很有前途。于是他托人询问俞愿不愿意跟他上北京,搭他的班。那时候俞振飞在暨南大学担任讲师,结果一听程砚秋的邀约,马上辞职北上,成为鸣和社专业小生演员,排演了一系列新剧目,一时间声名大噪。
这样一个全身都是文气的表演艺术家,却对猪肝着了迷,每日不光要自己吃,隔几天只要是有三五知己小酌,他总会带一包卤猪肝去。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俞振飞一出名就惹上了麻烦,有不少阔小姐、姨太太都迷他的戏,送他行头和各种各样的礼物。结果,他受不了诱惑,与一个叫黄蔓耘的有夫之妇私通,还被“逮”住了。
这黄蔓耘也是个票友,会唱青衣,唱得也不错。她迷上俞振飞之后,打听到俞振飞的喜好,每天把北京城里最有名、最好吃的猪肝给俞振飞备着。结果,见多识广对各种礼物都“免疫”的俞振飞,败给了猪肝。
黄蔓耘的丈夫姓陈,是一位富商,发现俞、黄私通之后,大发雷霆,声称要找俞振飞算账。很快这事被小报记者给报出去了,一时间在北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陈某落了面子,气急败坏,就找警察局把俞抓起来。好在俞的朋友多,托人说和,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但是,程砚秋却很生气,认为俞振飞败坏了剧团的名声。黄蔓耘也被陈家休了。于是他们两人干脆结为夫妻,靠着黄从陈家带出的十万元钱,南下上海,重新过起了票友生活。
俞振飞与程砚秋
堂会
广西军阀陆荣廷
旧时京都官僚富豪或有钱人家举办喜庆宴会时,在私宅、饭庄、会馆或戏园请艺人为自家做专场演出,以此招待亲友,谓之堂会。通常名角遇到演堂会时,会索要较高的报酬,因为遇到喜事儿,本家是不惜出钱的。但如果演员与本家关系好,也有不要钱的。比如梅兰芳给画家王振声唱堂会时,就不要钱,只要一幅王振声的画。1917年,桂系军阀陆荣廷进京,段祺瑞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开堂会,点名谭鑫培出场。当时谭鑫培已经年届七十,精力不济,便婉言谢绝。可第二天警察局就来人对谭鑫培说:“你要是不唱,自己也得进去;你要是唱,明儿你孙子也可以放出来。”当时谭鑫培的孙子因事被拘留,所以谭鑫培只得抱病去唱。唱完后不到俩月谭鑫培就去世了,所以当时京城流传这样一句话:“欢迎陆荣廷,气死谭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