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养儿育女:从“本能教育”到“爱的教育”
什么叫“本能教育”?就是用本能反应来对待孩子。
比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容易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危险”——水、电、火、刀等,任何一种“危险品”,都让做父母的心惊胆战。那么我们想象一个场景:某天,当你正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你的孩子突然兴冲冲地拿着一把剪刀出现在你面前,这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
大部分父母的本能反应都是:要赶紧把剪刀夺过来,不要伤到孩子。温和一点的妈妈可能会先跟孩子沟通一下:宝贝,剪刀很危险,交给妈妈好不好?但孩子会做什么呢?一般都会拒绝把“危险品”交出来。为什么?因为这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发现了一件新鲜的东西,就会尝试搞清楚它们,而且会试图跟大人分享。孩子将剪刀拿给妈妈看,他的潜台词是:妈妈快看,我发现了一个新东西!你看我多厉害!
但是,当父母的却一般“听”不到孩子的心声,我们看见的只是孩子可能会遭遇危险,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孩子不听劝,继续摆弄剪刀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发怒了:“这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于是一把把剪刀从孩子手里夺了过来。孩子探索和分享的过程被打断,于是开始哇哇大哭。如果孩子不愿屈服,父母甚至会动手打孩子。
做出上面的这些行为,父母并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而是本能的反应。甚至父母即便学习过许多亲子教育的“妙招”,在面对孩子这样突如其来的挑战时,也往往把那些妙招忘得一干二净。
那么,父母的这些本能反应是怎么产生的?这就需要了解人的本能需求。
我将人的本能需要,归纳为两类基本需求:安全感和价值感。
安全感是人关于“确定性”的需要,好比当我们内心确定“明天肯定有饭吃”,我们就不会为明天能否吃上饭感到恐惧、焦虑——这是满足基本生存的安全感。
而当我们内心确定“爸爸妈妈会一直陪伴我”,我们就不会总是担心父母抛弃我们——这是满足家庭关系中的安全感。
同样的,我们还会很在意朋友、组织等社会关系和未来伴侣关系的稳定性。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在的安全感。
价值感则恰恰相反,它是人关于“不确定性”的需要。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我们竭尽全力去设定目标、追求理想,以彰显自我的价值。如果未来一切都已经确定,我们便会觉得索然无趣。对于未知的探索与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甚至实现更高的使命和愿景,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这都是在满足生命自身的价值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这五种需求由低到高,层层递进。大家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前面三种需求主要是满足安全感;而后面两种需求则主要满足价值感。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剪刀事件”中。当父母看到孩子拿着剪刀,首先感到“不安全”,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父母开始呵斥孩子——注意,当父母这样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安全感恰恰没能得到满足,而是感受到恐惧,或者被灌输了“这个很危险”的信号。也就是说,当父母试图满足自己安全感的时候,却往往牺牲了孩子的安全感。
而当父母因为孩子的反抗打骂孩子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纯因为剪刀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心里的潜台词是:“你不听我的话,挑战了我的威严,这让我很没面子”,也就是父母的价值感被挑战了。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感,于是采取暴力方式打压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会怎么想呢?“爸爸妈妈居然为了一把剪刀打我,我还不如剪刀重要呢。”——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反而受到了打击。
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本能的教育?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做出的本能反应,可这样却往往会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有些父母可能会提出质疑:难道我们就看着孩子玩剪刀吗?万一真的把自己割伤了怎么办?
当然不是——不过,懂得孩子“语言”的父母,会找到更合理的处理方式。其实,当遭遇类似的情况时,父母根本不需要去跟孩子讲有多危险,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危险”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试试这样操作:
首先,隔离危险。我们可以先抓住剪刀的尖端部分,然后跟孩子说:“宝贝,你是发现了一个新东西,想给妈妈看对吗?”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份“看见”,而不会阻断他的探索过程。然后再跟孩子商量:“你是想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对吗?让妈妈给你示范一下,好不好?”这样孩子就很可能愿意把剪刀交给你。当孩子把剪刀交给你之后,你可以演示给他看剪刀是怎么用的,甚至可以让剪刀尖在孩子手上轻轻扎一下,让他了解剪刀是能让人受伤的。这个过程,是不是让孩子很安全地学习到了“剪刀的危险”?父母跟孩子的安全感都没有受到伤害。
然后,父母再告诉孩子:“这是大人用的大剪刀,如果你想玩的话,我给你买一把小朋友用的小剪刀,好不好?”之后真的给孩子买一把安全剪刀,再给他一沓彩纸,让他自己玩就好了。我相信,孩子肯定会玩得不亦乐乎,还会将自己剪出来的图形与你分享。这个过程,是不是让孩子不断地探索、发现、展现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满足?如果孩子一直以这种方式被对待,其好奇心与探索欲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这些都是热爱学习、富有成就的人相当重要的品质。
当然,我们在这里讲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现实中可能很难有父母能这样“完美”地应对类似状况。因为父母自己也没有成长在一个完美的家庭里,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和价值感都不够高,这就会导致我们不断去寻求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满足,结果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深入地探索自己的这些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机制。找到关键的转化点,通过有意识地学习、锻炼、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从而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就是所谓的“爱的教育”。
我们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便展开了一场学习爱的旅程。
而这个旅程,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