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育儿密码:顺利度过3~6岁成长关键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分离痛苦的心理学探析

分离的时候,焦虑是一种主要情绪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引起的主要情绪就是焦虑。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担心,例如担心孩子上幼儿园后会不会吃得好?会不会睡得好?有没有老师喜欢他?其他小朋友是不是喜欢他?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等等。父母有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甚至在孩子还没有表现出不愿意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就开始有先入为主的焦虑了。

孩子的焦虑来自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和环境,对新环境的担心和不适应。所以,前文的情况一,即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很正常的,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应对情况一中所产生的哭闹,需要让孩子多适应,例如让孩子熟悉物理环境(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场地等)和软环境(同学、教师、园长等)。

img

依恋是建构儿童安全感的基础

情况二,开始几天很好,过了几天才开始哭闹的孩子,原因可能是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新鲜刺激的吸引力大于陌生感,而且最初的几天,幼儿园的老师管理上也会比较宽松,一旦进入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求就会严格起来。进入常规教学后,孩子就开始觉得拘束,不如家里自由自在。所以这种有稍微滞后反应的孩子也会占一部分的比例,而且往往在胆子比较大、性格开朗的孩子中更容易出现。

情况三中,在孩子长时间不上幼儿园之后,例如寒假、暑假或者长时间的病假。这是类似于情况一中的生疏感造成的,而且自由散漫和严格有序的生活规律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孩子希望在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适区长期待下去,拒绝改变和调整。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原因?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学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本质上,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这是孩子完全独立地成为一个社会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焦虑情绪伴随着孩子,同时也伴随着父母。父母和孩子的焦虑可能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父母比孩子更焦虑。那么焦虑是怎样产生的?在我看来,其实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指向未来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指向未来。第二个关键点是未来的事情不确定,所以我们才感到焦虑。可以想象一下,明天就要高考了,所以今天感到焦虑。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是即将要发生的,同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考上大学,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好的大学,所以就感到焦虑。如果我知道自己一定考不上大学,我就不焦虑了;或者我知道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学,也不焦虑了。因为还没有发生,而且对结果不确定,所以我们产生了焦虑,而且这件事情越重要,焦虑的程度就越高。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他对幼儿园是陌生的,不知道会在幼儿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才会焦虑。而父母也不能确定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所以父母也会焦虑。在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中将这种焦虑(特指在亲子关系中)称为分离焦虑。儿童和父母的分离焦虑严重与否取决于这个孩子与父母建立起来的依恋类型。

关于依恋类型,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类型一

安全型依恋。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做的:一位妈妈带着1岁半左右的小朋友来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有陌生人,也有陌生或者新鲜的玩具。如果这个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他会以妈妈为“根据地”,围绕着妈妈向四周探索这些玩具,也会跟陌生人进行交流。这个妈妈待了一段时间以后,离开这个房间,这个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虽然会哭闹。但是他也会慢慢接受陌生人对他的安慰,他也会尝试着慢慢去适应这个环境。等到妈妈回到这个房间,他会很高兴地和妈妈团聚,接着继续进行探索,包括玩具和陌生人。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你很幸运,这样的孩子在度过刚入幼儿园的这段时间时,会比较顺利。研究中发现:这类孩子占所有孩子的比例是50%~60%。

类型二

矛盾型依恋。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妈妈带着他来到这个房间的时候,他可能会去探索一下,但他不是很愿意去探索新的玩具和接受陌生人的互动。当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他的情绪会非常激动,会又哭又闹,很难安抚,也不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又会非常矛盾,他会责备妈妈,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妈妈又打又咬。这个时候,好像他要责怪妈妈:为什么你要离开我?所以这是焦虑矛盾的一类孩子。这类孩子占所有孩子的比重为20%~30%。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个类型,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孩子的情绪可能比较难以平复,哭闹得很厉害,而且哭闹的时间会持续很久,情况严重的,上幼儿园两三个月之后还会是这样。

类型三

回避型依恋。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所占比重不到10%。这类孩子会是什么样呢?他妈妈带着他来这个房间的时候,他跟妈妈也没有什么互动,当他妈妈离开这个房间时,他也没有什么反应,不哭也不闹,也不表达这种情绪,但是他也不会找陌生人玩,不会跟别人发生互动。当妈妈回来时,他也好像无所谓,仿佛是:“我也不管,你回来就回来,你走就走。”这类孩子显得非常冷漠。这种冷漠型的孩子看上去好像还不错,至少上幼儿园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哭闹。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种情况,你也要注意了,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加繁重。

所以,不是孩子上幼儿园不哭不闹就好,适当地表达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那么这三种类型的分离焦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母亲或者和照顾他的第一养护人有很大关系。

类型一

安全型孩子。一般,妈妈对孩子的需求是及时满足的,尤其是0~1岁的时候。0~1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能让孩子感到世界是安全可靠的。比如他饿了、他渴了、他尿了,他就哭,妈妈能够很快地从哭声中分辨出他的需要,及时给他满足,及时给他食物、水,或者换上尿布。所以这个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的,“我是可以相信这个世界的”,他感到很安全,即使暂时离开妈妈也没有关系。而且他的客体永久性(后面详细解释)到了3岁入园的时候,基本上就建立了。他会知道:我即使今天白天看不到我的妈妈和爸爸,但是到他们下班的时候,我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或者是我放学的时候,是可以看到他们的。这样的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阶段就会过渡得比较好,孩子的分离焦虑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类型二

矛盾型孩子。这类孩子又是怎样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呢?其实这与母亲或者第一养护人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第一养护人没有及时去满足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在0~1岁的时候。这种类型孩子的妈妈以自己为中心,或者是第一养护人以自己为中心。妈妈(或者第一养护人)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妈妈现在正在打扫卫生,孩子哭了,他可能是饿了或者尿了。妈妈也知道他可能是饿了或者尿了,但是妈妈不是放下手头上的活,而是一定要把卫生打扫完,干完自己的事情之后,妈妈再去满足孩子。这样的孩子就会形成这种矛盾心理,因为父母不以他的需要为第一需要。所以说0~1岁是建立儿童安全心理的关键期,在2岁之前,孩子无论被怎样宠爱都是可以的,当然2岁(甚至1岁半左右)时就是要建立规则的时候了。

类型三

回避型孩子。这类孩子在占所有孩子的比重上来说,其实是出现比较少的。因为第一养护人(妈妈或者是第一养护的奶奶或者姥姥)基本上不会关注孩子的需要,我们也见过这样的案例。一位妈妈非常严格地按照时间、工艺流程去养育孩子。她做了什么样的喂奶计划呢?在孩子0~1岁的时候每天凌晨2点,一定就是喂奶的时间。不管孩子当时醒着还是睡着,只要闹钟一响,她肯定把这个小孩叫醒,也不管他饿不饿,一定要让孩子吃奶。这个孩子会怎么样呢?他会变得很服从妈妈的这种安排,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每天凌晨2点吃奶的习惯。所以她的孩子每天凌晨2点必须起来吃奶。所以这样的孩子,他会比较冷漠。

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三种依恋类型。从这三种依恋类型可以观察到,在幼儿园入园的时候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分离类型。不同依恋类型带来的分离焦虑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在行为表现上为什么有的孩子处理得好,有的孩子处理得不好的原因。

我们现在来看,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入幼儿园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个新环境,于是多多少少有种分离的焦虑,有哭闹的行为,那么父母该怎么办呢?

看见即存在,不见即消失——客体永久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离焦虑实际上与孩子的客体永久性有关系。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时候发现的一个规律。比如在这样的一个实验里,实验对象是1岁左右的孩子,给他一个新的玩具让他玩一会儿,然后用一块布把这个玩具盖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可能会哭闹,也不会掀开布去寻找这个玩具,在他的直觉世界里,他觉得这个东西消失了。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观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客观物体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它就消失不见的观念。所以小朋友去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看不见爸爸妈妈了,他可能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就消失了?不存在了?这可能也是引起孩子焦虑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这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