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诊断
尽管孤独症的存在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围绕孤独症的诊断仍然存在着种种困难。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看上去身体都是健康的。虽然根据报道,较小的、先天的异常情况在这些孩子身上很普遍,但是这些异常状况并不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外表。他们的外表往往非常动人,丝毫不会因其神秘的对人的疏远态度而受到影响。现在还没有研发出任何测试,能够区分出孤独症障碍中的各个亚群。验血、X光透视、大脑扫描、脑电图(用来记录脑电波)以及其他体检项目,都不能回答“这个孩子有孤独症障碍吗”这样的问题。心理测量,包括最近提出的“心理理论”(参见第七章),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帮助,但也不可能用来确认或者否认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存在。人们非常希望找到一种有用的测试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尚未找到。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做出诊断,要根据患儿在生命早期所呈现的行为模式来加以识别。所有建议使用的诊断体系,包括ICD和DSM,都一致同意,社会互动、沟通和想象力以及刻板重复的活动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诊断特征。尽管认识基本上一致,但对于个别儿童和成年人的诊断,还是由于许多原因而存在不一致的意见,其中包括:
1.这些障碍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其中一些很轻微,因而不容易识别出来。
2.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与任何程度的智力同时出现,从极重度智力障碍到智力超常的情况都可能出现。
3.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与任何其他躯体残疾或精神残疾或发育障碍同时出现。癫痫发作尤其常见。
4.随着年龄的增加,行为模式也可能出现种种变化。
5.行为表现可能根据环境发生变化,通常在家里的表现,要差于在组织良好的学校或者在诊所的表现。因为在家里除了照顾有孤独症的孩子之外,家长需要操心的事情还有很多,如做饭、洗衣、照顾老人和其他孩子等。
6.行为的变化还可能取决于跟孤独症孩子或成人待在一起的那个人。跟一个有从事孤独症障碍工作经验的成人待在一起,情况要好于跟没有经验的人待在一起,或者好于待在一个非结构化的群体中。一些高功能的成人,包括具有阿斯伯格所描述的行为模式的那些人,在一对一的情景下,包括在与精神病医生会见的情境下,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的障碍迹象。他们的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揭示出来的,尤其会暴露在他们处理感到有压力的事件方式上。
7.教育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
8.每个个体自己的个性自始至终都会显示出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做出诊断需要把个人生活史汇集起来,把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在理想的情况下,从婴儿期开始的历史,到当前的行为,都应当在与家长会见时加以系统地收集。应当使用一份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问卷调查表,以便了解所有重要的细节。此外,还应当对那个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时间,仅仅面谈一项就至少需要2~3个小时。如果匆匆忙忙完成这些步骤,该问的问题没有问到,诊断过程就可能漏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