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同吃同住
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比较兴奋,对新学校期待满满,新的老师同学,新的环境,甚至于对住校生活也充满了好奇!
一回到宿舍大家就忙碌开了,虽然床铺已经由父母帮忙收拾好了,可常用的一些东西,还是得自己整理。
宿舍虽是老房子,仅一长排青瓦房,却窗明几净,由侧校门进来步行几分钟就到了。房间很大,床铺则是上下铺,靠窗有桌子,一个班住在一起不仅足够,还很热闹,女生宿舍靠左,男生宿舍在另一侧靠右。
而且在操场斜对面,有一幢崭新的宿舍楼,据说才新修没两年,主要是为初三学生准备的,为得就是有一个好的环境,宿舍所在既临近教学楼实验楼,也挨着食堂不远。不过初一初二的学生,去上课吃饭就得穿过学校的大操场了。
当然,这点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们,一点不是问题,毕竟是学校安排,而且新鲜劲还在!
同学们在家如珠如宝,在学校能与这么多同学吃住都在一起,确实是很新鲜的体验,尤其大部分同学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更是难得。
最可贵的是,女孩子们没谁特别娇气,有什么都是有商有量的,相处融洽!
当然,这是苏云起认为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一走,苏云起立马拉上张晓舒,俩人直奔食堂,确切的说是食堂边的蒸饭房。
说起来,那会儿可不像后来,直接在学校食堂买饭吃,都是学生自己带米,用饭盒蒸饭吃,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专属蒸屉。
每每临近饭点,也就是最后一节课,每个班都会安排两个同学提前5分钟去蒸饭房,找到并把自己班的饭框抬到相应位置,等同学们来拿饭。待吃完后再准备下一顿的饭盒,负责的师傅再统一安排蒸饭。
食堂可以用钱买菜,提供的菜肴品种还可以,荤素搭配,至于味道那就见仁见智了,学生可自行选择,当然也得看家里每周给的生活费是否足够。
有些同学为了省钱,帮家里减轻负担,有些同学是家里人担心在学校吃不惯,除了带米,也会准备一些经得住放的菜,比如:干菜、豆腐乳、萝卜干、豆豉、豆豉鱼、豆腐干炒肉等等。
但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蒸饭并不简单,主要是以前基本上都是回家吃饭,现在住校要自己学着蒸饭,且饭盒就那么大,一开始放多少米,加多少水,还真掌握不好。
简单点说,最开始的时候,有同学甚至没淘米,没加水,就直接放蒸屉了;有的是米少水多,蒸出来比稀饭还稀,吃了不顶饿;有米多水少的,有放蒸屉没放整齐,盖子翻开的,甚至于还有饭盒差不多拿错的,一个班毕竟那么多人;有夏天放置时间长,偶尔早上米饭有点馊的……
好在摸索一段时间,掌握了蒸饭的技巧,这些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至于饭盒,为了方便辨认,自己刻字留上标记即可。舍不得刻字的,慢慢熟悉了自然也不会拿错。
至于早饭,后来食堂也是提供的,可以去买稀饭馒头花卷包子豆浆油条鸡蛋等等,或者小卖部买面包牛奶,再不济还有泡面,加上火腿肠卤蛋,那滋味也是一绝,满足感爆棚!
苏云起和张晓舒结伴去拿了饭盒,接着又到食堂排队打菜,那时候每周十块钱的生活费,确实已经足够了,偶尔还会有结余。
俩人说说笑笑,一路回到宿舍,宿舍其他女生也回来的差不多,大家都坐在床上吃饭,上铺的同学就坐在下铺床上吃,也有坐在靠窗桌子边的。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彼此也比较熟悉了,还有些同学本来以前就是同学或同年级的,所以基本上都熟识了也有自己的伙伴。
基本上也是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一起上课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晚上学校准时熄灯后大家便都自觉休息,也不会再发出任何声音。
女孩子们都挺友好,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心思也比较简单易懂,这个时候都是以学习为重。
直到那一天,确因一件小事,令同学之间产生了龃龉。
虽说以学习为重,可一个班级管理起来也不容易,更何况不止一个班学生,仅靠班主任是兼顾不了的,所以班委和课代表更要协助老师处理好一些事情。
有一件很常规的,就是教室后面的板报,是定期要更新的,每次年级还会安排不同班级学生轮流检查打分,互相学习,互相监督。
板报一般有特定的格式,组成部分基本就那样,但少不了的就是画画和誊抄一些名言警句,中规中矩是常态,想要做到有新意却并不容易。
毕竟是展现班级风彩的一件事儿,所以有擅长的同学自然是义不容辞。比如:王俊、李霞画画不错,林玲、刘亦珩字写得挺好,当然云起和晓舒的字也不差。
班主任老师开个头,说了事情自然就交待给班长负责跟进安排了,确定好完成时间,便不再多说。
课后休息期间,云起又和同学们沟通了一下,约定课后吃了饭再落实具体安排,再请负责的同学趁午休及放学后休息时间来分工完成板报制作,她自己掌控整体节奏。
同学们还是蛮配合的,就等沟通商量好整体板报的设计,再各自负责好自己的部分就行。
课后,云起三两下吃完饭,就率先返回了教室,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处理好黑板、摆放好领取的彩色粉笔和白色粉笔、尺子、黑板刷等等。
再按照黑板比例,规划了大致的篇幅设计,哪个位置画画、哪里是边框、勾勒花草线条隔开或用几何图形分割,并把草稿纸放在桌上,准备一会儿再和其他同学商量,达成一致后便可以开始着手进行。
负责的同学陆续都到了,就只有刘亦珩未来,也不知是何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