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赋
【题解】
采莲是一个古老的文学题材。早在汉代,乐府诗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莲”的优美篇章;汉代以后,吟诵采莲的诗赋佳作也接连不断。此赋的特色,即在于把莲花优美的静态与采莲人同样妩媚的动态结合在一起描写,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然清新、又不乏生活情趣的艺术境界。其中尤以“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最为生动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结尾之歌揭出主题,“愿袭芙蓉裳”的楚骚遗意,也使这篇短小的精品的格调,要高出于当时的一般艳情之作。
梁元帝萧绎(508—554),字世诚,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他最初被封为湘东王,侯景之乱平息后即位江陵,后为西魏所虏,自杀身亡。萧绎博学多能,文才为萧纲所称。
紫茎兮文波〔1〕,红莲兮芰荷〔2〕。绿房兮翠盖〔3〕,素实兮黄螺〔4〕。
【注释】
〔1〕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文,同“纹”。
〔2〕芰(jì技)荷:出水荷叶。
〔3〕绿房:即莲蓬,莲房,因各孔分隔如房而称。翠盖:形容叶圆大如车盖。
〔4〕素实:莲心,色白味苦。黄螺:莲子,黄色螺形。
【今译】
紫色的茎秆呵高出细细的波纹,红色的莲花呵杂着亭亭的荷叶。绿色的莲房与青翠的圆盖相伴,白色的莲心藏在黄螺般的莲子中。
于时妖童媛女〔1〕,荡舟心许〔2〕。鹢首徐回〔3〕,兼传羽杯〔4〕。棹将移而藻挂〔5〕,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6〕,迁延顾步〔7〕。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8〕。故以水溅兰桡〔9〕,芦侵罗〔10〕。菊泽未反〔11〕,梧台回见〔12〕。荇湿沾衫〔13〕,菱长绕钏〔14〕。泛柏舟而容与〔15〕,歌采莲于江渚〔16〕。
【注释】
〔1〕妖:艳媚。媛女:美女。
〔2〕心许:谓相互愉悦。
〔3〕鹢(yì艺)首:船头。鹢,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4〕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因有头尾羽翼而称。
〔5〕棹:船桨。藻:水草。
〔6〕“尔其”句:语本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
〔7〕迁延:行动迟疑谨慎。
〔8〕裾:衣服前襟,也指衣袖。
〔9〕兰桡:兰木船桨。
〔10〕罗:丝罗制成的垫褥。,同“荐”。
〔11〕菊泽:未详,视下文“梧台”推之,或系泽名。反:同“返”。
〔12〕梧台:古有梧宫之台,故址在今山东临淄。
〔13〕荇(xìng,姓):荇菜,浮生水草。
〔14〕菱:一名“芰”,水生植物。钏:臂环。
〔15〕柏舟:柏树木做的船只。容与:迟缓从容的样子。
〔16〕渚:水中小洲。
【今译】
这时打扮艳丽的少男少女,划着小船彼此爱悦。鹢形的船头在慢慢地移动,相互间还传递着雀形酒杯。船桨刚要挪动却被水草挂住,船身正想荡去浮萍又竞相散开。这就使得那些纤弱的细腰女子,连动一下都要顾及自己的脚步。夏天刚刚开始春天还拖着尾巴,鲜嫩的荷叶衬着初开的荷花。船上人生怕沾湿了衣裳而低声微笑,又惟恐船翻而提着衣襟。因此水花溅着兰木船桨,芦草侵及了丝罗垫褥。荡舟菊泽还未归返,梧台只能回头望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蔓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小舟从容悠闲,不禁在江边洲际唱起了采莲之歌。
歌曰:“碧玉小家女〔1〕,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2〕。”
【注释】
〔1〕碧玉:《乐苑》:“碧玉,汝南王妾名。”庾信《结客少年场行》:“定知刘碧玉,偷嫁汝南王。”此句即出汝南王所作乐府《碧玉歌》。
〔2〕袭:衣上加衣。此取《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意。
【今译】
歌唱道:“碧玉本是小家出身的女子,前来新嫁了尊贵的汝南王。莲花映出与脸难分的秀色,荷叶还带着罗衣的芳香。把它们采来进献给君子,愿用芙蓉制成美丽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