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学派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算起,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人工智能做出了各自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对人工智能研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符号主义(Symbolism)、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和行为主义(Actionism)三大学派。
1.5.1 符号主义
符号主义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智能模拟方法,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o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长期以来,一直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学逻辑。数学逻辑从19世纪末起就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于描述智能行为。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演绎系统。该学派认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单元是符号,而认知过程就是在符号表示上的一种运算。符号主义致力于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其实质就是模拟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的功能机理,用某种符号来描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这种符号输入到能处理符号的计算机中,从而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实现人工智能。
1.5.2 连接主义
连接主义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及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的智能模拟方法。这一学派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
连接主义学派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把人的智能归结为人脑的高层活动的结果,强调智能活动是由大量简单的单元通过复杂的相互连接后并行运行的结果。其典型代表技术为人工神经网络。
1.5.3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又称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是一种基于“感知-行动”的行为智能模拟方法。
行为主义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和沃伦·麦洛克(Warren McCulloch)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影响了许多领域。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早期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对自寻优、自适应、自校正、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进行研究,并展开“控制动物”的研究。
到20世纪60~70年代,上述这些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成功研发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
人工智能研究进程中的这三大学派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号主义认为认知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处理过程,人类思维过程总可以用某种符号来进行描述,其研究是以静态、顺序、串行的数字计算模型来处理智能,寻求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计算,它的特点是自上而下;而连接主义则是模拟发生在人类神经系统中的认知过程,提供一种完全不同于符号处理模型的认知神经研究范式,主张认知是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行为主义与前两者均不相同,认为智能是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行为,是对外界复杂环境的一种适应。这些理论与范式在实践之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问题解决方法体系,并在不同时期都有成功的实践范例。就解决问题而言,符号主义有从定理机器证明、归结方法到非单调推理理论等一系列成果,而连接主义有归纳学习,行为主义有反馈控制模式及广义遗传算法等成果。它们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经验积累及实践选择的证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