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岩石之书
地壳是一家藏品极其丰富的博物馆,但这里间隔极其久远的时间才会制作一次标本。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
地球上的生命故事就书写在岩石之中。可惜,这本历史之书已经被撕碎揉烂了,仅存的几页也散落于四处。然而,它终究还是在那里,最为重要的部分仍旧清晰可读。古生物学家们不知疲倦地拼凑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化史证据:化石记录。
一家上档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必备的展品就是那些无比巨大的恐龙骨架。面对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奇观,我们在不吝溢美之词的同时,却很容易忽略其背后所有的艰辛:发现、开采、制备、描述,无一不饱含付出与汗水。大量的时间、金钱,危险的远征,甚至还要前往世界上最偏远的荒芜角落,这一切不过是家常便饭。就说我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保罗·塞瑞诺(Paul Sereno)吧,他研究的是非洲恐龙,而他最感兴趣的化石大都深埋在撒哈拉大沙漠一望无际的沙丘之下。他和他的同事们勇敢地面对当地混乱的政局、疯狂的盗匪、肆虐的疾病,当然还有严酷的沙漠环境本身,然后才能发现非凡的全新物种。比如他们发现的非洲猎龙(Afrovenator abakensis)和约巴龙(Jobaria tiguidensis)都是令恐龙进化史得以重写的重要物种。
这样的重大发现所包含的,是真正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经年累月的辛勤工作、坚毅、勇气,当然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但许多古生物学家为了这样的发现甘冒生命之险。要知道,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化石的价值堪比黄金。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化石,我们对于进化的了解只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们所能做的,顶多就是研究现有的物种并试着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而我们所能依赖的只有它们在形态、发育和DNA序列等方面的相似性。我们将会知道,哺乳动物跟爬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跟两栖动物的更近,但我们绝不可能知道它们的共同祖先长什么样子。我们对于恐龙如卡车般巨大的体型将没有任何概念,更不会知道人类早期的南方古猿祖先只有很小的大脑,却已经能直立行走。对于进化论,我们想要了解的很多问题都将成为不解之谜。幸运的是,物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化学的进步,再加上遍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具备的勇气与坚毅,令我们得以拥有了化石这双眼睛,并凭借它望向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