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商品→货币
资本就是“钱生钱”
刚才我们谈论的最基本的简单商品流通,最终的目的是消费,也就是“为买而卖”。
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的消费行为,本质上都是这一类商品流通。我们用一个商品换成等量价值的货币,再用等量的货币换回相应的商品。
归根结底,我们出卖的商品(比如馒头)和我们最终获得的商品(比如水)只有使用价值的差别,没有价值量上的差别。
我们可能在今天省下一些钱,用来购买明天更贵重的商品,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赚更多的钱。同样的,我们明天卖出的商品可能比今天更多一些,但是我们赚的钱也不会多于商品的价值。
在这样的情境下,货币就是普通的货币,不会变成资本。这样的简单商品流通一直循环下去,即便我们消费了成千上万,也不会变成资本家。因为我们获取货币的唯一来源,就是我们自己出卖的商品,我们卖多少东西(干多少活儿),就拿多少钱,我们的钱不是金钱本身带来的,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劳动所得。
反过来讲,什么是资本呢?就是可以生钱的钱。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幻想过,如果我们今年把钱埋进土里,明年就可以长出一棵摇钱树,那得多爽……
好消息来了。
我们虽然不能从树上直接摘钱,但是只要拥有资本,想办法让资本自己来增殖,来钱的效率可能会比真的种棵摇钱树还要高!
而坏消息是,我们想要拥有资本,当个资本家,这个门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很多。
我知道大家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这样的技术谁不想学来呢?
现在,让我们请出《资本论》的绝对主角——资本。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资本究竟是怎么赚钱的。
等价交换资本并不增殖
资本如果光是放在金库里面落灰,什么都不做,就是有金山银山,也肯定是赚不了钱的。资本必须得加入流通领域,才可能有所作为。
那么资本应该怎样流通呢?
我们之前了解到的简单商品流通,其基本模式是“商品→货币→商品”,最终目标是商品,不是资本的增殖。
但是,我们若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公式,变成“货币→商品→货币”,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流通呢?此时,我们去购买一个商品,不是为了消费它,而是为了再次出卖,获取更多的钱。
但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我们不考虑欺骗和胁迫的话,市场上的商品应当都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交易。那么花一块钱去买一件商品,再次卖出的时候,应该也是只能得到一块钱,我们的一块钱就这么白绕了一圈也没长大,好像有点憋屈。
低买高卖是特殊的增殖手段
我们只要找到一样可以低买高卖的商品,倒卖出去就是了,这有何难?
确实,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有机会用低于商品价值的钱买到一种商品,然后再高价卖出。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苏联解体时的国有资产流失,一个价值千万的国有工厂可能几美元就被卖了出去,这样的低买高卖造就了俄罗斯的众多寡头。
但是,倒卖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经济规律。如果一个经济体里面人人都拥有倒卖的特权,可以把一件商品低价买入之后转手就高价卖出,那么只不过相当于全社会经历了一次物价上涨,但并不改变每个人拥有的价值量。
低买高卖的卖家看似在自己卖东西的时候赚到了倒卖的钱,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个卖家同时也是买家,也要买别人高价卖给他的商品,他前脚卖出去得到的收入,后脚就要还给供应他商品的卖家了。
俗话说“物去乡则益贵”,世上的东西总有产地差异,我们把一件在原产地低价值的商品,运到一个该商品稀缺的地方,不就实现了低买高卖吗?
这当然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运送的货物,其价格也会遵循该货物在卖出地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可能偏离这一价值。而此时,我们赚到的钱不是因为商品自动变贵了,而是我们通过运输的劳动附加了价值,使其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新的商品。
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不生产荔枝的地方,荔枝这件商品其实就不是单纯的“荔枝”,而是“运输过来的荔枝”,生产这种新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要包含在原产地采购和运输所需的成本。
资本生息并非长久之计
既然资本是一种可以生钱的东西,我们暂时不管资本是什么,到底怎么生钱的,我们去把资本作为一种商品买进来不就好了嘛!资本到底是怎么回事不重要,只要能买下来就可以了,用资本买下资本然后得到更多的资本……
乍看起来,这是一个“自己买自己”的无厘头循环,但是这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想法,其实在现实中确实是可以操作的,这就是所谓的生息资本,也就是贷款。
表面上,放贷不过就是借人钱财收人利息;但本质上讲,贷款人在借钱的时候是购买了借款人的资本,当借款人的资本增殖的时候,贷款人就可以收取这一部分资本增殖的利润。因此,生息资本仍然不可能是经济中的主流,毕竟如果大家都在放贷,谁来借钱和赚钱呢?
劳动力是被资本购买的商品
想要破解资本增殖的“魔法”,我们还得继续寻找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不光可以在买入之后产生价值,同时这种商品还应当普遍存在,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础。
回想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价值的最终来源是人类劳动,那么资本想要增加自己的价值,归根结底就需要找到人类的劳动来帮助它。
还记得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吗?
劳动力的价格,其实就是工资。那么,只要资本家们付出的工资,低于所购买的劳动力在这段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那么就找到了一种永远可以低买高卖的商品了。
但是注意,此时并不是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在改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我们不是直接把劳动力买来再把劳动力卖出去,而是把劳动力创造的商品卖出去。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劳动力都是被资本所购买的商品。假如我们每天创造价值 1000 元的商品,但是只从资本家那里领到100元的工资,那么剩下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就有可能给资本带来利润了。这就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资本——产业资本。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大部分的雇佣关系,不管你是工厂里的蓝领还是坐办公室的白领,只要你产出的价值高于你的工资,你就是在为雇用你的资本输送剩余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货币想要转化为资本,需要双重意义上的“自由”:
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揭开了资本的秘密,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人人都想做割韭菜的资本家
有人可能就会想了,凭什么我就只能给资本家干活,是不是我也能翻身做主人,当上资本家,走上人生巅峰呢?成功学的鸡汤不就是这么熬的吗: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是老板!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话也没错。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可算是资本的东西,比如放在银行吃利息的存款,或者等着吃股息的股票,等等。但是这些能让我们当上资本家吗?
拥有资本是没有门槛的,但是成为资本家可是门槛很高的。我们不光要有资本,还得以资本为职业,靠资本生活。
就拿存款来说,这是我们拥有的最普通最接近资本的财物了,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生息资本。
但是银行是白替我们干活吗?银行是先用更高的利率向外出借我们的存款,再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存款利息返还给我们,这样下来能有多少利息呢?在这样的利率下,又有多少人的存款可以多到只靠利息就可以生活?
放高利贷的资本家不好干
有人可能会想了,那我们自己来干银行的活儿,放起高利贷,不就好了嘛。
且不说这其中的法律问题,也不说为什么有人愿意借我们的钱而不去找正规的贷款,就说真的找到人愿意借我们的高利贷,我们怎么保证他们会还钱呢?银行敢把钱借出去,是因为银行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可以扣押借款人的财物。我们作为普通个人,上哪里找这样的强制力呢?更不用说,人们之所以会寻求银行之外的高利贷,不就是因为没有抵押物吗?
当然了,做这种高利贷,总是要比真的开一家银行简单得多。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许多多以各种名义鼓励我们进行贷款的业务,瞄准的就是没有抵押物的学生和青年。这种贷款虽然数额不高,对资金要求很低,但是利率却很高。而为了解决还不上钱的问题,这些贷款公司虽然不会像黄世仁一样直接把喜儿抢来抵债,但也会运用一些灰色手段,骚扰家人或者要求裸照,从而胁迫借款人还钱。当然,要是完全不符合法律的地下钱庄,那就是直接用暴力手段收款了……
所以,考虑到我们大多数人手头既没有这么多资本可供贷款,也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可以游刃于灰色地带,想要当个高利贷资本家怕是太勉强了。与其想着怎么靠贷款发家,不如多考虑一下如何避免落入贷款的套路,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为好。
小资本家也在给大资本家打工
当然了,很多贷款用来诱惑你的手段,就是告诉你,有了这笔贷款,你就可以当上老板,实现你的资本家梦想。那么有必要再考虑一下,即便我们当不了高利贷资本家,是不是也可以雇点人,做个产业资本家?
思路是很好,不过做产业资本家需要多少资本呢?就算我们平时真的过点苦日子,靠工资积攒下点钱,然后拉下脸,再向亲朋好友求一些,最后咬咬牙,管高利贷借来启动资金……加起来,也就够开个奶茶店吧。而这个奶茶店,大概率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而是某个更大集团的加盟店,我们累死累活经营下来,不管是不是盈利,都要向总部交加盟费。这么算下来,与其说是自己当资本家,不如说是在给更大的资本家打工。
大部分攒了点小资本,想要自己做生意的个人,实际上到最后都是这样被更大的资本所吞并或控制。其实这已经算不错的结果了,更惨的小生意人,可能会直接被大公司搞到破产从而沦为无产阶级。
这就跟大鱼吃小鱼一样,大资本的庞大体量,跟我们一般人所能积攒的资本相比,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而更多的资本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可供调遣,从而生产更好的商品,进行更好的营销,还能维持更低的价格,承担更大的损失和风险,从而让个体户那点微薄的资本无从竞争只能退出。
想象一下,如果大公司和个体户打起价格战,一个拥有百亿元资产的大公司可以烧好几个月钱,价格降到成本之下也无所谓,而对于资本也就几十万元的个体户来说,光是日常的房租和营业开支就可以把他们掏空了,更不用说打价格战了。当然,大部分情况下,轮不到大公司亲自下场,个体户就已经凉了……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外卖、网约车、电商平台,当初都是靠投入了几十亿元的补贴用来打价格战,才建立起了用户对这些产品的依赖。打价格战的两大巨头甚至将行业老三挤出了市场,更不用说无数的中小企业了。
成功学故事,听听就好了
是的,这世上不会缺少传奇的故事,总有人能够在大资本的夹缝中生存,甚至还有人可能凭借着超凡的运气白手起家,从一穷二白混到亿万富翁。但是真正白手起家的例子,古今中外,我们能见到多少?
大家翻翻几本成功学,里面提到的那些例子,我们去掉成功学叙事的美化,刨去那些家里有矿的,再刨去那些靠特权的,最后去掉那些运气好的,真正靠自己本事一点一点混成资本家的,是不是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人呢?
这些人风风光光当上老板留名后世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在市场上被资本碾成尘埃,留不下一丝痕迹?
显然,如果我们不是励志片的主角,没有无敌的光环加身,仅凭自己手里的这点资本,想要当上资本家,逃脱给老板打工的命运,是极为困难的。
如果有人觉得这是在传播负能量,鼓吹消极思想,故意熬毒鸡汤,告诉大家努力无用……那可就冤枉了。这只不过是在揭示资本的普遍规律,让各位了解到,如果按照资本的规则来玩,那么一切最终只会取决于资本的大小,即使我们再努力也很难玩好这个游戏。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就是攒不起足够大的资本呢?我们就得继续详细地探讨劳动的过程和工资的构成。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世上那么多大资本家,如果我们普通人成不了资本家,那么资本家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商贾巨富宁有种乎?这就要探讨起资本的原始积累了。
还有人会意识到,如果我们按照资本的规则,永远玩不过资本,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桌子掀了,换个规则重新玩呢?
恭喜,你触及了《资本论》的核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普罗大众撕破资本主义温情的伪装,揭露资本家讲出来的虚伪故事,从而看透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规则。本书接下来的所有内容,都将为这一宗旨而服务,也希望各位阅读本书时,能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