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
通常在辞书中“音乐”被定义为一种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随着时间流逝而展开的艺术门类。然而当我们进入中国音乐论域时,“音乐”的定义便开始丰富起来,“音乐”的面貌也变得十分立体多元。从上古时期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当代中国音乐的古今交融、百花齐放,“音乐”从来就不仅仅只有一种定义、一重身份,甚至“声”“音”“乐”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庙堂雅乐还是民间俗乐,歌舞大乐还是自度唱情,伴随着华夏文明发展的脚步,中国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时代文化使命,言说着不同的时代审美旨归。
虽然在中国音乐论域中,“音乐”以及相应的界定是如此丰富多元,其承担的作用是如此关键,但由于乐谱传承的缺失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中国音乐历史研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内容面临着“无声历史”的研究窘境。古老的诗篇是用何种曲调吟唱的?古老的乐谱是用何种方式读解演奏的?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古代音乐一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然而我们当真对此束手无策吗?其实不然。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在文明发端之际,音乐便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时候,音乐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与感官快适,更是切实作用于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生活的根本诉求。人们在原始神秘的“巫乐”中扶乩问卜、请神降神;在典雅端正的“礼乐”中尊尊亲亲、移风易俗;在恢宏盛大的“宴乐”中宴请四方、万国来朝;在清雅幽微的“文人音乐”中直抒胸臆、自由任诞;在千丛万簇的“梨园百戏”中针砭时弊、有补于世……在中国音乐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可以是沟通天人的媒介、可以是移风易俗的方法、可以是文化繁荣的象征、可以是借乐抒情的宣泄、可以是艺术自治的手段,当然也可以是音乐本身。
与音乐作用于历史的方方面面同时发生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对音乐概念的界定,对音乐表演重心、音乐审美理念转变与嬗递的持续影响。因而,当研究中国音乐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发生的重大音乐事件、产生的重要音乐作品以及生成的重要乐论思想时,对中国音乐多元身份、多义界定及其背后原因的梳理与总结,便成了今人全面解读中国音乐历史、补全完善“无声历史”的有效途径。《遇见中国音乐艺术》这本书便是基于这一理念写作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面对不同的参与群体,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音乐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东方诗性根因下思性与诗性如“蜜中之花”“水中之盐”一般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