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国音乐艺术(古代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铜制乐器

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与成熟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公元前2000年,华夏民族从陶土与铜混用的时代正式过渡到青铜时代,此时大禹之子启废除了禅让制开启了夏朝,中国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艺术愈发得到重视,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音乐演奏,出现了一批青铜乐器。

在夏朝之前,中国便已经有制铜用铜的经历了。在属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便曾出土了黄铜制的管,龙山文化时期铜器的运用更为广泛,开始出现小铜刀等日常工具。但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则是在夏朝,因为铜制品在那时不仅仅是器皿,更是一种社会符号与文化象征。仔细观察夏商时期的青铜器便会发现,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青铜容器。如青铜簋、青铜鼎、青铜斝、青铜爵、青铜瓿、青铜罍等。在这些器皿中既有食具,又有饮具,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饮食”器皿背后隐含的是祭祀先祖、神灵以及规约礼法、权力的意指与文化符号,所谓饮食用器实则就是礼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中融入了社会功能、政治意愿、宗教崇拜以及审美情怀,因而在这巫术正兴、礼乐未央的时代里,与这些青铜器皿同样被需要的便是青铜乐器。

铜制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夏商时期出土的打击乐器有铜铃、铜鼓、铜铙、铜镈等,许多乐器是在同类陶制乐器的基础上用铜改良而成的。譬如铜铃,总体形制与陶铃如出一辙,但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优势,铜铃的内部构造与部件的制作较之陶铃有着飞跃式的进步。1953年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后期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3 300年的铜铃,从图中可以看到其形制大抵延续了陶铃的样式。

图1-15 大司空铜铃

该铜铃的铃体、铃舌皆为青铜铸成,铃舌一端细长,另一端呈球形,顶端有小孔用于悬挂,这样的铃舌更易于演奏出美妙的音色。此外,铃上钮梁结实,呈完美的拱形,上端可见明显的缚绳痕迹,较之陶铃只在上端打孔悬挂的方式而言,这样的钮梁更方便铜铃音声悠扬传播。

同样悬挂演奏的铜类乐器还有铜钟。最初,“钟”的概念比较宽泛,曾被用作古代铜制乐器的统称,后来人们才逐渐加以区分。其中,将口朝下悬挂演奏的称为“钟”,“钟”体系的内部也有进一步的区分,譬如有甬和旋环的称为“甬钟”,无甬但又悬挂用钮的则称为“钮钟”,体积较大的“钮钟”又称为“镈钟”。江西新干县曾出土了一枚商代镈钟,呈合瓦体,有上端钮可用于悬挂演奏。与钟放置方式相反,另有一类口朝上、有柄的称为“铙”。商代的铙演奏方式较为多样,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几件大小不同的铙合奏。合奏的数目不定,有三件一组,也有五件一组。198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曾出土了一组三件的编铙,在更早些的1976年于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了一组五件的编铙。这些铜铙成组出现,有明显的大小区分,每一枚铙都能演奏正鼓音与侧鼓音两个音,可见当时编铙配合上其他乐器已经能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了。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既然有钟铃铙镈,自然便有铜鼓相和。虽然改用铜制,但铜鼓在形制上仍充满了各种隐喻。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了一具商代晚期的铜鼓,为模仿牛皮鼓面,制作者刻了许多纵横的纹路,两侧鼓面的周围均有三周钉纹,用以模仿原来木鼓、陶鼓蒙皮所用的冒钉。

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同时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对乐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材料到炙土烧陶,再到冶炼青铜,音乐文明依托着器物的进步而趋于成熟。

图1-16 商代铜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