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杨会计助我成神
沧桑的路由你去踩,
沉重的心谁来抚慰?
脚步已是很轻很轻,
任由耳边风儿吹过。
谈不上是伤心难过,
往后的路我还要走。
望你一眼已经足够,
没有太多太多奢想。
随心的漂泊去漫步,
不见一点希望的影。
难过总是不可避免,
伤心都是因你造就!
希望把这一切忘记,
希望不会留下痕迹。
希望在漆黑的夜里,
希望在万分绝望中。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已走到绝崖之颠,
我已泊在云海之滨,
我心已成燃焦灰烬!
望前方,
渺然无际,
心如箭。
希望仅存一线,
忧伤如此,
谁能见?
天再高,
海再阔,
路途再远也不难。
只是心难了,
情难断,
敢问今生能否天天见?
以上是我遭遇一次次婚恋失败后写下的一段心路历程。
事业稍有起色的我,在爱情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所以,一有空闲我就把孤独发泄在文字里。
开店之初,为了提高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除了大爷送我的一箱书刊,我自己也定了几分报刊脑补。
在槐玉大药房的北邻有家无名小吃,南邻是房东家的出国劳务公司,再往南有个富尔公司。
富尔公司的员工非常多,也是我们药房的主要客源之一。
“买瓶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可能是吃火锅吃的上火,起口腔溃疡了,这个药很便宜,还挺管用”
来买药的人正是杨会计,他为人热情、正派,与他同行的,还有富尔的业务经理的老总,他们几个刚从无名小吃吃饭回来。
这无名小吃,虽然名字叫无名,但在镇上却是非常有名的老字号。
经过几次来买药相熟之后,杨会计便经常在饭后来药房小憩,或是看会报纸。
在告别了四处打工的生活之后,经营药店让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
因为一开始不会用电脑,杨会计便不厌其烦地教我电脑的使用和用word编辑文稿。
又因为刚买来电脑还没连宽带,有时候我会把写好的稿子发给杨会计,让他帮我发出去。
投递员老王,四十多岁的年纪。
与他的年龄不符的是,头发几近花白,黑发很少了。
可他从来不染发,瘦小的身躯显得比较干练,黝黑的脸膛配上洁白的牙齿,更显敦厚和朴实。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有一手漂亮的好字。
那是在一次送报的时候,他随手拿出了一张空白的报纸在上面划拉了几下,一首漂亮的伟人诗词《长征》出来了。
打那以后,我就对他特别的尊敬。
但不同的是,很多人见他来了,老远就用异样的眼神瞟他,用毫不掩饰的鄙夷的口气说:
“干这个人家给你多少钱啊?”
那意思好像是说:“看你这把子年纪,都老白了头了还干这个。”
这个时候老王总是回答:“工资涨了,一千多块钱,过几年退休了生活也能有个依靠。”
“槐玉,来稿费了!500多呢~!”投递员老王还没进门就高兴地咋呼。
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中国医药报的,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
因为在投稿的时候留的地址不详细,在见报了几篇文章之后,一开始并没有收到稿费。
于是我就问了一下支主编,没想到他一下把前几回的也补上了。
那时候稿费虽然不多,头条大概一两百,小豆腐块文也就几十块。
但这却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毕竟,这可比在药厂和建筑队时挣的钱不一样。
每次给我送来报社的汇款单,老王不忘了鼓励我几句,夸我是咱们镇争稿费最多的。
一边整理报刊,他一边讲着自己的故事。
原来,这老王家境十分清贫,开始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所以很早就下学去做小生意。
再后来,邮政局招工才干了这个相对稳定的差事,而且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也怨不得他老抱怨说干俗烦了。
或许是家庭的原因,据说老王很大了才结婚,媳妇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再婚。
但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这事,只是说起来的时候,盼着我结婚的时候喝我的喜酒。
老王一提起他过去的不如意来,总是重复着那句口头禅:“什么也别怨,怨就怨自己。”
虽然那是在极力的开导自己,但这样的态度是积极的。
老王媳妇在农村,家里有地,他经常提起他家后面的果园、菜园。
说等退休有时间了,除了练练书法,也学着写点东西,顺便料理着果园。
——看得出来,他对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自从跟杨会计学会了使用wrod文档编辑文件,我在报刊发文的数量大增,多的时候一天会收到好几笔稿费。
在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期间,我的一篇《爱书人的烦恼》先是在齐鲁晚报发表,署名为“醒睡子”。
因为在文中介绍了一本由潘兆仲先生写的《名人中药故事荟萃》。
文章见报后,书的作者潘兆仲先生找到了报社。
然后再辗转通过报社编辑与我取得联系,并通过邮寄的方式赠送了我几本他的新书和两幅画。
后来,我还有幸与潘先生见了一面,见面的地点就在我的槐玉大药房里。
还记得当时店里有顾客正在买药,因为这之前没打电话联系。
潘先生的突然到来,一开始让我误以为是来了买药的顾客。
还是先生先做了自我介绍,说是恰巧路过这里,就过来看看。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单身,药店的店面也非常小,药柜也是大爷单位替换下来的老古董。
有时候一天来忙得口干舌燥,也卖不了多少钱,所以我也无以回赠。
现在想来,仍然心生歉意。
那篇《爱书人的烦恼》在见报不久后,又被评为那次有奖征文的优秀奖。
也许是因为得的是小奖,获奖名单公布很长时间以后才知道自己得了个奖。
后来询问征文组织方得知,由于时间太长了,证书已经弄丢了。
以下是2009年写的《爱书人的烦恼》原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苏秦从学鬼谷子,开始时因学业不精,游说各国未能成功,弄得衣衫褴褛而不得已回家后,遭到家人万般耻笑,后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挂六国相印,衣锦回乡”,读书的好处不言自喻。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贫,常常饿肚子和遭人白眼,最渴望的就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但终究是“有那个心志,没那个天份”,于是一有不得意的时候,便往书屋里钻,借此解愁消闷。
从药伊始,伯父不仅为我找来了一些药学书籍,还给了我一本《名人中药故事荟萃》,细细读来,让我受益非浅。
书是临沂的潘兆仲先生写的,从民间的传说到古代的皇帝,从古代的中国到古代的欧洲,从封建社会到民国直到解放后,书中所搜罗的故事可谓包罗万象,这其中许多与中药有关的名人故事,不仅读了让人陶冶性情,汲取一些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浮躁的心态变得深沉,还能学到一些很实用的中医药秘方和常识,及一些养生、健身、强体的秘诀。又因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很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除了这些,我对本书中一些中药别名的由来也很感兴趣,通过读这些故事,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一些中药的性能及用途,我因此也喜欢起一些中药别名,作为自己的笔名或网名。可惜的是,本书几经传阅,已经破旧不堪,以至到最后连封面也折掉了,我只好把它小心地用胶带粘起来。最后传至一位朋友手里,见好长时间了也没有送还的意思,但因为感情交好,自己开不了要回的口,既然都是爱书之人,我只好以书为喻,把我的第二本藏书——《道德经》拿出来相赠说:“这一本更好,您拿着看看吧。”口头上说得很大方,但心里头还是想,我那本书您都看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送还了吧?朋友若无其事地说:“那本书还没给你拿来,这本我拿去看完了和那本一块送来。”我心里一阵高兴,嗯,总算他还没忘记了。
又是很长时间过去了,而且几次见面,书的事,朋友只字未提。我的心里又难受了,莫不是他把书弄丢了?于是,我狠心拿出了我的第三本藏书——《鬼谷子》,因先前知道传说中的鬼谷先生为战国时张仪、苏秦、孙斌、庞涓等风云人物的老师,所以特别崇拜,后在书店买了一本,谁知朋友又毫不客气地给拿了去!
吴越战争时期,传说越王勾践按照《周易》的原则行事,才得以在危难关头化险为夷,最终反败为胜。我忍不住又买了一本《周易全书》。书还没开始看,恰巧朋友又来了,我拿着书向他炫耀说:“你看,这是我才买的。”,我以为才买的书他是不忍心给借走的。朋友接在手里边看边称赞说:“好书!好书!”,说着就把书往自己的包里一放,转身走了。嗨,你说把我急得,本来让他看书的目的是想让他还书,哈哈,这下可好了,连刚买来还没看的也拿去了,看来,这书非得我开口要不行了。
当然,以上所说并非旨在挖苦朋友,本文只是借喻爱书人的心急之情而已。人在读书中受益,在赠书时结交朋友,这才是爱书人莫大的喜事。只有爱书的人在得不到他想要的书时,才是为人最大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