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康德、休谟和亚里士多德的神仙吵架

上面我们主要说的是归纳,而本节则要讨论因果关系的本质。当讨论到归纳的时候,经常会牵涉到因果,因为二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正确地判断因果关系,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有很大作用的。这是因为,我们若要在经验的层面上对世界上所发生的诸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的话,就特别需要因果关系来帮助我们。

那么,因果关系的哲学本质是什么呢?不管它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确定:对于因果的讨论,肯定是处在经验之理的层面之上的。

因果关系里的时间因子

讲到因果,我们经常使用的句型是“因为……发生了,所以……发生了”。稍微一转换,也可以变成“如果……发生了,那么……发生了”。如果把它转换成“如果……那么……”的句型,那么,这就很像在“逻辑之理”的层面上所讨论的“条件句”了。既然因果之理都是可以用“如果……那么……”的句型来表达的,那么,为什么因果之理不能在逻辑的层面上来加以讨论呢?

之所以不能这么做,理由就是:尽管所有的因果关系都可以通过“如果……那么……”这样的句型来加以表达,但是很多“如果……那么……”的句子,未必就一定表达了因果关系。先看下面这个例句:

如果连你的话都可以相信,那么母猪就能上树了。

这句话并不是因果关系的表达,但它是逻辑之理层面上的“条件句”的一个案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如果……那么……”的句子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不出现的,也就是时间的前后相续关系。在“信你的话”和“母猪上不上树”之间,没有先来后到的关系。

再看另一个句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老大现在就对小弟发令的话,小弟我立即背着母猪上树。

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明显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因与果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续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肯定是老大先发命令,小弟才能跟着执行命令。

不过,这也不是说前后相续的事件发生了,就一定是因果关系,因为两件事可能是偶然地前后相续了。比如,你上了地铁3号线,我也跟着上了地铁3号线,这未必是因为你和我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与之对比,你如果发个短消息给我,说“我上3号线了,你快跟上我”,我看到这个消息也上去了,这就是因果关系。所以,有时间先后相续未必保证因果,但是凡有因果关系者,必然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续关系。

存在感官范围之外的客观因果吗?

正因为因果性和时间完全勾连在一起,而时间又是感觉材料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我们就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上了:在感官范围之外,到底有没有因果性呢?而这又牵涉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感官范围之外,到底有没有时间呢?

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不同的哲学家是有不同看法的。在这一节我们也要引入几个哲学家的讨论,就是康德、休谟和亚里士多德。

客观因果不存在

休谟发言:“我再重申一下我的观点,所有的因果都是主观因果,客观因果根本就不存在;而主观的因果归根结底就是归纳,归纳的本质是一个心理活动,其本质就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原因的。你在感官范围之内与之外所划定的楚河汉界,我认为是有点夸张了。我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四种,这主要是根据原因分类,分别叫‘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与‘动力因’。”

休谟听不懂了,说:“你能举些例子吗?”

亚里士多德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房子为什么那么牢固?从形式因的角度上来看,就是因为你房子的设计方案(形式),是最牛的设计团队做的。形式因的介入,也牵涉到了时间上的先后相续,因为客观上是设计师设计图纸在先,按图施工在后,所以前面的事情才能牵引出后面的事情之间。”

“说完了形式因,再来说质料因。质料因,就是材料所提供的成因力。你在造房子的时候,从市场上买来了最好的建筑材料,并保证所有的材料都按照正确的形式被配备到了一起,楼自然就起来了。但再好的图纸,也需要建材去实现它,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到这里,休谟就说了:“我现在听明白了,你要讲的‘动力因’,大致就是说:这个房子建立在地基上,完全符合力学的原理,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撑,所以这个楼很牢靠。至于你要说的‘目的因’,是指设计团队建造此楼的主观目的,如到底是造商用楼还是商住两用楼,等等。没有造楼的目的在前面牵引,是没人会去造楼的。”

亚里士多德说:“孺子可教。而且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这四种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换言之,由于的确存在着某人去盖楼的动机和目的,的确存在着地面对于墙壁或者整个建筑的支撑力,的确存在着建筑的设计图纸,而且的确存在着相关的建材,最后,楼才被盖了起来。”

但休谟立即反击:“可您不想想看,您说的这些,有哪一项脱离了人的感官范围和思想的范围的?你觉得这个团队的图纸好,这是因为大家都说好,这些东西可都在感官范围之内。同样的道理,另外的几种原因也可能是感官世界的一部分。”

休谟继续说道:“在我看来,与任何别的人一样,您所看到的,无非就是不同的感觉表象。它们反复出现,您的心灵则由此找到了一些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您再对它们进行归类,并认定这些表象分别与目的、形式、质料与动力有关。但是,这样的归类,能够在根上影响到我的理论的准确性吗?您的‘四因说’能够跳出感官世界的一亩三分地吗?”

感官范围内也有客观性

两个人吵到这里,康德终于插话了:“休谟,我首先得表明立场。在某些问题上,我是和你站在一起的。我也认为因果关系不能超越感官的限度。但是我的论证在细节上却和你略有不同。”

“我的论证是:我们讲因果关系的时候,都要涉及时间上的先后相续。但时间是从哪里来的?根据我的研究,时间就是我们心灵产生出来的,而时间又构成了因果关系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因果关系又怎么可能是在我们心灵之外的东西?它肯定也是我们心灵构造出来的。”

“但休谟啊,你的理论也犯了个错误,即认为人类的因果概括全部是心理习惯。按照你的说法,科学中的因果研究的客观性也就没有了,因为貌似一切都是心理习惯么!但我们都必须要承认,牛顿力学是有客观性的。所以,与科学相关的因果联系也应当应该有客观性的。”

康德接着说:“那么,怎么既承认因果关系在感觉限度内,又承认其有客观性呢?那就得重新定义‘客观性’。以前我们说的‘客观性’,指的是因果关系与真实世界中相关情况的彼此符合;我现在所说的‘客观性’,是指感官范围之内人与人的观点之间的彼此符合。这种意义上的‘客观’,并没有超越感觉的界限。”

这时候休谟说:“你说的这个想法好有意思,好像是对我的理论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补充。”亚里士多德听了非常不开心,他发现康德归根结底还是倾向于休谟的,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哲学讨论是没有答案的

上面呈现给诸位的这番对话,是我在书桌前空想出来的。我想通过这则对话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哲学讨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哲学训练的目的,是让你看到各种哲学思想相互交锋的过程,由此提高自己思考抽象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