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满园春色关不住
自然语文的教学观认为,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启蒙教育,与文化发生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它与文化同构共生,天然地处于文化传承、母语习得、思维培养、表达训练等多重课程目标维度中,这给语文教育及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课程创生空间。自然语文课堂文化,取向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形态思维空间;自然语文课堂教学母语言语人格,拓展母语文化价值版图。自然语文的课堂教学,通晓课堂多维学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多维学情,便是儿童人格统一性在课堂上的自然呈现,唯有通晓这一点,核心素养才能与儿童的精神生命整合在一起。
1. 自然语文与立德树人完美相遇
自然语文,踏浪逐日,唯热心人可与其学;承古纳新,且诚意者得入斯堂。
自然智慧课堂,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悲欢离合跃于纸上;语文听说读写,一撇一捺一提一钩,人间百态尽收囊中。自然语文课堂是构建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阵地,自然语文课堂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提升的最好方式,而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主要依据。自然语文通过坦诚的交流、教育,可以拉近我们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相信并信任我们,这是教育的灵魂。自然语文老师让每个学生信任自己,这样我们更易将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和温暖,让学生信心十足,让学生自尊满满,让学生成长健康。自然语文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身作则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就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延伸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再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解题技法的灌输,要重立教学的理念,把“立德”放在知识传授的前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共进的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努力。
自然语文的文化观倡导语文教学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回到综合的生活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填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让语文教与学成为充满奇妙感觉、想象、思考、领悟的过程,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自然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
自然语文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塑心,以心传心。心帅身,身帅言,所以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就像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面,小鱼在后面,游着游着,小鱼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自然语文是传承正能量的课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上课不仅仅是报答案,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走近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学生就能真正脱离束缚,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的想象放飞,使学生的灵性唤醒,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自然语文积极倡导一种“森林式”教育。“森林式”教育为学生的求知与进步提供了最广泛的自主性,为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开拓渠道,不唯高考马首是瞻,而重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素质与品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惠及学生的一生。“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这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相一致。“森林式”教育提供给了每一个教育对象以尊严、个性、平等的空间。森林为鸟儿葱茏了绿荫、涵养了水源、汇聚了营养,它为鸟儿准备好一切,包括必需的挫折和创伤。虽然比鸟笼更适合成长,但是森林仍不是鸟儿最后的天堂。“森林式”教育的课堂注视鸟儿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地方,森林会永远守望鸟儿的智慧、放飞鸟儿的希望。“森林式”教育的课堂就应该是像森林一样的地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和需要的教育。“森林式”教育应该是广袤的森林,为了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多种所需,保护它们,养育它们,放飞它们。
在自然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文化和历史的中心,人、文化、历史、教育几者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是培育个体人格精神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唤醒个体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识,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使其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完善与丰富。也就是说,自然语文创造文化是手段,完善个体人格,唤醒、丰富个体精神生命,实现人生完满是目的。自然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的过程,它摄取文化的价值,使之内化为个体生命之中的人格精神。教育并不是专指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植于人格内部,唤起个人的价值意识,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灵魂的唤醒”。自然语文的教育体验、陶冶多维的价值,使人成为在不同的境遇中获得不同价值体验的人。这些体验包括:理论价值中的真,审美价值中的善,社会交往中的爱,权力运作中的力,宗教价值中的圣,经济价值中的利……也就是让人能体验到美、悲、喜、崇高、真实、博大等,全方位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自然语文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目的不是传递已有的东西,而在于内在创造性的唤醒,提高个体人生品质。
自然语文,本曰生态,教法自然;自然语文,妙在点燃,技法自然;自然语文,巧以唤醒,学法自然;自然语文,伟在成长,师法自然。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花并不是都开在春天里。迎春花开于早春,菊花盛开于晚秋,蜡梅怒放于严冬,任何一种树木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种子种下去不可能马上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种树木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开花结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树木如竹子,要生长许多年,一生只开一次花。树木到了一定的时间,到了一定的季节,自然就会开花结果。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优秀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一个思考者、一个精神世界的引领者,要担当起带领学生一起去发现美的责任。比如穿行在古代诗歌之林的时候,要从学生生命个体出发去帮助学生发现古人生命过程的丰富多彩,去寻绎古人生命体验对我们今天的人到底有什么滋养,去发现言语之外情感深处的美丽,去营造传递情感、相互体验的生命交流场;而不是淹没在朗读背诵、字句阐释、知人论世上。只有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去发现,才能真正从文本世界中感受到精彩的人生。自然语文引领每一个人,都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让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们一片绿色,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而无论是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离不开泥土,离开泥土,不能成长,更不能成形,任凭风吹雨打,东倒西歪。请不要留恋草的生活,赶紧改变,让我们成长为参天大树。人的成长与树木生长一样,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长规律。我们要客观看待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差异,克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静待花开,静待孩子的成长和成功。自然语文,百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谱写华章;自然语文,几代栉风沐雨,春华秋实,铸就灿烂。自然语文,风景独好,桃李竞芳正兹时;自然语文,硕果最丰,栋梁争茂唯此间。自然语文,凝聚百年积淀,师道自然孕育着桃李满园。
2. 自然语文课堂的人本文化构建
自然语文智慧,发酵旨在纳天之“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自然语文教学,细节意在吸地之“灵”,千法并行而不相悖。自然语文的课堂文化,洞察语文核心知识。纪伯伦诗云:“一粒珍珠是痛苦围绕着的一粒沙子所建造起来的庙宇。”
如果说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一座珍珠式的庙宇,那么,我们必须还原到最初的那一粒沙子,才能真正理解庙宇的庄严和恢宏,这最初的沙子便是“语文核心知识”。自然语文的课堂文化,涵养母语文化底蕴。余秋雨认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中国文化的特性在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不仅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之道,也确证和彰显着民族的集体人格。
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构建,构筑言语实践版图。潘新和主张:“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自然语文的发展课堂要致力于言语实践的创新、言语人格的培养。
自然语文教育重塑专业成长品格。朱永新说过:“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其实,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
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学思不二、知行合一,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品格。自然语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自然语文教学守望课程精神家园。叶澜强调:“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致力于追寻语文教育的生命意蕴,和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大地上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自然语文面对教育的态度是要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来做。教育的情怀和资本无关,也和互联网无关。当初孔子在曲阜筑杏坛,其教化影响力远远大于现在的任何一个教育企业;朱熹等智者在岳麓书院传道,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远胜今日的任何一所大学。自然语文的教育,首先是做影响人和培养人的事业,即影响人的生命态度、培养人的人格品质。
自然语文教育是一首诗, 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自然语文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自然语文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这一切皆源于一种情怀。自然语文课堂文化,凝聚百年积淀,师道自然孕育着桃李满园;风景独好,桃李竞芳正兹时;硕果最丰,栋梁争茂唯此间。自然语文课堂文化,倡自然阅读,崇尚母语本源;兴自由习作,践行儿童本位;重自主体验,追求实效本真;引自能探究,注重学科本色。自然语文课堂文化,超越“我注六经”,发展“六经注我”;追求内心恬淡和宁静,研究思想自由与致远,寻觅万物和谐之体验。
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着眼于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失掉现代属性。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自然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3. 自然语文教育理念的智慧升华
自然语文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全面、和谐成长”,超越“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理念,更加强调教育民主化、人文化和科学化,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均衡,深度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从终身教育角度去追求教育本质——实现自我教育。自然语文的课堂是学习者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课堂,为学习者搭建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采用各种导学策略和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教师智慧导学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自然语文的人本课堂理念倡导“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语文化”的终身学习理念,推倒单一、封闭、传授课堂的“围墙”,使学习活动从单一的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一体化、持续化、连续化,为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奠定坚实基础。自然语文的人本课堂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学习、动态学习、全方位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主线,在活动探究中培育能力、在问题对话中发展思维。所以,自然语文理论的精髓在于提高学习者学习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学习力养成是基于每位个体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学生、学习者教师都能够通过学本课堂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对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自然语文课堂通过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创新智慧导学能力,培养教师课前、课中、课后智慧导学能力;通过智慧导学,使学习者学生、教师能够走进文本,实现对话,解决文本问题,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情感。只有学习者学会学习,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有了热情。有了学习情感,便能够形成习惯。有了习惯,便逐步形成能力。学习者经过几个学期的修炼,便能形成个性化特色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教师的学习力都得到极大提升。
自然语文教育理念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分出界限来,即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无所不包。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要做好这件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学习,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一定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
自然语文课堂着眼于核心素养,不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着眼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基础教育,分出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在语言学习上,也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初级语文,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人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思想盲。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
自然语文课堂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核心素养应该是稳定的,自然语文积极培育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就是要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在提出双基的时代,对于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仍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当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驳的现实是,语文学科不要过于知识化,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素养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4. 自然语文倡导以人为本新文化
自然语文倡导构建生命乐园,学坛、教坛、论坛,坛坛有味健美和谐;底色、彩色、亮色,色色生辉养正博学。智慧课堂践行教学共生,真教、理教、活教有效课堂悄然抵达,预学、互学、评学综合素养全面发展。自然语文的课堂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目的是实现“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
自然语文教学倡导以学定教,教学理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师道自然,教学定位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师法自然,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师学自然,教学策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师技自然,教学方案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师练自然,教学实践拓展语文核心素养;师评技自然,教学评价拥抱语文核心素养。在内涵上实现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型,体现“自我建构”“对话建构”和“活动建构”。在内在特征上主要体现六点:一是要素,将“问题”嵌入课堂;二是关系,师生建立“大小同学”式关系;三是方法,采用建构式主动学习法;四是策略,师生开发合学型智慧导学策略;五是组织,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平台;六是工具,使用问题导学型学习工具单。自然语文的教育思想呼唤着“以人为本”理念,能够让学习者成长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自然语文课堂“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为同一个主体,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作为统一主体,都是平等的合作学习者,全过程都体现“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拓”的新思维。教师和学生之间解除了那种“导”与“被导”的“上下级”等级关系,促使师生关系由“长幼管教型”走向“平辈合作型”。
自然语文课堂“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促进教学方式转型。“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教师身份为“大同学”,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自己也是合作学习者,以学生身份参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这种角色的转型,促使课堂方式由“教师讲授型”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型”,有效促进教学方式转型。
自然语文课堂“以人为本”理念有助于创建民主、和谐、人文的合作学习氛围。“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师生关系为大小同学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平等交往、真诚交流、合作探究,通过学习者对话来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渲染了民主、和谐、人文的合作学习氛围。营造这种和谐氛围,有效地促使课堂性质从“教师控制型”向“合作对话型”转型。
自然语文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课堂“主人”。所谓课堂“主人”是指爱学习、会自主学习、善合作学习、有学习智慧、有学习权利和自由的人。“主人”意味着拥有学习的权利的地位,有学习的自由和空间,有学习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在自然语文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学生尊严得以真正保护、学生人格得以真正呵护、学生地位得以真正保障。
于是,学生逐渐地成长为喜欢学习、会自主学习、善合作学习、有学习智慧、有学习权利和自由的人。从此,学生和教师也都自然地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自然语文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助于建构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学习者主体观,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精髓和终身教育思想。自然语文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建构“师生一体”的学习者主体观。“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师生一体共同发展,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都是主体,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合作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研究、彼此分享、实现多元发展。从根本上能够解决教本视野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与“被主导”的矛盾问题,为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搭建平台。
自然语文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国家“主人”意识。一个学生能否成长为课堂主人,影响着将来能否成为国家“主人”。在自然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民主的同一个主体,都是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人”,不存在“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是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和谐学习者。学生和教师长期在这种民主、人文、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信心渐渐得以增强,责任感渐渐得以强化,学习主人意识渐渐得到固化,为将来成为负责任、敢担当的国家“主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然语文的“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自然语文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同一主体的学习者、发展者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有起初的“教师显性主体”和“学生隐性主体”关系,逐步走向最终的“学生显性主体”和“教师隐性主体”关系。当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小的时候,呈现为隐性主体,教师可能是显性主体;当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主体的隐性逐步走向显性,反之,教师主体从显性将逐步走向隐性。这里,不存在“主导”与“主体”的高利害关系,而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都具有学习权利的、具有学习尊严的一个“大主体”,师生相互信赖、共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共同促进成长。于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本课堂中双双得到成长。学生在“大同学”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同时,作为“大同学”的教师在指导的同时也将不断学会学习、不断学会研究,也将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得到发展。
5. 自然语文打造知识建构型课堂
自然语文的课堂是知识建构型课堂,即是教师、学生及参与者共同的“学习场所”,其内涵体现在“知识建构”,与教本课堂相比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也就是说自然语文课堂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的地方”,而是“学习者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的地方”。自然语文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讲授者,而是与学生一道共同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者。在自然语文的课堂文化视野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积极引导学习者(师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在自然语文课堂中,学习者始终是以问题导学为主线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在学习者原有认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学习者通过积极思考、实践、探索、联想和评价实现知识“迁移”和“同化”,不断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功愉悦。学习者通过独立自主地开展知识建构活动,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不断培养“我能学、我会学、我爱学”的自信心,持续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自然语文的课堂倡导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对话学习,强调学习者(师生)通过合作对话来建构知识。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建构知识基础上将围绕发现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对话建构活动,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活动达到收获分享、规范评价、反思提升的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者内部对话使每位学习者的信息得以交换、认识得以升华、见解得以交流、思想得以融合、问题得以解决、是非得以辨析,从而达到高一层次的意义达成和知识建构。在“对话建构”过程中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智慧导学,而不是系统讲授和精讲点拨,主要任务是触发、交流、分享、促进,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智慧介入,通过阐发自己的见解、认识、智慧和经验给学习者一定的帮助。“大同学”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而是体现在课前预习指导和新学习能力培养上,即功在课前。
自然语文的课堂倡导师生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者(师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知识,真正体现“做中学”教育思想的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和要求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实践探究活动,使理论假设、问题假设得以验证,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继而对发现、生成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更加科学的解决。学习者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使技能型经验得以历练、技能型能力得以提升、技能型知识得以形成。“大同学”教师在活动建构过程中要提供学习目标和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学生活动学习需要适当提供帮助和指导。整个活动建构过程由学习者以团队形式来完成。
自然语文的课堂在内涵上强调“知识建构”,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情感丰富和思维发展。突出强调自主性、主动性、生成性、对话性、思维性学习,强调建构式学习和高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和欲望,着力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智力、潜能、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自然语文课堂的主要特征:“单向控制”走向“多元民主”。自然语文课堂的要素:将“问题”嵌入课堂。在教本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为“学生”“教师”“课程”和“环境”等四个要素,往往强调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和变化,突出的主要是显性要素,忽视了内在的隐性要素,如目标、情感、问题、思维、潜能等。
而要提升内涵型课堂品质,隐性要素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隐性要素将改变显性要素的作用。在自然语文课堂中,特别突出“问题”要素地位,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理念,追求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而不是教师导学为主线的学习。将隐性的“问题”要素,提升为显性的核心要素。将原有的四个显性基本要素增加为“学生”“教师”“课程”“情境”和“问题”等五个基本要素,并将其中的“问题”要素视为关键性要素。
自然语文课堂将“问题”要素提升为显性要素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问题”是“目标”的下链,“目标”是“问题”的上链,如果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实现学习目标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完成学习目标,那么,就能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教学方式转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了“问题”,师生的教与学就有了“抓手”。有了“抓手”,师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等学习。
于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能够促进教学方式转型。三是有利于培养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能力,指向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问题”学习,学生就逐步学会问题发现学习、问题生成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培养研究性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写道,总的来说,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在自然语文课堂视野下,师生关系将发生本质性变化:由“上对下”传递关系发展为“大小同学”间的合作关系。首先从教师角色称谓上进行创新,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认知能力发展情况,逐步由教师讲授、教师指导走向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当教师走进自然语文课堂教室时,即刻转换身份,教师让学生称其为“大同学”。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合作学习关系,建立一种“平辈”的合作、对话、协商、和谐、发展的同学关系。只有教师转换教本角色和身份,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发展关系,才能以平和、愉悦的心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合作对话学习;才能创设充满民主、开放、和谐、合作、自由、发展、自信、安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才能以理性和智慧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高质量实现学习目标;才能以专业化视角与学生共同体验成功喜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赢”。
自然语文课堂采用建构式主动学习法。在教本课堂中,教师最擅长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提问法和启发法等。在自然语文课堂视野下,对教学方法将进行深度创新:将被动式、接受性教学法创新为主动式、建构性学习法。在自然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学习者身份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第一显性主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围绕“问题”
开展自主合作展示对话,学习活动一般都是由学生轮流主持。随着学段、年龄的增长,课堂逐渐由教学走向学习。甚至,可理解为自然语文课堂几乎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教师“教”。在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平台上,发挥每个学生主体、每个小组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学习过程变成“大小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体验成功的过程。所以,这种课堂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展示对话学习法、问题发现法、高级思维训练法等。这些方法都属于主动范式下的建构式学习方法。由于自然语文的课堂内涵发生质的变化,在自然语文课堂中,教师无须使用或尽可能少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但是,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问题解决难度,生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使用提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在使用讲授式教学法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全班展示对话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以“大同学”身份进行规范性指导或补充。
自然语文课堂是师生开发合学型智慧导学策略。在教本课堂中,教师所践行的是传递型教学思维,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大多不是合作型教学活动。所谓的智慧点拨就是“精讲”和“提问”,最终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也没有得到专业成长。在自然语文课堂视野下,对教师如何进行智慧导学将深度创新,积极倡导建构型学习思维和合作型智慧导学意识。自然语文课堂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在民主、人文、和谐的对话系统中通过平等对话,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丰富人生情感,促进能力成长。作为“大同学”的教师要开发合作型智慧导学策略,要根据学习需要给予智慧引导,启用多元激活策略。当学生之间对话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采用“煽风点火”策略、“调拨离间”策略、“小纸条”策略、“二次讨论”策略、“诱思引导”策略和“直接指导”策略等。比如“小纸条”策略可以在备课设计中准备,智慧导学过程中使用。教师要尽可能少使用“直接指导”策略,不要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6. 自然语文关注学习力形成发展
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做关注学习力形成发展的教育要达到一种境界,情怀必不可少。自然语文教师应有八大教育情怀,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仰情怀,大爱无疆、仁爱之心的师德情怀,善于创课、独具匠心的匠心情怀,坚持不懈、常教常新的课堂情怀,水滴石穿、终身学习的学习情怀,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科研情怀,甘当绿叶、淡泊名利的奉献情怀,情趣生活、热爱教育的快乐情怀。所谓虚怀若谷,若水若云,禅思静致,才为自然语文教育情怀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唤醒,教育者只有具备真正的教育情怀才能给予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困,才能避免背离教育的鲁莽,以心对心,才能做到以灵魂去唤醒灵魂。教育者既需传道、授业、解惑,又需感知、善引、循导,唯有若水若云、禅思静致的情怀,常补自身不足,常修自身之道,以主动上进为帆,以勤修苦学为桨,不断充实、提升、完善,才能将灵魂修炼得尽善尽美,才能具备唤醒其他灵魂的无穷力量。自然语文的教学观认为,“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特别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学好”和“好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好学”则是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好学”则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由此可见,“好学”远比“学好”重要……“好学”,实际上是懂得如何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这种能力中包含“好奇”“好问”和“好思”这三大要素……自然语文的教育强调从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引导学生从“厌学”走向“想学”,从“想学”迈向“享学”。“学会”不如“会学”,“会学”不如“想学”,“想学”不如“享学(享受学习)”。自然语文积极创建一种学生“享学”的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不用教师教,他就能找到学习的金钥匙。如果不“享学”,再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对他也不起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不是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而是解决享学不享学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情感交流零距离。“享学”课堂的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活动,这种情感交流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共鸣是课堂气氛是否和谐的主要特征。教师饱含热情的教态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能促使学生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情感是连接知识、行为和信念的桥梁,通过情感作用,把知识活化在人的血肉之中,使之产生内心体验和态度,然后付诸行动。在“享学”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一起辩论,一起商量,一起研究,甚至是共同开怀大笑、嬉戏欢闹……智慧的“享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在潇洒活泼的神态中透出灵气和浪漫;在灵活教态的伴随下,用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同学生侃侃而谈,使每一句话都具有启发性,使人听了感到特别舒服。使学生在课堂上简直看不出明显的师生关系,“享学”课堂的教师和学生简直“融为一体”。
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师生互动零距离。新课程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减少因为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造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僵化。“享学”课堂上的老师在与学生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中,全程体现互动,而不是单向地“灌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师生互动的创新思维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在“享学”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交流生活的体验,谈论人生的意义,探讨习作的窍门和方法等。在“享学”课堂老师的课堂上,通过师生、同伴、文本、生活的多向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学生虽身处教室,但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异想天开,甚至可以胡思乱想,力求达到文思泉涌、下笔如神。
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绿色评价零功利。在应试教育观念下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异化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分数判优差高低,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分数,形成了功利观念,缺失了体验发展的过程。“享学”课堂尽量减少考试和评价的功利色彩,弱化考试的划分等级和筛选功能,强化评价的及时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的功能,使评价成为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多年来,“享学”课堂一直在评价的内容与形式、试题的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让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智慧语文评价是以发展为宗旨,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形成零功力评价,以阳光评价(公开、公平、快乐)为载体,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过程,体验习作发展的成功。
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指导优化零损失。“享学”课堂倡导指导过程的最优化,拒绝无效练习,力求把课堂损失降为零。要实现“享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零损失,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安排好教的活动,而且要安排好学的活动,最重要的是要着重安排好教和学活动的有机配合。智慧大语文强调树立生活的大教育观,努力做到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快速观察、快速思考、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描述生活。“享学”的课堂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而且要重视情感的交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创设最优的教学条件,并使各种教学条件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读写结合零脱节。“享学”课堂的读书观是大的阅读观。“享学”的课堂指导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读课本的书,还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的书、实践的书、阅读音乐书、阅读图画书、阅读声音的书,阅读影视的书,阅读方方面面的书。“享学”课堂的读书观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可以指导学生用眼睛读,还可以指导学生用耳朵读、用手读、用心读、用鼻子读、用口来读……努力达到“三读”:读中仿,仿中创,链接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读中变,变中练,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读后感,悟中练,搜索读写结合的灵感信息。“享学”
课堂做到导中读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评后创新写。智慧的“享学”课堂通过读的练习,向古人学智慧,向今人学文笔。通过写的练习,为做人而学习,在内容上求真;以教育促做人,在心育上求善;以对话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智慧的“享学”课堂力求达到读写结合零脱节的美好境界。
自然语文的“享学”课堂,情感开放零约束。智慧的“享学”课堂教学观认为,学习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自由,才能活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智慧的“享学”课堂在教学中实施模式教学而不模式化,积极倡导在入门模式指导下的自由学习体验,主张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成语言文字。在“享学”课堂指导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情感开放零约束。
自然语文的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具备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方式,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将自己的精神家园经营得丰厚富足,始终保持高贵而本真的内心,坚守内心最深刻的宁静,守望一份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拥有一份物质无法衡量的快乐。教育者的情怀要有一种禅思静致的生命状态,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生活态度,内心要时刻充盈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这才能让每一个和我们相遇、相处过的受教育者都能在温润如玉的包容里逐渐成熟,在清风拂面的引导中走在正确的成长之路上。
综上所述,自然语文课堂文化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一辈子。语文学科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学生与它有天然的联系,有心灵感应。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而教育过程则一定要不露痕迹。当我们处处刻意表现“教育”时,教育往往不会出现,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当我们“忘掉”
教育而忠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时,教育往往如愿而至,这叫“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自然语文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自然语文课堂文化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