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征夷大将军传说
从1336年到1573年,统治日本的是征夷大将军足利氏一族。“征夷大将军”,最初取自中国的“征东大将军”,是日本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日本将东北部的阿伊努人称为“夷”,创出了“征夷”这个新名词。
在古代天皇专制时期,征夷大将军只不过是负责统兵打仗的大将。但是到了武士集团统治日本、天皇成为傀儡的镰仓、室町时代,征夷大将军就成为武士首领清和源氏的特有称号。
日本古代贵族,主要有“源、平、藤、橘”四大家族。藤,即藤原氏,世代为天皇的外戚,而另外的源、平、橘三家都是天皇的子孙分支。清和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后代。四姓之中,与天皇渊源较深的家族,留在京都当了公卿。而五服之外的远亲庶族,大多被派到日本66国(州)的各个角落,成为地方上的小领主,这就是武士阶层的前身。
时间一长,地方上的武士逐渐繁衍出庞大的家族,并保有武装、垄断庄园的收入,由此形成大武士集团。武士家族的首领清和源氏与桓武平氏,为争夺对中央朝廷的控制权,于1180年至1185年之间,爆发了一场“源平合战”,最终桓武平氏战败,随之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源平合战结束后,清和源氏的总领源赖朝于11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将天下武士纳为自己的“御家人”(重臣)或“地头”(地方长官),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
镰仓幕府建立之后不到30年,源赖朝的嫡系子孙在一系列政治阴谋中被残杀殆尽。此后六代镰仓将军皆由天皇的皇子或公卿中的九条氏担任,而实际掌控幕政的,乃是源赖朝的妻家一族北条氏(平氏出身)。北条氏成为幕府执权后,一方面继续打压天皇的权威,另一方面大肆迫害源氏一族与幕府御家人,将各国的领土收归己有,由此遭到了天下武士的愤恨。
1331年,后醍醐天皇争取到京都周边地区有力武士楠木正成、赤松圆心,以及比睿山的寺院武装支持,首先对北条氏发难。尽管同年天皇就因兵变失败被流放到隐岐岛,不过此后的两年中,幕府的驻京部队却与各地的倒幕势力僵持不下。
1333年,北条氏以有力御家人足利高氏为大将,由关东西上畿内(京都周边地区)。然而这个足利氏虽然与北条家有着姻亲关系,但是在源赖朝一系绝嗣之后,却是清和源氏最接近嫡流的家族。足利高氏进入京都之际,亮出象征源氏的白旗,宣布举兵讨伐北条,立刻得到了天下武家的响应。
◇ 源赖朝像
足利高氏率领各地汇集过来的军势攻克京都,消灭了北条在京都的执政代表六波罗探题。与此同时,关东的源氏同族新田义贞也在上野起兵,与足利高氏之子千寿王会合后,集结关东的武士攻入镰仓,一举将北条氏消灭。
这个新田义贞的新田氏,与足利高氏的足利氏,系出同源,遭遇却各有不同。源氏中兴之祖八幡太郎源义家,第三个儿子名叫源义国。上野国的新田氏出自源义国嫡子新田义重,而下野国的足利氏则出自源义国次子足利义康。与足利氏相比,新田氏更称得上是源氏的嫡流。不过新田义重先在源赖朝时代受到排挤,后在北条氏时代受到打压,一直在幕府中得不到重用,势力也仅限于上野一国之内。而足利氏是源赖朝最早的盟友,后来又代代与北条联姻,并充当北条的爪牙在各地作战,由此获得了大量作为恩赏的土地,最盛时领有六个郡、三十个庄与乡,并且长期担任三河与上总的国主,势力仅次于北条家。故而在镰仓北条氏腐朽衰败之际,足利高氏振臂一呼,幕府内的众多武士便转头投向了足利家。
◇ 足利与新田关系图
北条氏灭亡之后,倒幕运动的发起人——后醍醐天皇由流放地隐岐回到京都重登帝位,当仁不让地总揽政务,是为天皇重新亲政的“建武中兴”。然而作为公卿阶层的代表,天皇将大量的土地封给毫无战功的公卿以及自己的嫡系武士,无视大多数武士的利益。此外天皇也没有重新在源氏中任命征夷大将军的想法,而是扶植势力较弱的新田氏,与众望所归的足利氏对抗。
尽管足利高氏受赐天皇名讳“尊良”中的“尊”字,改名为足利尊氏,但是此人仍然有着继承源赖朝的轨迹,开创源氏幕府的雄心。
1335年,北条氏的余裔在关东起兵,足利尊氏未经天皇许可,便率兵前往关东讨伐,平定北条余党之后又拒绝上京,由此正式向天皇举起了反旗。另一方面,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受到天皇破格提拔的武家,作为天皇的干将与足利对抗。
由于得到大部分武士的支持,足利尊氏在1336年制压京都,另立光明天皇,并颁布了武士政权的指导方针《建武式目》,旋即于1338年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了室町幕府。此后足利尊氏的嫡子一系代代担任征夷大将军坐镇京都,次子一系代代担任“关东公方”坐镇关东武士的首都镰仓,形成了“京都—镰仓”的二元统治体系。
◇ 足利尊氏
而源氏总领地位的有力竞争者、新田家首领新田义贞,于1338年8月在越前的灯明寺战死,他的子孙后来多次发起过反抗,最终仍被足利氏扑灭。
本书的主角德川家康,就是以新田氏的子孙身份,向着征夷大将军之位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