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丹东之死
Dantons Tod

两幕6场歌剧。B.勃拉切尔和作曲家根据G.比希纳1835年的同名剧撰写台本。
1947年8月首演于萨尔茨堡。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794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第一幕,第1场:众多议员带着女伴坐在赌桌旁。卡米尔·德斯莫林(男高音)带来消息说罗伯斯庇尔(男高音)武断地判处20人死刑。很多人试图劝说丹东(男中音)在大会上攻击这个残暴的道德说教者,虽然丹东不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但也不愿意这样做。在街道上,旁白西蒙(喜剧男低音)正在打妻子,因为她允许女儿结交富有的骑兵。争吵开始了,代表贵族的一个年轻人几乎被一个大呼小叫的暴徒吊死。罗伯斯庇尔出现,他出于个人目的煽动公众的情绪。丹东也在场,他无法隐藏自己对罗伯斯庇尔这种行事方式的厌恶之情。丹东离开后,圣-加斯特(男低音)建议罗伯斯庇尔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及其支持者。罗伯斯庇尔同意了,但希望保住自己年轻的朋友德斯莫林。然而,当他发现德斯莫林公开在报纸上写文章攻击他时,别无选择,只能判其有罪。第2场:丹东正在德斯莫林和妻子罗瑟琳(女高音)家中作客,发现自己将被逮捕。他拒绝逃跑,称自己已经疲倦了。罗瑟琳预感到在打击丹东的阴谋中,她的丈夫也将被捕,尽管他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

第二幕:丹东和德斯莫林都被关进监狱。人们依然在讨论丹东被抓是否合法,但是罗伯斯庇尔散布的看法,即丹东实际上是一个贵族,得到普遍的认同。在狱所,德斯莫林想到罗瑟琳,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丹东发觉每当罗瑟琳出现在牢房前焦急地询问是否所有的犯人都将被处死时,很难使德斯莫林平静下来。随后,丹东被大革命的法庭传讯并被指控与国家公敌密谋颠覆革命。他义愤填膺地反驳这些指控,而民众的矛头似乎也转向了他。圣-加斯特向法庭主审法官出示了新的罪证,指控丹东。就在此时,丹东指控罗伯斯庇尔背叛革命,会场一片混乱。一段管弦乐的间奏后,场景转到大革命广场。罗伯斯庇尔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丹东和他的追随者们被判处死刑。行刑时,暴徒们大声辱骂。人群散去后,行刑人擦去了断头台上的血,罗瑟琳近乎于疯狂,大声叫道“国王永垂不朽”,自己也落入了行刑者的手里。

评介

《丹东之死》是艾内姆的第一部歌剧,写于1944年至1946年。创作这部歌剧的最初灵感是来自1944年的一次不成功的暗杀希特勒事件。无论是作曲家还是台本作家勃拉切尔都醉心于比希纳的戏剧,将最初的32场缩减为6场,合并了一些包含暴徒的插段,这些内容在剧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创作丝毫没有创新,来源于各个不同的音乐家,如施特劳斯、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不过,这些影响汇集成一种具有可塑性,极具个性的风格,从而能够适应剧情中多变的情感。除了偶尔出现的不协和感较强的段落,和声语汇牢固地建立在调性上。声乐部分旋律性不鲜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朗诵式音调的运用。戏剧的中心人物被故意置于幕后,从而控制大革命的人出现在台前。除了用5个有力的铜管和弦来开始和结束歌剧,以及一些个别的调性色彩,例如为罗伯斯庇尔伴奏的弱音小号,很少运用特殊的主导动机,也没有交响曲式的集中的主题发展。歌剧中最令人激动的段落是法庭场景(第二幕的第2场),辉煌、复杂的合唱段落描述暴乱的民众们反复无常的想法,其精确性使人惊讶。《丹东之死》的初次表演即大获成功,确保其作者获得国际公认。该剧被许多人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并始终是艾内姆歌剧创作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