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47/38589447/b_38589447.jpg)
亚瑟王
Le Roi Arthus
剧情梗概
第一幕:亚瑟王(男中音)在庆祝对撒克逊人战争的胜利,亲切地拥抱他的首席骑士兰斯洛特(男高音)。此时,亚瑟对自己的妻子朱尼埃韦尔(女中音)与兰斯洛特的恋情还浑然不知。莫德雷德(男中音)一直嫉妒兰斯洛特的成就和地位,甚至也嫉妒他和朱尼埃韦尔之间的恋情。这对恋人幽会的时候,莫德雷德突然出现,并与兰斯洛特发生了争斗。莫德雷德被击伤,但设法逃脱了。亚瑟王得知自己妻子不忠的消息后非常震惊,派人去找兰斯洛特,兰斯洛特无视国王的传令,与朱尼埃韦尔私奔。
第二幕:亚瑟王去拜访他的巫师梅林(男中音),巫师证实了他的妻子对兰斯洛特的爱,并预言亚瑟的王国注定要灭亡。亚瑟发誓复仇,他拿上神剑,离开了王宫的所在地卡梅洛特。亚瑟找到了兰斯洛特,可后者拒绝武力决斗,并抛下朱尼埃韦尔,独自一人逃走了。看到兰斯洛特竟然不保护自己,朱尼埃韦尔痛苦失望、惊恐万分,在没有任何武器可以用来结束生命的情况下,她用自己的长发自缢身亡。
第三幕:亚瑟王的王位被莫德雷德篡夺。在亚瑟和兰斯洛特最后的决斗中,兰斯洛特受了致命伤。亚瑟王宽恕了垂死的骑士,登上一艘小艇,驶向凯尔特族传说中的西方乐土——阿瓦隆岛。
评介
肖松一生中构思过的歌剧题材不少于十个,其中一些以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席勒的作品为蓝本。但这位虔诚的瓦格纳迷最终选择了亚瑟王和朱尼埃韦尔的传说作为自己唯一的一部歌剧的题材,并为之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他为歌剧的音乐和脚本都投入了相当巨大的精力。《亚瑟王》的音乐像《帕西法尔》一样以C大调圣咏音阶为基础,但很明显,它更类似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其中有一系列的男女高音的爱情二重唱(第一幕中第一首直接采用了特里斯坦的前奏),三个处于爱情纠葛中的焦点人物也映射了特里斯坦、伊索尔德和马克。但《亚瑟王》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病态氛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肖松只是直接地采用了亚瑟王的故事,并没有以它为契机,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情欲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肖松对于兰斯洛特和朱尼埃韦尔的处理方式显示出他与心目中的英雄瓦格纳的极大差别。在瓦格纳的作品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两性关系几乎浸透了乐谱中的每一个小节,并支配着整个作品的结构,把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戏剧的最终。而在《亚瑟王》中,男女主人公在第一幕中就出现了最高音,尽管后面还有更多的二重唱,但他们没有像瓦格纳作品中的一对情人那样构成整部作品的轴心——事实上,朱尼埃韦尔甚至没有能够活到最后一幕,就中途退场了。而且,男女主人公所唱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这与其说是瓦格纳风格,倒不如说更接近马斯内。管弦乐也一样,很容易就可以听出是出自法国作曲家的之手。当然,肖松的技术的确带有一些瓦格纳的特征:运用主导动机把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层层上行半音旋律的叠加逐渐营造气氛;按照法国的标准显然过于厚重的配器手法;运用乐队的戏剧性对位展示主人公的情感……但总的来说,肖松的作品会呈现出同瓦格纳截然不同的坦诚与真挚,其中最典型的一幕是:亚瑟宽恕了兰斯洛特,而后登上驶向乐土岛的小船——这个令人感动而难忘的场景与精致的弦乐织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