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对大多数人而言,第18首诗歌是我们品读的第1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们是从这一首开始领会此中魅力的。可能是对这首诗太熟悉的缘故,此时再读此诗,学生时期的回忆也排山倒海地向我袭来,感慨不断,我反而不知如何静静地表述。“能否将你比作美好夏日”,此句一开始,青春的记忆重现,裙裾飞扬的心情、初夏芬芳的香气都萦绕在四周。
我想起两年前的夏季,江浙一带热到了40℃以上,正好我和两位同事前往英国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其中有一位同事就在会上谈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英译中,在英国凉爽美好的气候里,他特地引用了这首诗的例子,说起夏日在我们体验中的感受差异。记忆犹新的原因是我自己出生在最炎热的夏季,祖母说妈妈在她那里坐月子时,门前的河都因为暑热干旱几乎要见底。那个火热的夏天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季节,不知为何,我心中的美好还都与夏天有关,夏日的初恋、夏季的纳凉和夜空的星辰都是记忆中珍藏的宝贝。
再读此诗,我不同的感受在于它现在并不独立成诗,而是成了众多十四行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让我看到了诗人前后的剧烈变化,尤其是他从前一首的谦虚、无奈,甚至是略带自卑的担忧中走了出来,告诉友人:“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第12行),他的总结更是自信满满,同时也第一次在双偶句中将艺术的永恒表达得淋漓尽致:“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就是我一直想高歌的意义,也是我努力不懈的动力——诗人的转变。前一首中,他不断担心自己的作品最终成了古旧发黄的纸页,担心被人看轻,担心无法表述友人一半的魅力;可这一首中,他相信自己的诗歌是恒久不衰的,甚至向死神挑衅反抗“:死神也无法夸口让你在他的阴影里徘徊”(第11行),他以对自己诗歌的信心,向友人承诺着“:但是你永恒的夏天决不会凋枯,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第9—10行)这昂扬的自信,这种对时光飞逝的坦然,都让人欣喜,仿佛方才那个抑郁失意的诗人突然开朗,拉着友人的手重新开始欣然的歌唱。
这种诗篇之间的关系,让原本单首阅读的意义有了拓展,这种直抒胸臆的第一人称表达,最能展现所思所想。夏日的短暂也许曾经让诗人感到低落和忧虑,四季的变迁、气候的无常却在他的表达中依然,“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第3行), “有时天空的巨眼又会过于灼热”(第4行), “偶尔太阳金色的脸庞会被遮暗”(第6行), “美总有凋零的时刻”(第7行)。他承认有造化弄人的偶然,也有自然节律的变化。这些表述都意味着诗人此后的信心并非狂妄任性,他将有着沉吟、沉思后的超越,也将有着有备而来的应对。
至此,艺术让生命延绵永恒的意义真正凸显,我更好奇的是诗人下一首里将如何继续。他的真性情在诗歌中起伏,高低错落,不知是否还会如此反复。不过,我们不是也在日常生活、感受中不断有起落吗?心情的好坏、天气的多变,这些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或许关键在于,我们可以积极地汲取经验,相信总能等到好的契机。就如第8行中出现的两个相同的“fair”,第一个表示美的人,第二个表示美的状态,再美的人总会离开美而凋零,这是自然的规律,可是诗人传达给我们的积极意义是:他用创作来铸就了恒久的美、无法剥离的美、沁人心脾的永恒之夏。
由此,我也更加肯定,那些记忆中的美好,在我记录、表达、反思的过程中,也毫不褪色,鲜活依然,那是生命中热烈的夏季。